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笔试

单选题患者,男,58岁。某日早晨起床猝然晕倒,醒后左侧肢体麻木不仁,步履艰难,口角歪斜,流涎不止,言语謇涩,未做系统治疗。现瘫于床榻已月余,伴神疲,纳呆,面色苍白,舌淡暗,脉细涩。其治法是()A 辛凉开窍,清肝息风B 祛风通络,养血和营C 辛温开窍,豁痰熄风D 平肝潜阳,息风通络E 益气活血通络

题目
单选题
患者,男,58岁。某日早晨起床猝然晕倒,醒后左侧肢体麻木不仁,步履艰难,口角歪斜,流涎不止,言语謇涩,未做系统治疗。现瘫于床榻已月余,伴神疲,纳呆,面色苍白,舌淡暗,脉细涩。其治法是()
A

辛凉开窍,清肝息风

B

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C

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D

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E

益气活血通络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患者,男,58岁。某日早晨起床猝然晕倒,醒后左侧肢体麻木不仁,步履艰难,口角歪斜,流涎不止,言语謇涩,未做系统治疗。现瘫于床榻已月余,伴神疲,纳呆,面色苍白,舌淡暗,脉细涩。其治法是

A、辛凉开窍,清肝息风

B、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C、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D、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E、益气活血通络


参考答案:E

第2题:

某男,76岁。1个月前患脑梗塞,现左侧肢体瘫痪,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左侧肢体浮肿,舌质胖淡,脉弱。用药宜首选

A.全蝎

B.僵蚕

C.黄芪

D.地龙

E.白术


正确答案:C

第3题:

病例摘要:陈某,男,62岁,已婚,退休。患者3日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力弱,右上肢不能抬起,右下肢行走费力,同时出现言语謇涩,口角流涎。前往医院行头颅MRI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区新发脑梗死。经静脉输液治疗后,患者近两日症状仍有所加重,为求配合中药治疗,前来就诊。刻下症见:右侧肢体力弱,言语謇涩,时有咳嗽,咯吐黄黏痰,胸闷头晕,腹胀纳差,溲黄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答题要求: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主诉:右侧肢体力弱伴言语謇涩3日。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患者右侧肢体力弱伴言语謇涩3日,诊断为中风。患者肝风挟痰,横窜经络,血脉瘀阻,而见半身不遂、言语謇涩;痰浊中阻,而见胸闷;痰热阻于阳明,胃肠积热,劫灼津液,而见便秘腹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均为痰热之象。综上,辨证为痰热腑实证。中医病证鉴别(中医执业考生作答):中风与口僻的鉴别:中风与口僻都可出现口眼?斜,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神志障碍;口僻则是以口眼?斜、口角流涎、言语不清为主症,发病早期可伴外感表证或耳背疼痛,无半身不遂及神志障碍等症状。诊断:中医疾病诊断:中风 中医证候诊断:痰热腑实证中医治法:化痰通腑方剂:星蒌承气汤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

第4题:

患者,男,70岁。昨下午3时许突然左侧肢体活动不便,乏力,伴言语不利。口角流涎,但神志清楚,至今天下午2时许就诊时,言语流畅,口舌无明显歪斜,肢体活动亦基本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脑血栓形成

B.缺血性脑卒中

C.出血性脑卒中

D.TIA

E.蛛网膜下腔出血


正确答案:D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暂,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常反复发作。选项中除D外其余选项与本题应考虑的诊断方向相差较远。

第5题:

患者,男,68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舌黯淡苔白。脉虚而涩。治疗应首选

A、补阳还五汤

B、牵正散

C、小活络丹

D、大秦艽汤

E、地黄饮子


参考答案:A

第6题:

患者,男,47岁。因生气后卒然晕倒,苏醒后左半身麻木不仁,步履艰难,口眼喁斜,流涎不止,言语謇涩,不能起床已月余,舌有瘀斑,苔白,脉沉而细,其治则是

A、平肝潜阳,息风通络

B、益气活血通络

C、辛温开窍,豁痰息风

D、辛凉开窍,清肝息风

E、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参考答案:B

第7题:

病例摘要:刘某,男,74岁,已婚,农民。2015年12月10日初诊。患者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于当地医院治疗。现症: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 答题要求: (1)根据上述病例摘要,在答题卡上完成书面辨证论治。 (2)中医病证鉴别:请与口僻相鉴别。


参考答案:中医疾病诊断:中风(恢复期)。中医证型诊断:气虚络瘀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以6个月前晨起后发现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饮水呛咳为主症,辨病为中风。现症见左侧半身不遂,肢软无力,面色萎黄,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舌质淡紫,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涩,辨证为气虚络瘀证。气虚血瘀、脉阻络痹。中医病证鉴别: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但常伴耳后疼痛,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而无半身不遂或神志障碍等表现,多因正气不足,风邪人脉络,气血痹阻所致,不同年龄均可罹患。治法: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方剂名称:补阳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煎服方法:黄芪12g,桃仁3g,红花3g,赤芍5g,归尾6g,川芎3g,地龙3g,牛膝3g。三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第8题:

