广西住院医师临床医学

问答题何为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过程及特点。

题目
问答题
何为动作电位?简述其产生过程及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神经纤维和肌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其膜的静息电位约为-70~-90mV。当它们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并进而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由原来的-70~-90mV变为+20~+40mV的水平,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这样整个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幅度为90~130mV,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上升支中零位线以上的部分,称为超射。但是,由刺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了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小发展到膜内出现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就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特点:①有"全或无"现象。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刺激若达不到阈值,不会产生动作电位。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就会爆发动作电位。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大小和形状不再随着刺激的强弱和传导距离的远近而改变。②有不应期,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可能发生融合。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何为工作面预注浆?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是什么?


正确答案: 当井巷工程(井筒、巷道)掘进至含水层、破碎带导水断层等之前时,要停止施工,然后利用上部不透水岩层作为防护“岩帽”;或者在工作面砌筑混凝土止浆垫(或混凝土止浆墙),在工作面打钻注浆封堵含水裂隙、导水通道等。这种施工方法具有注浆孔的钻进工作量小,浆液消耗量少,并可根据岩层裂隙、通道方向和位置,准确布孔。也可以利用出水炮眼直接注浆,这种堵水方法效果好,检查注浆情况较为直观。但施工场地狭窄,工作条件差,施工设备外形尺寸易受限制,对安全防护条件要求高。其注浆方法的工艺流程与地面预注浆基本相同。贮存较深的基岩含水层或含水层间距较大中间又有良好隔水层的条件,应采用工作面预注浆方法进行堵水;巷道掘进中遇破碎带,断层或超前探水出水时也适宜采用这种方法进行堵水施工。

第2题:

简述动作电位的特点?


正确答案: (1)“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就达到它的最大值,其变化幅度不会因刺激性、的加强而增大。也就是说,动作电位要么不产生(无),一旦产生就达到最大(全)这称为“全或无”现象。
(2)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一旦在细胞膜的某一部位产生,它就会立即向整个细胞膜传导,而且它的幅度不会因为传导距离的增加减小。
(3)脉冲式: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能重合在一起,所以动作电位之间总有一定间隔而形成脉冲样图形。

第3题:

何为畸胎瘤?试述其基本病理特点及好发部位?


正确答案:畸胎瘤是来源于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生殖细胞肿瘤,含有三个胚层的多样组织成分,好发于卵巢、睾丸、纵隔、骶尾等部位,分囊性和实性。囊性畸胎瘤多为良性,又称皮样囊肿,呈单房,囊内壁粗糙,囊内见皮脂、毛皮、牙齿、骨、软骨、肠、气管、甲状腺等组织,镜下见各种组织基本分化成熟,预后好,少恶变。实性畸胎瘤多为恶性,睾丸多见,主要有分化不成熟的胚胎样组织构成,可发生转移。

第4题:

何为地面预注浆?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是什么?


正确答案: 地面预注浆就是在井筒或其它井巷工程开凿之前,在其周围地面布置一些钻孔,钻进至含水岩层中,然后将配制好的浆液用注浆泵通过输浆管注入到含水层裂隙中去,以达到堵水的目的。这种施工方法其全部工作在地面进行,所以施工场地大,安全条件好,可同时采用大型注浆设备和多台钻机平行作业,施工速度快、工期短。这种方法对钻孔施工技术和注浆工艺水平、施工管理等要求较高,工程费用高于其它堵水工艺。对预计涌水量大于20m3/h的基岩裂隙含水层、溶洞、距地表深度不超过500m或基岩中含水层的层数较多,层间距又不大的情况,宜采用地面预注浆法进行施工。

第5题:

