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试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及其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试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两重性,是指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其临床意义。全面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和不良反应,力求做到安全用药、合理用药,避免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乙肝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乙肝三大抗原抗体系统及其临床意义如下:(1)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表面抗原有抗原性,能激发人体产生抗体,是感染的标记。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者,说明有免疫性。(2)核心抗原(HBcAg)、核心抗体(HBcAb):核心抗原有感染性也有抗原性,使人体产生核心抗体,此抗体无保护作用。如核心抗体中的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免疫球蛋白(IgM、IgG)中IgM阳性,表示感染正处于急性期,有病毒增殖,而IgG阳性则是既往感染的指标。(3)E抗原(HBeAg)、E抗体(HBeAb):E抗原阳性者,说明病毒正在增殖且传染性很大。E抗体阳性者,说明病毒增殖在下降,有传染性,但较小。

第2题: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是指药物的()


正确答案:防治作用和不良反应

第3题:

试述抑制胃酸的药物及其作用机制。


参考答案:能抑制胃酸的药物主要有如下两类:(1)H受体拮抗药:包括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其作用为阻断壁细胞H受体,抑制胃酸分泌。其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抗胆碱能药物强50%。(2)质子泵阻滞药(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潘托拉唑、雷贝拉唑。其作用为抑制H-K-ATP酶,使H与K不能交换,H不能排出,胃酸不能合成,为强力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适用于活动期溃疡病、顽固性溃疡病、卓-艾综合征(胃泌素瘤)等。

第4题:

试述血清脂肪酶(LPS)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脂肪酶是一种能水解8~18个碳的长链脂肪酸甘油酯的低专一性酶,主要由胰腺分泌,胃和小肠粘膜也有少量产生,是消化道中水解中性脂肪的重要酶,胆盐和钙能增强其活性。正常血液中,仅有很少量脂肪酶,血中脂肪酶易被肾脏清除,当胰腺分泌亢进、胰管受阻或胰腺受损伤或坏死时,脂肪酶逆流或直接释入血液,而使血中脂肪酶增加。
临床意义:
(1)急性胰腺炎时,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淀粉酶慢,阳性率不及淀粉酶高,但持续时间长,可达10~l5d。当淀粉酶恢复正常时,此酶仍很高。
(2)约有20%慢性胰腺炎患者酶活性升高,胰腺恶性肿瘤时血清脂肪酶也常有升高。
(3)血清脂肪酶升高还见于胆总管结石、
总胆管癌、胆管炎、肝炎、肝硬化、肝癌、脂肪组织坏死、胃穿孔、肠梗阻、肺脂肪栓塞、乳癌、手术或慢性肾脏病等。
(4)应用吗啡等使胆总管括约肌收缩的药物,也可使血清脂肪酶升高。

第5题:

试述促胃肠运动功能药物及其作用。


正确答案: (1)多巴胺受体拮抗剂:包括甲氧氯普胺(MetoclopramidE.、多潘立酮(DomperidonE.及舒必利(SulpridE.。这类药有多巴胺受体拮抗作用,促进胃排空并增加食管括约肌张力。胃复安可通过血脑屏障而引起锥体系症状及溢乳。多潘立酮则不良反应较少。
(2)莫沙必利、氯波必利:可能通过肠肌间层神经丛,促进乙酰胆碱释放,具有明显促进胃排空作用。上述药物对饱胀、嗳气、恶心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效果较好。

第6题:

试述理解“津血同源”和“汗血同源”的机理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答案:津液与血液都来源于水谷精微,且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故曰;“津血同源”。汗为津液所化,汗多则伤津,津伤则血虚,故曰“血汗同源”。临床上病人失血过多时,可见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等津液不足之症。因此对于失血和血虚的病人,不宜用汗法。故《黄帝内经》有“夺血者无汗”,《伤寒论》有“衄家不可发汗”和“亡血家不可发汗”之诫。若津液大量耗损时,不仅渗入脉内的津液不足,甚至脉内的津液亦可渗出于脉外,形成血脉空虚,津枯血燥和津亏血瘀等病变。因此,对于多汗夺津或津液大亏的患者,不可轻易地使用破血、逐血之剂。故《黄帝内经》有“夺汗者无血”的告诫。

第7题:

试述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正确答案:药物能产生防治作用,可治疗或预防疾病,同时又可给病人带来各种不良反应甚至导致病人死亡。因此应合理用药,既要提高药物的疗效,又要尽量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第8题:

试述心肌“热区”显像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心肌显像图上梗死灶呈“热区”,这类显像称心肌“热区”显像,其临床意义如下:(1)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10~12小时内,病灶即可显示为明显的局灶性“热区”,据此可以直观心肌梗死的大小、部位和范围,对病情和预后估计极有帮助。(2)本法能鉴别急性和陈旧性心肌梗死,对发现在陈旧性心肌梗死基础上的再梗死极有价值。

第9题:

试述壁胸膜的分部及其位置,肋膈隐窝的构成及其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壁胸膜按其覆盖的部位可分为4部分,即膈胸膜、肋胸膜、纵隔胸膜和胸膜顶。膈胸膜覆盖于膈的上面;肋胸膜紧贴于胸壁内表面;纵隔胸膜被覆于纵隔的两侧;
胸膜顶是包围肺尖的部分,向上突出胸廓上口达颈根部,最高点高出锁骨内侧段上方2~3cm。肋膈隐窝是由肋胸膜与膈胸膜返折而成,呈半环状,是胸膜腔最低部位,胸膜炎的渗出液常积聚于此。

第10题:

试述动脉导管的生理意义及其闭锁的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在肺动脉干分叉处稍左侧与主动脉弓下缘之间有一结缔组织索,称动脉韧带(或动脉导管索),是胚胎时期动脉导管闭锁后的遗迹。胎儿时期,血液在胎盘内进行物质交换,再经脐静脉,将富氧的及含有营养的血液送入肝脏,其中大部分血液经静脉导管直接汇入下腔静脉;小部分入肝血窦后,经肝静脉入下腔静脉。大部分含氧多的下腔静脉血汇入右心房后,直接通过卵圆孔至左心房,经左心室射出。而小部分血液自右心房入右心室,经肺动脉后小部分至肺,大部分经动脉导管至主动脉。主动脉内的血液至胎儿各脏器进行物质交换后,经脐动脉至胎盘。如动脉导管在出生后6 个月尚未闭锁,则称动脉导管未闭,可造成动、静脉血混杂,使动脉血内含氧量降低,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