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试述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题目
问答题
试述肾阳虚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证候分析。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肾阳虚证,是肾脏阳气虚衰的证候。多由素体阳虚,或年高肾亏,或久病伤肾,以及房劳过度等因素引起。
临床表现:腰膝酸软疼痛,畏寒肢冷,两足发冷更为明显,头目眩晕,精神萎靡不振,面色咣白或黧黑无泽,舌淡胖苔白,脉沉弱。或男子阳萎不举,女子宫寒不孕。或五更泄泻,或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甚则腹部胀满,全身肿胀,心悸咳喘。
肾阳虚证,一般以全身机能低下伴见寒象为审证要点。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虚衰,不能温养腰府及骨骼,则腰酸软疼痛;不能温煦肌肤,故畏寒肢冷;肾处下焦,阳气不足,阴寒盛于下,所以两足发冷更为明显;阳气不足,心神无力振奋,故精神萎靡不振;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咣白;肾阳极度虚衰,浊阴弥漫肌肤,故面色黧黑无泽;舌淡胖苔白,脉沉弱,均为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的表现。
肾主生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生殖机能减退,男子则阳萎不举,女子则宫寒不孕;命门火衰,火不生土,睥失健运,故久泄不止,完谷不化,或五更泄泻;肾阳不足,膀胱气化功能障碍,水液内停,溢于肌肤而为水肿;水湿下趋,肾处下焦,故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起;水势泛滥,阻滞气机,则腹部胀满;水气凌心,心阳受损,则心中悸动不安;上逆犯肺,宣降失常,则咳嗽气喘。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大肠湿热证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正确答案:大肠湿热证,是指湿热侵袭大肠所表现的证候。多因感受湿热外邪,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其临床表现:腹痛,下利赤白粘冻,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泄,色黄而臭,伴见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口渴,或有恶寒发热。但热不寒等症,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第2题:

简述历节病的病因病机、病位及证候特点。


正确答案: 历节病系内外合邪致病,以肝肾气血不足为内因,风寒湿邪外袭为诱因。尚有气血不足,外邪内侵,伤及血脉,浸淫筋骨,流注关节,阻碍气血运行,以致经脉痹阻,邪正相搏。其病位在关节,筋骨,血脉。证候特点为疼痛遍历关节,疼痛剧烈,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

第3题:

大秦艽汤所主证候病因病机是( )


正确答案:A

第4题:

简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小青龙汤证的主证: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干呕,咳喘、痰涎清稀量多。
或然证见: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病机:风寒束表,内停寒饮。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芍药、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

第5题:

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是()

  • A、《黄帝内经》
  • B、《难经》
  • C、《诸病源候论》
  •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E、《温病条辨》

正确答案:C

第6题:

试述温病卫分证的证候及辨证要点、治则及代表方剂。


正确答案: (1)证候表现:发热,微恶风寒,少汗,全身不适,舌边尖红,脉浮数,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及咽红肿痛。
(2)辨证要点:发热,微恶风寒,脉浮数,舌边尖红。
(3)治则:辛凉解表。
(4)方剂:银翘散。

第7题:

血虚风燥所致的皮肤病的病因病机及证候是什么?


正确答案: 血虚风燥是慢性皮肤病所出现的病理现象。其主要是由于长期瘙痒,寝食不安;或脾胃虚弱,饮食减退,以致不能从食物中吸收精华,化生血液,造成血虚生风、生燥。由于血虚不能营养肌肤,肤失濡润,血虚生风、生燥,逗留肌肤,可引起皮肤干燥、粗糙、脱屑、瘙痒等病症;又血虚之后,可使护卫不固,腠理不密,易致风、热、湿等病邪乘虚侵袭肌肤,发生多种皮肤疾患。血虚不能滋养肝脏,则常使虚阳上亢,肝火易于妄动。由血虚风燥而引起的皮肤病,其病程长,皮损干燥,粗糙,肥厚,脱屑,作痒,很少糜烂流水,可伴头目晕眩,面色苍白,苔薄,脉濡。

第8题:

木香槟榔丸主治证候的病因病机是( )。


正确答案:E

第9题:

简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及方药?


正确答案:大青龙汤证的主证是: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病机是:寒束肌表,内有郁热。治法是外散表寒,内清郁热。方用大青龙汤。药用麻黄、桂枝、杏仁、甘草、生 姜、大枣、石膏。

第10题:

何谓太阳蓄水证?试述太阳蓄水证的病机、证候、治法、方药。


正确答案: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病腑证之一。因太阳病表证失治或者误治后,邪气不解,循经入里,影响太阳之腑膀胱的气化行水功能,而邪与水结,停蓄于下焦的症候,谓之太阳蓄水证。
《伤寒论》论及太阳蓄水证的原文主要有71、72、73、74条。关于太阳蓄水证的成因病机,根据原文71条“太阳病,发汗后”,72条“发汗已”,73条“伤寒汗出”,74条“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等所述,可知本证形成于太阳病发汗不当或者失于治疗之后。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膀胱气化不利,而水蓄下焦则是其病机。
太阳蓄水证是太阳经腑表里同病。其临床既有表证仍在之发热恶风寒、头痛脉浮等表证;又有小便不利,口渴欲饮水、饮水渴不解,甚则饮入即吐,小腹拘满急迫等水蓄膀胱之里证的表现。
太阳蓄水证以通阳化气利水,兼解表邪为治法,五苓散是其主方。药用泽泻、猪苓、茯苓渗湿利水;白术配茯苓、健脾培土制水;桂枝辛温解散表邪,配茯苓通阳化气行水。全方内助膀胱气化、通水腑而利水湿,外解太阳未尽之表邪,共奏化气行水,通里达表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