患者,男,69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小便频数,舌苔白,脉缓。治疗应首选

A.大秦艽汤

B.补中益气汤

C.补阳还五汤

D.牵正散

E.地黄饮子


正确答案:C

第9题:

患者,男,70岁。昨日下午3时许突然左侧肢体活动不便,乏力,伴言语不利。口角流涎,但神志清楚,至今天下午2时许就诊时,言语流畅,口舌无明显歪斜,肢体活动亦基本正常。神经系统检查未引出病理体征。首先应考虑的诊断是

A.脑血栓形成

B.缺血性脑卒中

C.出血性脑卒中

D.TIA

E.蛛网膜下腔出血


正确答案:D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突然,迅速出现局限性神经功能或视网膜功能障碍,持续时间短暂,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留神经功能缺损,常反复发作。选项中除D外其余选项与本题应考虑的诊断方向相差较远。

第10题:

刘某,男,47岁。因生气后卒然晕倒,苏醒后左半身麻木不仁,步履艰难,口眼歪斜,流涎,言语謇涩,不能起床2月余,舌有瘀斑,苔白,脉沉而细,其治则是

A.平肝潜阳,熄风通络
B.益气活血通络
C.辛温开窍,豁痰熄风
D.辛凉开窍、清肝熄风
E.祛风通络,养血和营

答案:B
解析:
考点:
1.中风病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劳倦内伤等引起气血逆乱,产生风、火、痰、瘀,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为基本病机,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2.沿革:从病因学的发展来看,大体分为两个阶段。唐宋以前多以"内虚邪中"立论,治疗上一般多采用疏风祛邪、补益正气的方药。如《金匮要略》正式把本病命名为中风。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许多医家以"内风"立论,可谓中风病因学说上的一大转折。其中刘河间力主"肾水不足,心火暴甚";李东垣认为"形盛气衰,本气自病";朱丹溪主张"湿痰化热生风";元代王履从病因学角度将中风病分为"真中"、"类中"。明代张景岳提出"非风"之说,提出"内伤积损"是导致本病的根本原因;明代李中梓又将中风病明确分为闭、脱二证,仍为现在临床所应用。晚清及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锡纯进一步认识到本病的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至此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其治疗日臻完善。
3.病因病机:(1)积损正衰、劳倦内伤、脾失健运、情志过极引发本病。(2)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病性多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以肝肾阴虚为本,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
4.临床表现:其主症为神昏、半身不遂、言语謇涩或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次症见头痛、眩晕、呕吐、二便失禁或不通、烦躁、抽搐、痰多、呃逆。舌象可表现为舌强、舌歪、舌卷,舌质暗红或红绛,舌有瘀点、瘀斑;苔薄白、白腻、黄或黄腻;脉象多弦,或弦滑、弦细,或结或代等。
5.诊断:在中风病病名的诊断基础上,还要根据有无神识昏蒙诊断为中经络与中脏腑两大中风病病类。中风病的急性期是指发病后两周以内,中脏腑类最长可至1个月;恢复期是发病两周或1个月至半年以内;后遗症期系发病半年以上者。
6.鉴别诊断:(1)口僻俗称吊线风,主要症状是口眼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因口眼歪斜有时伴流涎、言语不清。多由正气不足,风邪人中脉络,气血痹阻所致。(2)其他应与痫病、厥证、痉病、痿病鉴别。
7.辨证要点:(1)了解病史及先兆。(2)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两者根本区别在于中经络一般无神志改变,表现为不经昏仆而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中脏腑则出现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神识恍惚或迷蒙为主症,并常遗留后遗症,中经络者,病位较浅,病情较轻;中脏腑者,病位较深,病情较重。(3)明辨病性。(4)辨闭证、脱证:闭者,邪气内闭清窍,症见神昏、牙关紧闭、口噤不开、肢体痉强,属实证,根据有无热象,又有阳闭、阴闭之分。阳闭为痰热闭阻清窍,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为湿痰内闭清窍,症见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脱证是五脏真阳散脱于外,症见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为中风危候。另外,临床上尚有内闭外脱者。(5)辨病势顺逆。
8.治疗原则:急性期标实症状突出,急则治其标,治疗当以祛邪为主。闭、脱二证当分别治以祛邪开窍醒神和扶正固脱、救阴回阳。内闭外脱则醒神开窍与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夹杂,邪实未清而正虚已现,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阴熄风、益气活血等法。
9.分证论治:(1)中经络:①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活血化瘀,化痰通络,桃红四物汤合涤痰汤,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化痰通络汤。②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平肝熄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天麻钩藤饮。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通腑化痰,大承气汤加味,也可选用现代经验方星蒌承气汤。④气虚血瘀:益气活血,扶正祛邪,补阳还五汤。⑤肝阳上亢:滋养肝肾,潜阳熄风,镇肝熄风汤。(2)中腑脏:①痰热内闭清窍(阳闭):清热化痰,醒神开窍,羚角钩藤汤配合灌服或鼻饲安宫牛黄丸。②痰湿蒙塞心神(阴闭):温阳化痰,醒神开窍,涤痰汤配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③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脱证):益气回阳固脱,参附汤。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