简述音乐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及各个时期的特点。


正确答案: 音乐同其他艺术一样,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动物声音的模仿。随着人类的进化,它成为表达感情的一种手段,并逐步发展成为一种艺术。
在音乐艺术的早期阶段,它和诗歌、舞蹈密不可分,故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另一方面,原始社会的音乐又与原始宗教祭祀活动密切相关。据文献记载,传说中的远古帝王和夏商周三代,都有自己的乐舞,如黄帝的《云门》、尧的《咸池》(亦说黄帝时已有)、舜的《大磬》(即《大韶》)、夏的《大夏》、商的《大濩》、周的《大武》。这六代之乐到周代称为“六乐”或“六舞”,分别用以祭祀天地、日月、山川、先祖。由此可见,早期音乐的功能主要用于巫术祭祀,而且没有形成音乐理论,那时的音乐家就是巫人。
周代建立以后,相传周公“制礼作乐”,“礼乐”并列为维护奴隶主统治秩序的两大支柱。此时期的音乐有三大特点:一、音乐的等级化,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和士,他们拥有的乐队、编排和人数都有等级差别,如天子的乐队排四面,舞队八人一行,共八行;诸侯排三面,四人一行,共四行等等。二、音乐成为教育的中心,是学生学习的课程。据《周礼》记载,周代有庞大的音乐机关,首长称大司乐,总管音乐教育和音乐事务。三、音乐的功能由用于祭祀转向主要为政治(阶级统治)服务,一如《周礼·大司徒》所说,“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和”即阶级之间的“和合”。周代音乐的这一变化,是形成音乐理论和产生音乐家的基础。因此,由春秋下及战国,出现了音乐思想的论证,产生了《乐记》(传为公孙尼所作)、荀子的《乐论》等音乐理论专著,并有师襄、师旷、高渐离等音乐家留名后世,而“伯牙鼓琴”志在高山流水的传说和“韩娥悲歌”余音三日不绝的故事,都说明那时的音乐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秦汉两代,确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统治,需要一整套适合这一封建体制的礼乐制度来维持新的统治秩序。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对音乐的社会功能予以特别重视。从理论上说,汉代统治者推崇音乐“征诛揖让”和“教化于民”的作用,倾向于恢复古乐。从实践上看,汉代在继承先秦礼乐制度的基础上,重定祭祀天地的大礼以及祭祀时配用的乐器,如《安世房中歌十七章》、《郊祀歌十九章》,同时设立专门负责乐舞的机构——“乐府”,搜集民间音乐创作或配写歌词和曲调,安排乐舞演出。乐府的建立,为后世保留了一部分当时的民间创作,这在中国音乐史上实在是一件大事。它对后来的音乐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音乐发生嬗变的重要阶段。首先是南北混战带来的民族融合为隋唐音乐的大发展准备了前提条件;其次是在魏晋玄学的影响下,音乐理论转向探求音乐的美感作用;第三是由于佛教的广泛流行,宗教音乐得以传播,并且同民间音乐相结合,形成“改梵为秦”的佛教音乐。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以西域和西凉地区(今甘肃省酒泉市和敦煌市一带)为中心。那时著名的龟兹乐、西凉乐和高昌乐以及疏勒、鲜卑、高丽等地的音乐先后传入,有的还作为宫廷宴享之乐。经过二百年左右与汉族音乐的融合,就为隋唐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民间音乐方面,也出现了南北融合的局面。由于晋室南迁,流行在北方的“相和歌”随同南下,与南方的“吴歌”、“西曲”等结合而形成“清商曲”,二者比较起来,清商曲的曲调比较清越,也比较抒情。历史上著名的《春江花月夜》、《玉树后庭花》和《子夜四时歌》等,都属于清商曲。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阮籍和嵇康。阮籍认为音乐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颇带神秘主义的色彩,而嵇康则认为音乐是在四时变化的运动中产生的,承认“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肯定了音乐是人们抒发感情的手段,指出了“郑声是声音之至妙”,涉及到音乐的美感作用。嵇康善弹琴,尤以弹《广陵散》名重一时,因不满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临刑前抚《广陵散》,后世称之为“嵇琴绝响”。 
