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

问答题简述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参考答案:(1)日照不足。(2)维生素D摄入不足。(3)生长过速。(4)疾病因素。(5)药物影响。

第2题: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临床表现


参考答案:本病最常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如下:(1)初期: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夜间啼哭,汗多且与室温无关,可出现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血清25-(OH)D下降,血清PTH升高。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2)激期: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①骨骼改变头部: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也称"乒乓头"。8~9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出现方颅。也可以表现为前囟闭合延迟,或乳牙萌出延迟。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表现为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肋膈沟。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可有佝偻病手、足镯。下肢畸形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的患儿,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腿)。此外,可有脊柱后凸畸形,严重者甚至骨盆畸形等。②肌肉改变: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运动功能发育落后,腹肌张力低下、腹部膨隆呈蛙腹。③其他: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和贫血。④血生化及骨X线改变:营养性VitD缺乏性佝偻病活动期骨骼畸形与好发年龄。(3)恢复期: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1~2个月降至正常,骨骼X线影像在治疗后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宽,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4)后遗症期:少数重症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或运动功能障碍,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正常,骨骼X线干骺端病变消失。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临床四期的特点:

第3题: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原则


参考答案:(1)维生素D制剂①口服法:维生素D每日50~150μg,或1,25-(OH)D0.5~2.0μg,视临床和X线改善情况于2~4周后改为维生素D预防量(每日10μg)。②突击疗法:重症佝偻病或无法口服者可一次肌注维生素D37500~15000μg,2~3个月后每日口服预防量。(2)钙剂:维生素D治疗期间应同时补充钙剂。(3)对已有严重骨骼畸形的患儿应加强体格锻炼,可采用主动或被动运动方法矫正。严重者可考虑外科手术矫治。

第4题:

简述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常见病因有哪些?


正确答案: (1) 围生期维生素D不足。(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腹泻等。早产、双胎可使体内贮存不足) 
(2) 日照不足
(3) 生长速度快,需要增加
(4) 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天然食物中维生素D含量少。母乳含量也少)
(5) 疾病影响导致吸收不足,(胃肠道及肝胆疾病可影响维生素D吸收)

第5题: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鉴别诊断


答案:
解析:
1.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患儿智能低下,有特殊面容,血清TSH、T测定可资鉴别。
2.软骨营养不良 患儿四肢及手指短粗,腰椎前突、臀部后突。骨骼X线可见特征性改变,如长骨粗短弯曲,干骺端变宽,呈喇叭口状,但轮廓完整,部分骨骺可埋入扩大的干骺端中。
3.其他病因所致的佝偻病
(1)家族性低磷血症 佝偻病症状多发生在1岁以后,2~ 3岁后仍有活动性佝偻病表现。血钙多正常,血磷明显降低,尿磷增加。对常规治疗剂量维生素D无效,需同时口服磷,且每日需给维生素D或1,25-(OH)D治疗。
(2)远端肾小管酸中毒 患儿骨骼畸形明显,身材矮小,代谢性酸中毒,多尿,碱性尿,血钙、磷、钾均低,血氯高,且伴有低钾症状。
(3)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 临床上表现为重症佝偻病,血清钙、磷显著降低,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并继发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4)肾性佝偻病 慢性肾功能障碍会导致低血钙,高血磷,甲状旁腺功能继发性亢进可使骨质普遍脱钙,骨骼呈佝偻病改变。体征多于幼儿后期逐渐明显,形成侏儒状态。

第6题:

护士小张告诉小强妈妈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主要病因是

A.缺乏维生素D

B.缺乏维生素A

C.缺乏甲状旁腺素

D.缺乏钙

E.食物中钙、磷比例失调


正确答案:A
该题是基础理论记忆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体内维生素D缺乏导致钙、磷代谢紊乱,出现的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本题正确答案是A。

第7题: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进一步检查


答案:
解析:
1.血清钙磷 血钙正常或降低,血磷<40mg/dl。
2.血清碱性磷酸酶 正常儿童<200IU/dl,本病常>500IU/dl。
3.25-(OH)D 正常值为10~ 50ng/ml,佝偻病早期即明显降低,<8ng/ml时可诊断本病,是可靠的诊断指标。
4.骨X线 初期可有钙化带稍模糊,激期骨骺端钙化带消失,呈杯口状、毛刷状改变,骨骺软骨带增宽(>2mm),骨质疏松,皮质变薄。

第8题: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概念


参考答案: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幼儿。

第9题:

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概述


答案:
解析:
1.概念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小儿体内维生素D不足引起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其主要特征为正在生长的长骨干骺端或骨组织矿化不全,或骨质软化症,多见于2岁以内的婴儿。
2.病因
(1)日照不足 皮肤中7-脱氢胆固醇在日光中紫外线照射下经光化学作用转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为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任何原因所致的日照时间不足均可造成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减少。故本病冬春季多见,北方高发。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婴儿饮食中维生素D含量甚少,不能满足需要时,易发生本病。
(3)生长过速 骨骼生长速度与维生素D和钙的需要量不成正比时,易发生本病。
(4)疾病因素 肝胆、胃肠道慢性疾病影响维生素D和钙磷的吸收、利用,严重肝、肾疾病也可致维生素D羟化障碍、生成量不足而引起佝偻病。
(5)药物影响 长期服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抗惊厥类药物,可加速维生素D的分解,糖皮质激素能拮抗维生素D对钙的转运而导致佝偻病。
3.临床表现 本病最常见于3个月至2岁婴幼儿,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肌肉松弛及神经兴奋性改变。因此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也有不同。佝偻病在临床上分期如下:
(1)初期 多见于6个月以内,尤其是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主要表现为神经兴奋性增高,如激惹、烦闹、睡眠不安、夜间啼哭,汗多且与室温无关,尤其是头部,刺激头皮而摇头擦枕出现枕秃。骨骼改变不明显,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钙正常或稍低,血磷降低,血清25-(OH)D下降,:PTH升高,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此期可持续数周或数月,若未经适当治疗可发展为激期。
(2)激期 除初期症状外,主要为骨骼改变和运动功能发育迟缓。
1)骨骼改变
头部:颅骨软化是佝偻病最早出现的体征,主要见于6个月以内的婴儿,也称“乒乓头”。8~ 9个月以上的婴儿可出现方颅。也可以表现为前囟闭合延迟,严重者可迟至2~3岁;或乳牙萌出延迟。
胸部:多见于1岁左右婴儿,可表现为肋骨串珠、鸡胸及漏斗胸、肋膈沟。
四肢:6个月以上患儿可有佝偻病手、足镯。下肢畸形可见于能站立或行走的1岁左右的患儿,如“O”型“X”型腿。
2)肌肉改变 全身肌肉松弛、乏力、肌张力降低,腹肌张力低下呈蛙腹,运动功能发育落后。
3)其他 重症患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表情淡漠,语言发育落后,条件反射形成慢;免疫力低下,易合并感染和贫血。
(3)恢复期 经足量维生素D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消失。血清钙、磷浓度数天内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1~2个月降至正常,骨骼X线影像在治疗后2~3周后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宽,骨质密度逐渐恢复正常。
(4)后遗症期 临床症状消失,血生化正常,骨骼X线干骺端病变消失。少数重症者可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或运动功能障碍,多见于2岁以上儿童。

第10题:

简述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病因。


正确答案: (1)日光照射不足
(2)维生素D摄入不足
(3)生长发育迅速、维生素D相应不足
(4)疾病与药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