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试述伤寒极期临床表现特点。

题目
问答题
试述伤寒极期临床表现特点。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伤寒的极期在病程的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
⑴发热:持续高热,多数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0~14天。
⑵消化系统症状:明显食欲不振,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⑶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患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的表现。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逐渐恢复。
⑷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即体温增高1℃,每分钟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系因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所致。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有时出现重脉,即桡动脉触诊时,每一次脉搏感觉有两次搏动,系因末梢血管受内毒素影响而扩张所致。
⑸皮疹:于病程7~13天,部分患者在胸、腹、背部及四肢的皮肤分批出现淡红色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一般在10个以下,约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⑹肝脾肿大:病程第一周末开始,常可触及肝脾肿大,通常为肋缘下1~3cm,质软伴压痛。重者出现肝功能明显异常及黄疸。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述伤寒的极期临床表现特点。


本题答案:伤寒的极期病程为2~3周,常有下列临床特点。①稽留热;②腹胀、便秘或腹泻;③表情淡漠,反应迟钝;④相对缓脉;⑤肝脾大;⑥玫瑰疹。

第2题:

试述明清时期《伤寒论》研究的特点。


参考答案:

有错简重订说,首倡重编整理之风,和反对错简说,主张“悉依旧本“,分经审证。还有医家提出从方证角度研究运用《伤寒论》,以方类证。除此之外,还有按法类证。其他诸家,或偏于著,或偏于临床治疗阐述发挥,或偏于普及启蒙。


第3题:

下列不属于伤寒极期的临床表现的是 ( )

A.稽留热

B.玫瑰疹

C.食欲缺乏

D.听力减退

E.脾脏回缩


正确答案:E
E所述的症状是缓解期的临床症状。故本题选E。

第4题:

请试述伤寒典型的临床表现的四期经过。


正确答案:伤寒的典型四期:
①初期(侵袭期):病程第1周。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形上升,可在5~7日内高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少有寒战,出汗不多。
②极期: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较多在本期出现。发热以高热、稽留热为主要热型,持续10~14天。神经系统症状: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病理反射等中毒性脑病表现。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或有重脉,如并发心肌炎,则相对缓脉不显。肝、脾肿大,并发中毒性肝炎时,肝功能异常,部分病者可有黄疸。病程7~13天部分病者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
③缓解期:病程第3~4周。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逐步下降。
④恢复期: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

第5题:

伤寒病人第二次菌血症发生在

A. 潜伏期
B. 初期
C. 极期
D. 缓解期
E. 极期或缓解期

答案:B
解析:
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肾和骨髓后继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严重菌血症,并释放强烈的内毒素,产生发热、全身不适等临床症状,出现皮肤玫瑰疹和肝、脾大等,此相当于病程的初期(B对)。伤寒患者第一次菌血症时,病人并无症状,即处于潜伏期(A错)。极期(C错)表现为持续菌血症,缓解期(DE错)大量的伤寒沙门菌随胆汁排入肠道,一部分随肠道排出体外,一部分再次侵入肠道淋巴结。

第6题:

伤寒极期的体温特点是

A、弛张热

B、稽留热

C、波状热

D、阶梯形上升

E、骤升骤降


参考答案:B

第7题:

下列哪项是伤寒极期和缓解期的病理特点

A.肠梗阻

B.肠麻痹

C.休克

D.颈项强直

E.肠出血和肠穿孔


正确答案:E

第8题:

伤寒病人第2次菌血症发生在

A.潜伏期

B.初期

C.极期

D.缓解期

E.极期或缓解期


正确答案:B

第9题:

试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的临床表现有何不同?


正确答案:前者恶风,自汗,脉浮缓;后者恶寒,无汗而喘,脉浮紧。

第10题:

伤寒后复发()

  • A、初期
  • B、潜伏期
  • C、极期
  • D、恢复期
  • E、缓解期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