隋唐时代强大繁荣,也是音乐艺术的盛期。由于国力强盛,经济富庶,唐代社会对外显得格外自信,对异质文化表现出巨大的兼容能力,一切有用的外来文化都被吸收和消化,音乐舞蹈文化尤为突出。又由于大都市(如长安)的迅速兴起,市民阶层迅速形成,他们的物质和文化需求显然有不同于其他群众的特点。因此,在唐代数百年间,特别是盛唐时代,不但对外文化交流十分频繁,而且文化生活也十分活跃,燕乐、曲子和变文代表了这一时期音乐文化的成就。所谓“燕乐”,就是宫廷宴饮之乐。唐朝建立后沿袭隋制,奏“九部乐”:清商、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后来删礼毕而增燕乐,列为第一;改天竺而为扶南,仍合九部之数,到唐太宗平定高昌,收高昌乐合为“十部乐”,以“燕乐”总称其名。到唐玄宗的时候,燕乐的演出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两种形式。二部不仅是演出形式不同,演奏技术也有高下之分,坐部伎的水平较高,唐玄宗所选的“皇帝梨园弟子”就属于坐部伎。唐代著名的《破阵乐》和《霓裳羽衣曲》都曾是燕乐中的乐舞。所谓“曲子”,就是配词演唱的歌曲;所配的歌词称为“曲子词”。它是市民生活的产物,“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配以长短句的歌词,以通俗流畅的语言和活泼多样的节奏,演唱于歌楼舞肆之间,赢得大多数市民及出入歌楼舞肆的贵公子和士大夫们的欢迎,后经文人加工,形成宋代诗歌的主要创作形式。所谓“变文”,是一种说唱艺术,它起于佛教的讲经宣传。佛教为了扩大影响,取民间说唱形式宣扬佛教故事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并由寺院走向民间。变文内容有故事情节,演唱时讲究音律节拍,很受人们的欢迎,后来发展为宋元时的“诸宫调”。唐代音乐的这种大发展,使得歌手、音乐家和音乐著作大量出现,描写音乐活动的唐诗也举不胜举。较为重要的音乐著作有《乐书要录》(传武则天著)、崔令钦《教坊记》、南卓《羯鼓录》、段安节《乐府杂录》等。著名歌手和音乐家有:何满子、康昆仑、段善本、雷海青、李龟年等。 
宋元时代,城市的商业经济进一步发展,市民阶层也进一步扩大,与之相适应的音乐艺术也随着产生。但从音乐思想上来说,由于理学的形成及其影响,在音乐理论方面出现了复古主义倾向。这似乎很矛盾,却是很自然的现象。因为日益发展的市民阶层艺术与儒家的正统说教成为一种对照,所以理学家们就会出来维护儒学的正统地位。唐代的曲子词这时已成为词。凡词都有一定的曲牌。宋代词人大都通晓音律,其中以北宋姜夔(号白石道人)、南宋张炎为代表。现在还有注明乐谱的姜夔作品保存下来。曲子发展到元代,被散曲所代替。元代关汉卿、张养浩、马致远等都有著名的散曲作品。此外,宋元时期还出现了专门的卖艺场所和艺人,这也是市民文化娱乐活动非常活跃的反映。那时,管游艺场叫“瓦子”,或叫“瓦舍”,管演戏的地方叫“勾栏”,艺人叫“勾栏艺人”。他们演出的节目多数与音乐有关,其中的诸宫调因为有多种宫调,适合于表现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生活,所以颇受欢迎。这一时期的音乐专著是北宋陈旸《乐书》,200卷,全书包括历代音乐论述,各种乐器、歌舞、杂乐和各种典礼,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音乐著作,反映了我国宋代以前的音乐成就。 
从明代初年到鸦片战争前夕,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一方面是明清贵族的残暴统治,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因素的出现,反映在音乐上是某些创作和理论的战斗意识和复古主义同时并存。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乐律的研究获得划时代的成就。这一时期音乐艺术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民歌的异常活跃,尤以情歌为多,内容表现出要求自由和个性解放。此外,明代以后的鼓词和弹词相当流行,二者都属于说唱相间的曲艺艺术,但都用乐器伴奏,前者流行于北方,后者流行于南方。至于戏曲中的音乐,经宋元杂剧,到明代发展为传奇,后又演变为昆曲、秦腔、京剧,成为别具特色的戏曲音乐。这一时期音乐理论的最高成就是朱载堉的《乐律全书》。他在书中详细阐明的“十二平均律”理论比欧洲的类似理论更早,更精确。但封建制度埋没了他的成就,没有在社会进步中发挥实际效用。

