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技能

问答题请简述血清总胆红素(STB)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题目
问答题
请简述血清总胆红素(STB)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请简述血清肌酐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全血肌酐:88.4~176.8μmol/L;血清或血浆肌酐:男性53~106μmol/L,女性44~97μmol/L。
2.临床意义
(1)血肌酐增高:提示肾小球滤过功能严重受损。
(2)鉴别肾源性和非肾源性疾病:器质性肾衰竭患者,血肌酐浓度常超过200μmol/L;而心力衰竭、肝肾综合征、脱水、肾病综合征等患者,血肌酐浓度升高常不超过200μmol/L。
(3)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同时增高:表示肾功能已严重受损。如仅有血尿素氮升高而血肌酐正常或轻度升高,则可能为消化道出血或尿路梗阻等肾外因素引起。
(4)判断肾功能损害程度:
①肾功能不全代偿期:血肌酐133~177μmol/L;
②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又称氮质血症期,血肌酐为178~442μmol/L;
③肾衰竭期:又称尿毒症早期,血肌酐443~707μmol/L;
④尿毒症期:又称尿毒症晚期,血肌酐>707μmol/L。

第2题:

请简述血清转氨酶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0~40U/L(速率法37℃);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10~40U/L(速率法37℃);ALT/AST≤1。
2.临床意义
(1)急性病毒性肝炎:ALT和AST均明显升高,ALT/AST>1。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时,出现酶-胆(红素)分离现象,提示肝细胞严重破坏,预后不良。在急性肝炎的恢复期,血清转氨酶处于较高水平波动或再上升,提示有可能转为慢性肝炎。
(2)慢性病毒性肝炎:血清转氨酶持续在较高水平或反复波动达半年以上,则应考虑慢性肝炎的诊断。
(3)肝硬化:血清转氨酶可有轻、中度增高或降低。
(4)肝癌、阻塞性黄疸:血清转氨酶可呈轻、中度增高。
(5)其他疾病:如心功能不全、急性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伤寒)、多种化学毒物或药物(如砷、氯丙嗪、四环素、利福平、异烟肼等)均可导致肝细胞不同程度的损害,血清转氨酶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6)急性心肌梗死:以AST增高为主,在发病后6~8小时升高,18~24小时达高峰,4~5天后降至正常。

第3题:

简述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STB)和血清结合胆红素(CB)。


正确答案:正常参考值血清总胆红素(STB.:5.1~17.1μmol11(0.3~1.1mg/dl)。血清结合胆红素(CB.:1.7~6.8μmol/L(0.1~0.4mg/dl)。临床意义STB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溶血性黄疸通常<85.5μmol/L,肝细胞黄疸通常<171μmol/L,阻塞性黄疸>171μmol/L。CB/STB<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5%为阻塞性黄疸。

第4题:

请简述病毒性肝炎血清标记物--戊型肝炎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戊型肝炎病毒抗体测定
(1)参考值:RIA和ELISA法均阴性。
(2)临床意义:IgM阳性的持续时间较短,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诊断指标;凡戊型肝炎恢复期IgG效价超过或等于急性期4倍者,提示HEV新近感染,有临床诊断意义。
2.戊型肝炎病毒RNA测定
(1)参考值:RT-PCR法阴性。
(2)临床意义:①早期诊断感染;②对抗体检测结果进行确证;③判断病人排毒期限;④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第5题:

请简述血清总胆红素(STB)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总胆红素:3.4~17.1μmol/L(成人);结合胆红素:0~6.8μmol/L;非结合胆红素:1.7~10.2μmol/L。
2.临床意义
(1)血清总胆红素:
①判断黄疸的程度: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34.2~171μmol/L为轻度黄疸;171~342μmol/L为中度黄疸;>342μmol/L为高度黄疸。
②判断黄疸的病因:总胆红素<85.5μmol/L常为溶血性黄疸,17.1~171μmol/L为肝细胞黄疸,171~265μmol/L为不完全性梗阻性黄疸,>342μmol/L常为完全性梗阻性黄疸。
(2)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检测,对鉴别黄疸的类型有重要意义。
①结合胆红素/总胆红素比值<20%提示溶血性黄疸,在20%~50%之间常为肝细胞性黄疸,>50%为阻塞性黄疸;
②总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溶血性黄疸,如溶血性贫血(蚕豆病、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新生儿黄疸等;
③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见于肝细胞性黄疸,如急性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黄疸出血型钩端螺旋体病等;
④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增高:见于阻塞性黄疸,如胆石症、肝癌、胰头癌等。
(3)结合胆红素增高:对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有一定意义。

