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桂枝汤证有哪些兼证?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桂枝汤证有哪些兼证?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列柴胡桂枝汤证中太阳表证和少阳半表半里证各自部分的主要症状。


正确答案:太阳表证——发热微恶风寒、肢节烦疼、舌苔薄白、脉浮;
少阳半表半里证——微呕、胸胁心下微满、脉弦等症

第2题:

八纲证候之间的关系有哪些?各自概念如何?


正确答案: 八纲证候并不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变的,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可归纳为“相兼”、“转化”、“错杂”、“真假”四种关系。
(1)证候相兼:指八纲之中的两种证候相兼并见。其类型有表证兼寒、热、虚、实,里证兼寒、热、虚、实。它的实质就是从表里病位、寒热病因、虚实病性等不同角度对疾病进行综合辨别。
(2)证候转化:是指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其病位、病性或邪正盛衰的状态发生变化,由一种证候转化为对立的另一种证候。
(3)证候错杂:是指在疾病的某一阶段,不仅表现为病位的表里同时受病,而且呈现寒、热、虚、实性质相反的证候。
(4)证候真假:某些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尤其在病情危重的阶段,可以出现一些与疾病本质相反的假象,而掩盖着病情真象,即疾病的本质和现象不相一致的证候,谓之"证候真假"。其类型主要有寒热真假、虚实真假两种。

第3题:

原文阐述:桂枝汤证(加标点,是什么方证?病机?每个证状的机理?治则?方药?)


正确答案:①原文标点: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②太阳中风证。
③病机:风邪袭表,卫强营弱,营卫失和。
④症状机理:啬啬恶寒,淅淅恶风--卫气为风寒之邪所伤,失其“温分肉”之职,加之汗出而肌腠疏松,故见恶风寒;头痛--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所致;鼻鸣--外邪犯表,肺窍不利;干呕--风邪袭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常,胃气上逆。
⑤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
⑥方药: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⑦方义: 桂枝--辛温散寒,祛风寒;生姜--辛甘化阳,助卫阳;甘草、大枣、芍药--甘酸化阴,养营阴;五药相合,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滋阴和阳。此方发汗而不伤正,止汗而不留邪。

第4题:

柴胡桂枝汤证的病机不宜表述为:()

  • A、太阳少阳合病
  • B、少阳夹表证
  • C、少阳兼外寒证
  • D、太阳少阳并病
  • E、太阳未罢,始入少阳

正确答案:A

第5题:

温病主要兼挟证有哪些?


正确答案:温病主要兼挟证有:①兼痰饮,②兼食滞,③兼气郁,④兼血瘀

第6题:

《伤寒论》中的热利有哪些证型?说明各自的证候特点及治法、用方。


正确答案:《伤寒论》中热利包括以下四种证型:
①表里皆热下利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表证未解而误下,邪气化热,邪热下迫肠道,致大肠传导失职而下利。临床以利下稀黄臭秽,暴注下迫,肛门灼热,小便短赤,喘而汗出,发热,舌红苔黄,脉急促或数等为辨证要点。表里皆热,且以里热下利为主。药用葛根芩连汤清热止利,兼以解表。
②少阳邪热内迫下利:172条“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本条病无太阳之证而偏重于少阳.为少阳邪热内迫阳明,逼液下趋,使肠道传导失司而下利,属里热下利.治用黄芩汤,清热坚阴,里热清而阴气得复,阳热自解,利亦止也。
③厥阴毒热下利371条“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373条“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属厥阴毒热内盛,下迫大肠所致。临床以利下脓血粘液,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多饮,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肝止利。
④热结旁流下利又有以下三个方证:
大柴胡汤证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此属少阳胆火内炽,兼阳明里实,热邪迫津下泄之热结旁流。治疗用大柴胡汤和解少阳,通下里实,通因通用。
小承气汤证374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阳明燥热实邪内结,燥热内盛迫津下泄而下利。然下者自下,结者在结,实邪不去,下利难止。故仍须与小承气汤方攻下里实,通因通用。
大承气汤证256条“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242条“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321条,“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

第7题:

太阴病兼表证的治疗用方有()

  • A、麻黄汤
  • B、桂枝汤
  • C、桂枝加附子汤
  • D、桂枝人参汤
  • E、小建中汤

正确答案:B,D

第8题:

桂枝汤证有哪些兼证?各自的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桂枝汤证的兼证包括六种:桂枝加葛根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新加汤证。具体分述如下:
桂枝加葛根汤证,为太阳中风兼太阳经气不舒,以太阳中风证兼项背拘紧固缩,转动不灵为辨证要点;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为太阳中风兼肺气上逆,以发热汗出,恶风头痛,咳喘气逆为辨证要点;桂枝加附子汤证为阳虚漏汗兼表证未解,以恶风发热,头痛,汗漏不止,四肢拘急,小便不利为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汤证为表证未解兼胸阳不振,以胸满,脉促,恶风寒,发热,汗出或不汗出为辨证要点;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为表证未解兼胸阳损伤,以恶寒发热,头痛,有汗或无汗,胸满,脉微为辨证要点;桂枝新加汤证为表证未解兼气营不足,以身疼痛,汗后不减,甚或加重,脉沉迟,或伴恶风寒,发热,汗出为辨证要点。