第6题:

什么是高温水化?简述其特点及操作过程。


正确答案: 高温水化是将粗油加热到较高的操作温度,用沸水进行水化,终温90℃左右。加水量为粗油胶质含量的3~3.5倍。
其特点是:在高温高水量下,中性油黏度小,胶质吸水膨胀排挤力大,从而降低了絮凝胶团中性油含量,提高精炼率。
操作过程:
①将粗油边搅拌边加热,将油温升到85℃~95℃。
②将胶质含量3.5倍的水(87℃~97℃)迅速(7~10分钟)加入油中,同时搅拌加热,终温视油中含水和胶粒絮凝而定,当油面微细油沫减少,出现明显“油路”时停止加热,将搅拌速度降到30~10r/min使胶粒在慢速搅拌下絮凝,完成水化过程。
③搅拌时间据胶粒絮凝沉降情况而定,一般为10~15分钟,当絮凝胶料易于沉降、油中无悬浮胶粒时停止搅拌,进行沉降分离。
④沉降5~8小时放油脚,净油脱水。

第7题:

简述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1.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当组织一次有效刺激,在示波器上记录到一个迅速而短促的波动电位,即首先出现膜内、外的电位差迅速减少直至消失,进而出现两侧电位极性倒转,由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变成膜内为正,膜外为负。然而,膜电位的这种倒转是暂时的,它又很快恢复到受刺激前的静息状态。膜电位的这种迅速而短暂的波动称为动作电位。两种电位产生的共同原因是因为:生物电的形成依赖于细胞膜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和膜对离子严格选择的通透性,及其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而膜电位形成的直接原因是离子的跨膜运动。
2.静息电位产生的原因是静息时膜主要对钾离子有通透性和钾离子的外流所致。动作电位产生的原因则是起自于刺激对膜的去极化作用,动作电位上升支的形成是膜对纳离子通透性突然增大和纳离子的迅速内流所致。然而,膜对纳离子通透性增大是暂时的,当膜电位接近峰值电位水平时,纳离子通道突然关闭,膜对纳离子通透性回降,而对钾离子通透性增高,钾离子的外流又使膜电位恢复到内负外正的状态,形成动作电位下降支。

第8题:

简述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
动作电位的产生,概括起来如下:
(1)静息的细胞膜受刺激,膜通透性改变。当细胞膜受到刺激,出现去极化,电位达到临界值时,引起膜通透性改变;
(2)膜对Na+通透性提高。当去极化达到临界值水平时,立即激活Na+载体(Na+泵),于是Na+迅速大量内流;
(3)Na+内流出现锋电位,暂时出现膜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
(4)钠的平衡电位。当膜内“正”值达一定高度,Na+的内部电位足以抵制Na+内流电场力时,则平衡,完成动作电位。

第9题:

什么是静息电位?什么是动作电位?简述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


正确答案: 静息电位:细胞膜处于安静状态时,由于钾离子外流,形成外正内负的稳定电位态。
动作电位:细胞受到阈刺激后产生的全面、可传导、不衰减的电流变化过程。
产生机制:上升支称去极化,由钠离子外流形成;下降支称复极化,由钾离子外流形成。

第10题:

何为直接堵漏?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是什么?


正确答案: 当巷道或井筒掘进工作面出现涌、漏水的情况,利用炮眼或暴露的含水裂隙及出水通道,直接使用水泥或其它快速凝胶材料进行封堵注浆。这种近年来创造的堵水工艺方法已在井巷注浆堵水,地下建筑墙体防渗及河床加固防漏等工程中被广泛应用。该堵水方法的优点是工艺,设备简单,施工周期短,堵水效果直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