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问答题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及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中苏关系正常化的过程及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和平友好关系;2,在平等互利基础上扩大经济、科技合作;3,淡化意识形态对两国关系影响;4,低水平的军事领域联系。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苏关系在经历60年代的分裂之后又实现正常化是在()

A.1992年

B.1986年

C.1989年

D.1988年


参考答案:C

第2题:

试述十月革命后的中苏关系。


参考答案:

十月革命前的沙俄是个对外侵略成性的国家。自鸦片战争以来,沙俄同其他列强勾结,利用武装侵略和外交讹诈等卑鄙手段,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鲸吞中国东北、西北地区15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试图与中国政府就建交进行谈判,经过一系列波折,1922年7月26日,苏俄任命越飞为全权代表使华。8月15日期,双方正式在北京进行谈判。苏俄希望在两次对华宣言的基础上,尽快实现两国建交。中国方面则要求苏俄军队从外蒙撤走,并以此作为谈判的先决条件。此外,北京政府还希望中东铁路及利益无偿归还中国。双方在外蒙问题和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意见分歧。在中俄谈判中,北京政府提出苏俄放弃蒙古独立并从蒙古撤兵,但苏俄借口其国家安全需要,不同意中国的要求。而中东铁路方面,十月革命后,苏俄将中东铁路沿线的军警、司法等权力均交还中国,但不愿意完全放弃中东铁路的行政权,而只提出中东铁路由两国共管。在这种情况下,谈判因此陷入僵局。
1922年12月30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宣告成立,这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当时许多资本主义国家也已同苏联建立了贸易和经济关系。为了发展同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关系,尤其是解决与中国建交问题,苏联政府于1923年9月2日派出了外交人民委员加拉罕赴华继续谈判。1924年3月14日,双方拟定了《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等草案,准备报呈各自政府签署。但就在这时,北京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等人认为草案既未声明取消苏联与外蒙古的条约,又未明确苏联军队应无条件从外蒙古撤军,因而拒绝承认草案有效。直至1924年5月21日,北京政府才正式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协定》。


第3题:

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

A.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派驻重兵

B.苏联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C.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D.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E.苏联与美国有战略关系


参考答案:ACD

第4题:

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主要障碍


正确答案: 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境派驻重兵;支持越南武装侵略柬埔寨;武装侵占中国邻邦阿富汗。

第5题:

试述生物技术下游加工过程的特点及应遵循的原则?


正确答案:①动植物器官与组织、细胞培养液或发酵液中所含欲分离的生物浓度很低,杂质含量高,常需多步分离操作
②待分离的生物药物一般稳定性差,加热、PH、有机溶剂等引起失活或分解,特别是蛋白质、核算药物,应尽可能减少分离操作步骤。
③发酵或培养是分批操作,生物变异性大,各批发酵液不尽相同,因此分离应有一定的弹性。
④对于基因工程产品应注意生物安全问题,即应防止菌体扩散,在密闭环境下操作。

第6题:

试述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第7题:

在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过程中存在的障碍是()。

  • A、苏联在中苏、中蒙边界派驻重兵
  • B、苏联必须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
  • C、苏联支持越南侵略柬埔寨
  • D、苏联武装入侵阿富汗

正确答案:A,C,D

第8题:

试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命题立意】教学过程基本特点,即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本题考查对教学过程基本规律的掌握。

第9题:

试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原因及意义


正确答案: 战后的日本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一直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为促进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中国政府确立了以民间外交促政府往来的对日方针。1、1952年,日本参议员高良富、国会议员帆足计、宫腰喜助应邀来华访问。6月1日,中日签订了第一个民间贸易协定。在他们的推动下,中日文化交流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1953-1958年,中国政府与红十字会协助在华日侨二十一批共三万五千多人返回日本。日本民间组织协助将战争期间被日军强制劫往日本充当劳工,因过度劳累而死难的五百六十具中国人的遗骨送返中国。1954年,迫于日本民间友好团体的压力,日本允许中国红十字会代表团访日。3、1955年初,中国第二个访日代表团与日本签订了具有半官半民性质的中日民间贸易协定。1955年5月和12月,日本学术会议中国考察团与中国科学院学术考察团互访。自此,两国文艺界、工会组织、体育界以及青年学生都展开了双向交流。4、1957年2月,反共的岸信介上台执政,中日民间交往的渠道因其反华政策而被迫终止。5、1962年10月,中日签订了“LT贸易”协议,1963年,中日签订了互派记者协定和互设贸易代表处协定。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国际背景——1、“尼克松冲击”。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此次“越顶外交”令日本政府十分难堪。362、1972年4月,日本民社党访华,与中日友协共同发表联合声明,确认了中日复交三原则。1972年7月5日,田中角荣当选自民党总裁,出任日本内阁总理。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率政府代表团访华,9月29日,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实现邦交正常化,即日起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中日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以来不正常状态,对于反对霸权主义,缓和亚太地区紧张局势,维护世界和平都具有重大意义。1978年8月12日,中日双方正式签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该条约使出1972年的两国政府声明法律化。它规定两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指导双边关系,共同反对霸权,“任何一方都不应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或其它任何地区谋求霸权,并反对任何其它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双方本着睦邻友好的精神发展两国经济和文化关系。

第10题:

试述中苏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正确答案: 1.中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的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苏联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特别是珍宝岛事件使中国的安全受到严重威胁,是对中国国家利益的最大侵害。2.中苏战略上的重大分歧是两国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对美政策成为中苏两国国际战略分歧的主要内容。苏联根据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提出的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加紧推行“美苏合作,主宰世界”的政策,并不惜牺牲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企图将中国拉上苏联的战车,在对外战略上控制中国;而中国则根据毛泽东对国际形势的分析,仍然将反对美国的威胁作为安全战略和外交政策的核心,推行建立和扩大反美统一战线的方针。因此,中苏之间在战略上出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局面。此外,苏联对中国的内部事务进行干预,在长波电台、联合舰队、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中印边界武装冲突等问题上都表现出其大国沙文主义的野心。由于中国在这些问题上坚持原则,坚持独立自主和捍卫本国主权,同苏联在对华关系中的大国主义倾向展开坚决的斗争,赫鲁晓夫等人对中国极为不满,开始公然恶化同中国的关系。3.边界冲突是中苏关系恶化的突出表现。中苏边界问题一直是中苏关系中的一个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在中苏友好时期,由于共同的战略利益,中苏边境基本纲领上是和平安宁的。自赫鲁晓夫恶化中苏关系之后,中苏边界变得不平静了。自1960年中苏第一次边境冲突发生后,苏联便不断破坏边界现状,频繁制造边境事件,甚至流血事件,并于1969年3月挑起了更大规模的珍宝岛事件,并对中国政府的警告和建议置若罔闻,进一步将其挑衅活动从乌苏里江扩大到黑龙江,从水界扩大到陆界,从东段扩大到西段先后制造多起流血事件,在长7300公里的中苏边界上造成了全面紧张的局势。4、中苏关系恶化的起因是两党在意识形态上出现了分歧。苏共二十大提出了“三和路线”,并作了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这给全世界尤其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巨大冲击。中国共产党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和鼓吹“三和路线”的做法很不赞成,并深感不安,中苏两党关系开始出现明显分歧。由于中苏两国共产党都处在执政党地位,两党关系的好坏必然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5.“文化大革命”对中苏关系也产生一定影响。“文革”时期,中国否定了17年中国外交的路线和外交工作成就,提出了一条错误的路线和观点,一些极左的思想和路线对客观地分析国际形势造成一定影响,对已经开始紧张的中苏关系在客观上也起了火上加油的作用。例如,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亟于在对待美国侵越战争问题上造成一种苏中联合行动的态势,但中国采取了拒绝联合行动的政策。虽然当时中国高举世界革命的旗帜,从中国在国际共运中主张明确马克思主义同修正主义的原则分歧并划清界限的立场来看,在反美问题上不同心怀叵测的苏共领导同流合污,牵扯不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无论如何,当时苏联同美国是有矛盾的,是可以利用的,在反美问题上如何看待苏联,历史地看,是可以加以探讨和总结经验教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