第6题:

请简述肝功能血清总蛋白、白蛋白(A)、球蛋白(G)及A/G比值才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血清总蛋白60~80g/L,白蛋白40~55g/L,球蛋白20~30g/L,A/G比值为:(1.5~2.5):1。
[临床意义]
1)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升高血清水分减少,总蛋白和白蛋白浓度升高。
2)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减低
①肝细胞损害,合成减少;
②营养不良;
③丢失过多,如肾病综合征;
④消耗增加,如重症结核、甲亢及晚期肿瘤等。
3)血清总蛋白和球蛋白升高主要为M蛋白血症。
4)血清球蛋白减低
①生理性,如小于3岁的幼儿;
②免疫功能抑制;
③先天性的低^y球蛋白血症。

第7题:

请简述总胆固醇(TC)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一)参考值
1.合适水平:<5.2mmol/L。
2.边缘水平:5.23~5.69mmol/L。
3.升高:>5.72mmol/L。
(二)临床意义
1.TC增高:
见于:①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
②各种高脂蛋白血症,阻塞性黄疸,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类脂性肾病,肾病综合征,糖尿病等;
③长期吸烟,饮酒,精神紧张,血液浓缩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环孢素、糖皮质激素、阿司匹林、口服避孕药等。
2.TC减低:
见于:①甲亢;
②严重的肝脏疾病如肝硬化、急性重型肝炎;
③贫血、营养不良和恶性肿瘤等;
④应用某些药物如雌激素、甲状腺激素、钙拮抗剂等。

第8题:

请简述血清总胆固醇(TC)*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5.17mmol/L(<200mg/dl)为合适水平,5.17~6.47mmol/L(200~250mg/dl)为轻度升高(边缘水平),≥6.47mmol/L(≥250mg/dl)为高胆固醇血症,≥7.76mmol/L(≥300mg/dl)为严重高胆固醇血症。
[临床意义]
1)生理性变化
①年龄和性别:70岁前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中青年女性低于男性,但50岁以后高于男性;
②饮食:长期的高胆固醇、高饱和脂肪酸和热量饮食TC升高;
③长期精神紧张和缺乏运动TC升高。
2)病理性变化
增高:
①原发性的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脂血症;
②继发性的:甲减、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糖尿病。
降低:
①严重的肝脏疾病;
②严重的贫血;
③甲亢。

第9题:

请简述肝功能血清总胆红素(STB)和结合胆红素(CB)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参考值]血清总胆红素5.1~17.1μmol/L(0.3~1.1mg/dl),10L清结合胆红素1.7~6.8μmol/L(0.1~0.4mg/dl)。
[临床意义]
1)STB在17.1~34.2μmol/L之间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溶血性黄疸通常<85.5μmol/L,肝细胞黄疸通常<171μmol/L,阻塞性黄疸>171μmol/L。
2)CB/STB<20%提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为肝细胞性黄疸,>50%为阻塞性黄疸。

第10题:

请简述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的参考值以及临床意义


正确答案: 1.参考值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STP)60~80g/L,白蛋白A.40~55g/L,球蛋白(G)20~30g/L,A/G为(1.5~2.5):1。
2.临床意义
(1)急性或局灶性肝损害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A/G比值仍可正常。多数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可正常,而球蛋白增加;亚急性重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蛋白常随病情加重而减少。
(2)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慢性肝病,常出现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A/G比值减低,并可随病情加重而愈见明显。白蛋白逐渐下降者预后不良,白蛋白减少到25g/L以下者易出现腹水。
(3)血清总蛋白高于80g/L或球蛋白高于35g/L,称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主要因球蛋白增加引起,见于肝硬化、慢性炎症、慢性感染、恶性淋巴瘤、M-蛋白血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血清总蛋白低于60g/L,称为低蛋白血症,主要由白蛋白减少引起,可见于慢性肝病、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恶性肿瘤、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慢性营养不良或吸收障碍等疾病。
(5)A/G比值倒置见于肝功能严重损害,如重度慢性肝炎、肝硬化;病情好转时白蛋白则可回升,A/G比值也趋于正常。
(6)血清球蛋白降低见于生理性减少、免疫功能抑制和先天性低γ球蛋白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