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

问答题论唐代"三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题目
问答题
论唐代"三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唐初,正式确定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唐代的宰相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国家的基本职能分类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分为两类:内部职能和外部职能,
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
内部职能又分为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由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二者所行使的范围、深度和方式是不一样的。政治职能的弱化,社会职能的扩展是社会主义国家职能发展变化的基本趋势。

第2题:

谈谈唐代三省对君命公文办理分工制度及其意义和局限性。


正确答案:唐初,中央最高官署实行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制。三省长官,都居宰相之位。三省在对君命公文办理上的分工原则是:中书省作为对皇帝负责的最高决策政令机构,负责诏、敕的起草工作;门下省作为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审议机构,负责对中书省起草的诏、敕进行审核,如认为失宜的,可封还中书省;对有错误的,可予以驳正;尚书省作为对皇帝负责的最高政令执行机构,负责诏、敕的贯彻执行工作。在实行君主专制国体和中央集权政体的我国封建社会,君命公文就是最高政令。在公文处理制度上,将最高政令的拟订、审定、执行,解析为相互衔接的三个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制订者私心自用、执行者屡改政令和政令自身的偏颇、疏漏。故而,具有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当然,这种对君主专制制度的改良,也具有本质上的局限性:
(1)。阶级局限性。尽管史书标榜屡有直臣抵制“乱命”,不肯草诏,或力加驳正、挽回“天心”,但其积极意义的极限,也仅是使皇帝个人的意志与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相合拍。
(2)。历史局限性。由于君权至高无上,三省长官皆由皇帝任免,这种诏书撰制程序对皇帝的制约,不能不受到在位君主个人素质(从善如流或刚愎自用)。的影响和左右。唐中期以后,中书、门下两省合为政事堂,草诏与驳正分工作用也大为削弱。

第3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认识论含义、相互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正确答案:
每一个人的知识都有两部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行万里路”属于直接经验,即通过亲自实践所获得的知识;“读万卷书”属于间接经验,即通过向书本和他人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两者归根到底都是源于实践,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与“流”的关系,间接经验是由直接经验转化而来的,两者可以互相促进,间接经验可以指导实践获得直接经验,直接经验可以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发展间接经验。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向书本和他人学习,又要重视亲自参加实践,使我们既有广博知识,又有能干实事的能力。

第4题:

论唐代“三省”的职能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唐初,正式确定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唐代的宰相既有分工,又集体议政。决策、审议、执行三大系统有机结合,办事效率高,政策性失误相对较少,有利于唐代政局之相对稳定。

第5题:

唐代兼有教育行政职能的中央部门有()

  • A、东宫
  • B、门下省
  • C、礼部
  • D、太医署
  • E、祠部

正确答案:A,B,C,D,E

第6题: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唐代三省的“运行程式”是()

  • A、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 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
  • C、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 D、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正确答案:D

第7题:

元朝的中书省的职能相当于唐代的()

  • A、中书省
  • B、门下省
  • C、尚书省
  • D、刑部

正确答案:C

第8题:

对军机处这一机构职能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相当于唐代的三省合一机构
  • B、是替代宰相职能的工作班子
  • C、主要职能是监督各级大臣
  • D、是皇帝的机要秘书班子

正确答案:D

第9题:

杂交水稻的三系及其相互关系。


正确答案: a、雄性不育系:雌蕊正常而雄蕊花粉败育(或无花粉),不能自交结实(简称不育系,常用“A”表示)。
b、雄性不育保持系:能够保持不育系不育性的品系(简称保持系,常用“B”表示)。
c、雄性不育系恢复系:能使不育系恢复正常结实的品系(简称恢复系,常用“R”表示)。

第10题: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的形成及其变化。


正确答案: (1)尚书省,尚书在秦本为少府属吏,掌呈文书,类似皇帝侍从秘书。到曹魏时,尚书台成为完全独立的中央机构,至南朝梁时,正式出现了尚书省的名称。尚书省成为最高行政管理系统,尚书令也成为事实上的宰相。(2)中书省,中书监、令本为秦汉时掌管文书记事的小吏,一般以宦官充任。魏文帝曹丕称帝后,将原掌管机要文书的秘书令改称中书监、中书令,并设中书省,负责审理奏章、草拟诏旨、掌管机要。从晋代以后,中书省因掌决策之权,地位逐步超过尚书省,尚书省又渐变为执行政务的机构。(3)门下省,随着中书省的权力不断提高,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所发展,到了晋代又设立门下省以钳制中书省的权力。门下省长官称侍中,秦时本为丞相属吏,汉代为侍从皇帝、充备顾问的中朝官,自汉武帝后,因参预机要,权力不断上升。东汉时始设立侍中寺,魏晋以后,侍中随皇帝左右,"尽规献纳,纠正违失",对中书省的决策有审议之权。南北朝时,门下省权力最重,议政决策之权兼而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