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儿童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有那些?

题目
问答题
儿童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有那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题病人的心理特点有那些?护理过程中要采取那些措施?


正确答案: 少数病人在病房表现欠佳,故意违反病房规定,护理时不予配合或故意对抗,纠缠医护人员,或不能与同室病友和睦相处,虽经护士耐心说服,但毫无效果,依然我*行我素,临床上把这种病人称之为问题病人。问题病人具有较独特的心理特点,应针对病人的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一)对抗心理
病人出现对抗心理,一种原因是病人过于看重自己的个人自由,感到其自由需求被医护人员忽视,其行动受到医院环境的约束,以对抗行为来表示抗议,如故意在病房收听收音机,影响他人休息,拒绝护士搬动等;另一种原因是病人要求受到医护人员重视的心理特别强烈,感到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以对抗行为来吸引护士的注意,如无休止的纠缠护士,或愤愤不平,尽可能地采取对护理不合作的态度。
对抗行为的处理较为棘手,护士应尽量地多采取对病人肯定的态度,少用指责方式。这样可以强化正性行为,忽视问题行为,达到逐步减少对抗行为的目的。当然,对危及他人和自身安全的行为,护士应及时耐心解释,明确指出其后果,使病人认识到其行为的严重后果。
(二)标签效应
近年来有关问题病人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问题病人的第二方面原因,即部分问题病人并不是由于特殊人格因素所致,而是由于护患之间相互作用的后果。护士常常给自己和病人赋予某种角色,这样不可避免先入之见地给病人贴上某种标签好病人问题病人只有护士以自己良好的角色行为和能引发病人良好心态的医院环境布置,才能影响病人的行为,减少病人的问题行为。
(三)茫然心理
病人一旦入院,在病房大都是被动地接受医护人员的吩咐,而其所有责任、决定、医疗、生活事务和计划均由他人取而代之,失去了个人控制,从而感到个人的地位和尊严被剥夺,对此又无可奈何,一种无力和无助感顿时产生,从而对医院的一切感到无所适从。茫然心理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地理位置茫然病人难以确定自己的活动范围,弄不清行动方向。
(2)医院文化茫然病人一时难以弄清医院内部管理制度,因此不知道谁是主管自己的医师和护士,谁是上级医师和护士,哪一级医护人员解决哪些问题,从而不能决定自己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等,这些均使病人感到无所适从,产生较多的问题行为。
(3)病人角色茫然病人不知道自己在医院行为表现如何?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怎样与医护人员沟通等,从而用问题行为取代合理行为,给医护工作带来困难。面对这些病人,护理方案包括:
①积极创造一种和谐的医院环境,使病人感到自己也是治疗和护理小组的成员,从而有责任主动参与各项医护计划的决定和执行。
②要求病人向医护人员主动询问,以减少不知道所带来的各种心理反应。
③医护人员经常保持与病人的良好沟通,及时发现病人的心理需要,给病人以心理上支持。要反复向病人讲清治疗和护理的积极结果,使病人理解医护工作的意义,给予主动配合。
④由于医护人员长时间与问题病人相处,也同样有心理失去平衡倾向,同样需要心理上支持,调整心理状况,以免对病人产生消极影响。

第2题:

慢性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有( )

  • A、抑郁
  • B、自责
  • C、自卑
  • D、厌世绝望
  • E、以上均正确

正确答案:E

第3题:

孕妇常见的心理反应有( )

A.惊讶和震惊

B.矛盾心理

C.情绪不稳定

D.“病人”角色

E.内省


正确答案:ABCE

第4题:

区(县)级及以上妇幼保健机构应有环境适宜的高危儿童监测管理和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门诊用房,配备儿童心理行为发育量表和工具。


正确答案:正确

第5题: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反应有( )

  • A、否认心理
  • B、自尊心理
  • C、返童现象
  • D、自卑心理
  • E、以上均正确

正确答案:E

第6题:

慢性病人常见的心理及行为反应有()

  • A、失落感
  • B、失控感
  • C、隔离感
  • D、依赖性增加
  • E、自我为中心

正确答案:A,B,C,D,E

第7题:

儿童病人人院后常见的心理反应特点为( )

  • A、偏食心理
  • B、惶恐不安
  • C、反抗心理
  • D、皮肤饥饿感
  • E、以上均正确

正确答案:E

第8题:

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疗法有()、()、()、()、()。


正确答案:游戏疗法、家庭疗法、沙盘疗法、行为疗法、感觉统合训练

第9题:

儿童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是( )

  • A、分离性焦虑
  • B、抑郁心理
  • C、安全感
  • D、依赖感
  • E、以上均正确

正确答案:A

第10题:

儿童病人心理护理的原则与方法有那些?


正确答案: 儿童病人的心理护理应包括家长对孩子进行的心理准备和护士的心理护理两大部分,争取家长的主动参与和良好的配合,会更有效地减轻患儿的心理反应,加快患儿的康复过程。
(一)家长对患儿进行的心理准备
儿童入院前,护士应向家长详细地说明什么时候为孩子进行心理准备,同时要求家长对孩子进行心理准备时,尽可能采用孩子易懂的言语,做到耐心细致,保持心情平静,使孩子既能清楚地知道将面临的情况,又不致于心情太紧张。心理准备的内容如下:
(1)告诉孩子看病或住院的原因
(2)如有可能,给家长阅读像“儿科病人就诊指南”这样的小册子,再让家长给孩子讲解。
(3)给孩子介绍一些有关先进的医院条件和医疗技术的知识。
(4)带孩子入院时,要让孩子知道有关在病房就餐、大小便等日常生活事项的程序
(5)肯定地告诉孩子家长一定会来探视及探视的时间和次数。
(二)心理护理
(1)对6个月左右的婴儿,虽然住院心理反应小,但非常需要母亲的爱抚,护士经常对他们轻拍、抚摸、搂抱及逗笑,可调节其大脑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产生一种在母亲怀中的安全感。
(2)6个月至4岁患儿,住院心理反应明显。如有可能最好允许家长陪护,这样较容易使患儿建立起对周围环境的安全和信任感。这时,护士更应对患儿关心体贴,避免呵斥、责备患儿,通过与患儿共同参与一些游戏如讲故事、玩玩具、看图画等建立起良好相互信任的护患关系,从而帮助患儿克服对医院的恐惧感。
(3)年幼患儿病情变化快,但又不善于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时要求护士眼光敏锐,留意其非言语行为如患儿表情、目光、体态等,随时观察其病情变化和对患儿心理需求做出估计,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4)年龄大的患儿,已能较好地用言语进行沟通,能够与病房其他患儿建立伙伴关系。护士应尽可能地与患儿沟通,适当地解释住院和诊治的原因,争取患儿的信任和配合。
(5)致残患儿往往具有严重抑郁、自卑心理,更要加倍爱护,给予积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