第9题:

下列哪些属于桂枝汤证兼证?()

  • A、桂枝加葛根汤证
  • B、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 C、桂枝加附子汤证
  • D、桂枝去芍药汤证
  • E、桂枝新加汤证

正确答案:A,B,C,D,E

第10题:

《伤寒论》的利水法有哪些?各自的适应证及代表方剂是什么?


正确答案:水饮是人体内水液代谢异常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常随其停留部位及兼挟不同,而产生多种病证。《伤寒论》六经病证中往往因挟有水饮而使病情更加复杂,或导致多种变证。因此张仲景审证求因,随证治之,灵活应用各种利水法。综合《伤寒论》对利水法的应用,可归纳为攻逐水饮法、通阳化气利水法、温阳利水法、滋阴利水法等。
(1)攻逐水饮法适用于体内水饮结聚较重,邪实而正气不衰者。
①峻逐水饮法见于152条,适用于水饮僻积胸胁之悬饮证。临床以心下痞硬胀满,牵引胸胁疼痛、咳唾呼吸辄加剧,干呕短气等为辨证要点。因水饮癖积,非峻剂不足以祛除,故十枣汤峻逐水饮。
②泻热开结逐水法见于原文131,134~137等条。适用于邪热内陷,与水饮结聚于胸隔之热实结胸重证。临床以胸隔、心下疼痛、
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短气躁烦、发热或潮热,不大便,舌上燥而渴,脉沉而紧或沉迟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大陷胸汤泻热逐水开结。
③泄热散结逐水法见于原文395条,适用于伤寒大病之后,病势虽减,但仍有湿热壅滞于里,水气内结下焦不行者。临床以小便不利,腰以下肿甚,如双下肢膝、胫、足跗皆肿,按之陷而不起,或大腹肿满,或胁下痞坚,或大便不爽利,烦渴,舌苔黄腻,脉沉实有力等为辨证要点。此仍属湿热壅滞之水肿实证,祛邪务尽,遵“腰以下肿,当利小便”之原则,用牡蛎泽泻散泄热逐水,软坚散结。
④温寒破结逐水法见于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白散”。本法适用于寒邪与水饮凝结于胸膈脘腹之寒实结胸证。临床以胸胁或心下硬满疼痛、咳喘气逆、短气、畏寒喜暖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三物白散驱寒逐水破结。
(2)通阳化气利水法见于71、74等条。该法适用于太阳表证未罢,部分表邪循经入腑,影响膀胱气化不行之下焦蓄水证。临床以烦渴饮水而渴不解,小便不利,少腹里急,伴发热恶风寒,脉浮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五苓散通阳化气,利水解表之功。
(3)温阳利水法阳虚水停是水饮病最重要的病机,故温阳利水则是最常用的治法。本法主要针对阳气亏虚、温运失司,水津不布而内停为患者。然随阳虚脏腑不同,具体又有以下四种:
①温中化饮利水法:见于73,127、356条。适用于胃阳不足,中焦停饮证。临床以心下悸,小便下利,口不渴,甚则肢厥等为主要表现。治用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通阳利水。
②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法:见于65条。适用于上焦心阳亏虚,下焦寒水妄动者。证见心悸、脐下悸动、欲作奔豚、小便不利等。治疗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利水。
③温阳健脾,化饮利水:见于67条。适用于脾阳亏虚,温运失司,水无所制而停饮者。临床可见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悸气
短,小便不利,甚则肢体浮肿,纳差便搪,脉沉紧等。治疗用苓桂术甘汤温阳健脾,化饮利水。
④温肾阳,利水气:见于82、316条。适用于少阴肾阳虚弱,水无所主而致水气停聚,内外泛溢证。临床见心悸气短,头眩、四肢沉重疼痛,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身目闰动,振振欲擗地,或腹痛下利,咳嗽呕逆,畏寒肢冷、脉沉弱等。治疗用真武汤温肾健啤,化饮利水。
(4)滋阴清热利水法见于223、319条。适用于阴津亏虚之水热互结者。临床以小便不利,短赤涩痛,发热,渴欲饮水,肢体浮肿,或心中烦不得眠,或下利,舌红苔黄或少苔,脉细数等为辨证要点。治疗用以猪苓汤淡渗利水,清热养阴并用,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敛邪,攻补兼施,合奏滋阴清热利水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