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简述DIC的诱因。

题目
问答题
简述DIC的诱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DIC的诱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⑴感染性疾病。最多见,占DIC发病的31%~43%。常见有败血症、斑疹伤寒、流行性出血热、内毒素血症、重症肝炎、麻疹和脑型疟疾等。
⑵恶性肿瘤。占24%~34%,常见急性白血病、淋巴瘤、前列腺癌、肝癌等。
⑶组织损伤。占1%~5%,如大面积烧伤、严重创伤、毒蛇咬伤、广泛性手术(如脑、前列腺、胰腺等富含组织因子的手术)。
⑷病理产科。占4%~12%,如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感染性流产等。

第2题:

简述DIC的病因。


正确答案:①感染性疾病
②恶性肿瘤
③病理产科
④手术及创伤
⑤医源性疾病
⑥全身各系统疾病

第3题:

DIC最常见的诱因是

A、过敏

B、感染

C、溶血性贫血

D、手术创伤

E、恶性高血压


参考答案:B

第4题:

简述DIC的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正确答案:DIC的诊断标准:临床表现符合以下两项以上: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不易用原发病来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体征;
(4)抗凝治疗有效。实验室指标同时有下列三项以上异常者:
①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
②血浆纤维蛋白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
③3P试验阳性,或FDP>20mg/L;
④凝血酶原时间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
⑤周围血破碎红细胞>2%。
治疗原则:
(1)消除诱因,治疗原发病;
(2)肝素尽早应用,最好在高凝血期应用,对以纤溶亢进为主者不用肝素,肝素施用以使APTT延长1.5~2倍为宜,一般用药5~7d;
(3)抗血小板药可用于轻型DIC或慢性DIC,不与肝素合用;
(4)补充凝血因子:输PPSB及Fg,血小板显著减少则可输血小板悬液;
(5)抗纤溶治疗:DIC晚期纤溶亢进时可应用,但DIC早期忌用。

第5题:

DIC常见的诱因有()、()、()、()、()


正确答案: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第6题:

简述严重感染导致DIC的机制。


正确答案: 严重的感染引起DIC可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内毒素及严重感染时产生的TNFα、LI-1等细胞因子作用于内皮细胞可使TF表达增加;而同时又可使内皮细胞上的TM、HS的表达明显减少(可减少到正常的50%左右),这样一来,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原抗凝状态变为促凝状态;
②内毒素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暴露胶原,使血小板粘附、活化、聚集并释放ADP、TXA2等进一步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促进微血栓的形成。此外,内毒素也可通过激活PAF,促进血小板的活化、聚集;
③严重感染时释放的细胞因子可激活白细胞,激活的白细胞可释放蛋白酶和活性氧等炎症介质,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使其抗凝功能降低;
④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使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I-1产生增多。使生成血栓的溶解障碍,也与微血栓的形成有关。
总之,严重感染时,由于机体凝血功能增强,抗凝及纤溶功能不足,血小板、白细胞激活等,使凝血与抗凝功能平衡紊乱,促进微血栓的形成,导致DIC的发生、发展。

第7题:

简述DIC的临床分期。


正确答案:①高凝期
②消耗性低凝期
③继发性纤溶亢进期

第8题:

简述DIC?


正确答案: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简称DIC,是一种在多种疾病基础上发生的临床综合征。其主要特征是在各种病因作用下,人体凝血与抗凝之间平衡失调,弥漫性地发生于小血管内(特别是毛细血管内)的纤维蛋白及血小板血栓形成,导致凝血因子及血小板消耗性减少、微循环障碍及组织缺血,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等病理变化。在临床上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不全等症状与体征。

第9题:

简述DIC的临床分型。


正确答案:DIC的临床表现依据原发病的病情、发病的缓急、症状轻重可分为三型:(1)急进型:病情急剧凶险,通常在数小时至1~2d内发病,常有严重出血,血压下降,甚至休克,往往因休克和大出血而在短期内死亡。(2)亚急进型:症状多在数天至数周内出现,可有静脉和动脉栓塞症状。(3)慢性型:较少见,起病缓慢,病程数月甚至数年,高凝血期较明显,出血不严重,可仅见瘀斑或瘀点。

第10题:

填空题
DIC常见的诱因有()、()、()、()、()

正确答案: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血液凝固的调控失调,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