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

问答题《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题目
问答题
《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有何关系?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对疾病与证候进行分析归纳,借以推断病机,判断病位、病性及邪正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与六经辨证有着十分密切关系。脏腑是人体功能活动的核心,脏腑与脏腑之间,脏腑与全身各部之间,通过经络气血等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说,任何疾病都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六经病证自然也不例外。
一方面,以脏腑的病理反映而论,各经病均会累及所系的脏腑。如白虎汤证既是六经之阳明热证,但同时也是胃热证候;三承气汤证既是阳明腑实证,也是胃肠燥实证。其他经络同样也是如此。
另一方面,从经络的病理反映而论,十二经脉受邪之后,所循部位均会出现相应证候。如太阳经起于目内眦,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挟脊抵腰至足,故太阳经受邪则见头项痛、身痛、腰疼等证。其他经络亦是如此。三阴经属里证,其经络所反映的证候虽不象三阳经那样显著,但其表现的某些证候,如太阴病的腹满,少阴病的咽痛,厥阴病的头痛,都与经络的循行不无关系。
概括而言,六经辨证是以脏腑辨证为基础的,主要适用于外感疾病辨证论治的一种辨证体系。但值得提出的是,它不仅为诊治外感疾病提供了有效的科学方法,而且也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了一般的规律。

第2题:

论述《金匮》篇对蛔虫病的论述及证治?


正确答案: 蛔虫病是蛔虫寄生于人体内所引起的疾病,其主要症状是腹痛,但腹痛可见于多种疾患,原文:“腹中痛,其脉当沉若弦,反洪大,故有蚘虫。”指出一般腹痛多属里寒,故脉见沉或弦。若见脉洪大者,则由蛔虫妄动所致的腹痛,此为蛔虫病。蛔虫扰动而引起腹痛或上腹部痛时,蛔动痛作,蛔静痛止,其人口吐涎,此时,如果已经用了杀虫药而不效,则应安蛔和胃,治取甘草粉蜜汤,方中甘草、粉、蜜皆为甘平之药,服后可安蛔缓痛。蛔厥则因蛔虫扰动,腹痛剧烈而致的四肢厥冷证。从原文:“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吐蚘。”得知,此病可有蛔虫病史,呈发作性,腹中剧烈疼痛,手足逆冷,吐涎沫,吐蛔虫,烦躁不安等症状。治当辛温散寒,苦寒清热,杀虫安蛔。方用乌梅丸。其中乌梅、苦酒之酸使之静;黄连、黄柏之苦使之下;蜀椒、细辛、附子、干姜、桂枝之辛使之伏;正气已虚,加人参、当归、米、蜜益气养血、养中安脏。诸药合用,以治蛔厥。

第3题:

根据患者临床特点,按照中医辨证理论,此时辨证为以下何型胃痛

根据上述临床表现及病史,按照中医的辨证理论,考虑诊断及辨证分型为

A.痰热瘀阻之胸痹

B.痰浊壅塞之胸痹

C.气滞血瘀之胸痹

D.肝胆火盛之胸痹

E.阴虚火旺之胸痹


正确答案:A

第4题:

论述大失血时尿量有何变化?其机理是什么?


正确答案: 大失血使尿量减少。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血压降低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通过交感神经直接作用和肾上腺髓质激素间接作用,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降低,有效滤过压降低;同时肾小球血流量减少,两者均可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尿量减少。
(二)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容量感受器刺激减弱,反射性地引起ADH释放增加,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第5题:

《金匮》对中风病的辨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理有何论述?


正确答案: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所致。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绝所致。

第6题:

辨证与论治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辨证与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也是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准确,立法无误,则疗效确切。

第7题:

试述《金匮》对痉病的辨证施治。


正确答案: 本篇论述痉病的证治主要有三种情况:柔痉、欲作刚痉、阳明里热成痉。三者存在共同的病机,即邪伤筋脉,津液不足,筋脉失养而拘急不舒。其治法虽有微汗和泻下之不同,但其目的均以祛除病邪,固护津液为主。柔痉的病机为外感风邪,津液不足,邪伤筋脉,又营卫不和所致。症见发热汗出、身体强几几、脉反沉迟;治以调和营卫、清热生津疏筋;方用栝蒌桂枝汤,即桂枝汤加栝蒌根。欲作刚痉的证治,指痉病发作初起或将要发作,病机为风寒表实,邪伤筋脉,津液不足或输布不利所致。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小便不利,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治以发汗解肌、生津疏筋;方用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里热成痉多为外感邪气不解而入里化热,伤津动风所致,症见壮热息高、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治当攻下实热,急下存阴,方用大承气汤,当得下止服。

第8题:

三焦辨证之逆传心包证与卫气营血辨证之营分证皆有"神昏谵语",临证有何区别?


参考答案:三焦辨证可从两方面鉴别。①病机:逆传心包证是因热陷心包,痰热阻窍所致;热入营血证是邪热入营,扰及心神所致。②证候:逆传心包证之谵语神昏较重,常伴有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謇语涩等;热入营血证的神昏谵语较轻,常伴有身热夜甚,心烦不寐,且无肢厥舌謇。

第9题:

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有何异同?在临床上如何相辅运用?


正确答案: 卫气营血的病机变化与三焦的病机变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以具体病变而言,上焦手太阴肺卫之病,相当于邪在卫分,但上焦病变中邪热壅肺而无表证者,则属于气分证范围。邪陷上焦手厥阴心包的病变,可属于营分证范围,但其病机变化与营分证不完全相同:前者主要是邪热内陷,包络机窍阻闭,心神逼乱;后者则是营热阴伤,心神受扰。足少阴肾、足厥阴肝等下焦病变,则与动血耗血、瘀热互结的血分病变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热伤肾肝真阴、精血,其证属虚,后者病变以热盛迫血为主,病变不限于下焦,其证属实,或属虚实相杂之候。
临床应用时应一般先以卫气营血辨证确定病变浅深层次及其发展趋势,再用三焦辨证确定病变的具体脏腑部位。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相辅而行,经纬交错,才能将病变层次及部位、病证类型及性质、病势轻重及转归等辨析清楚而准确,从而归纳出准确的病机,为确定治法和选择方药提供可靠的依据。

第10题:

何谓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有何关系?


正确答案: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在《素问·热论》的基础上,结合伤寒病证传变的特点总结出来的外感病辨证方法。六经辨证中,贯穿着八纲辨证的精神。它将外感病的演变情况,根据证候的属性,以阴阳为总纲分为两大类证,即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和少阳病证,合称为三阳病证;太阴病证、少阴病证和厥阴病证,合称为三阴病证。凡正盛邪实,抗病力强,病势亢奋,表现为热、为实的,多属三阳病证;凡正气虚衰,病邪未除,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表现为寒、为虚的,多属三阴病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