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问答题试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演进过程。

题目
问答题
试述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的演进过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货币政策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稳定货币和促进经济增长这两方面的作用大小和有效程度,即货币政策的实施在多大程度上以尽可能低的通货膨胀来获取尽可能高的经济增长。
西方经济学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看法是西方经济学在货币金融领域的具体体现,其发展大体上有以下三条线索可循:
(1)自由与干预是西方经济学的主线索。它经历了自由主义(古典学派)——干预主义(凯恩斯主义)——自由主义(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新自由主义(即新凯恩斯主义的干预主义)的演进进程。在自由主义的框架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一般不强。而在干预主义的框架中,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则得到普遍的肯定。
(2)对货币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从外生到内生的演变,即外生货币论(凯恩斯主义)——形式外生货币论(新剑桥学派)——内生货币论(新古典综合派)这样一个过程。
(3)对货币作用的认识经历了从中性到非中性的转变。在古典主义的“古典二分法”中,货币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呈中性;在凯恩斯主义看来,货币在短期和长期内均呈非中性;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则认为,货币在短期内呈非中性,但在长期内则是中性的;新凯恩斯主义则又“复活”了凯恩斯主义对货币的非中性评价。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运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中的信用供给可能性效应理论,分析在“流动性陷阱”条件下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


正确答案:
[参考答案]
    信用供给可能性理论认为当中央银行调整货币政策时,在影响银行准备金之外,因利率变动会引起银行资产价格的变动,进而改变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这种流动性变化将迫使银行调整其信贷政策,并经由信用供给可能量大小的变化,影响实际经济活动。因此该理论实际上将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重点置于利率一流动性一信用量这一连锁反应过程上。若以L表示流动性,K表示信用量,则信用供给可能性学说的模型为:
              R↑→r↓→L↑→K↑→Y↑
    该理论强调利率变化对信用供给可能量的影响并特别强调制度因素和预期心理因素的重要性,认为即使投资的利率弹性很小,货币政策仍能通过影响贷款人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供给可能量而作用于经济活动。因此,在“流动性陷阱”条件下,货币政策仍是有效的。

第2题:

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存在较大的理论分歧,但从理论演变过程来看,其认识经历了()的演变。

  • A、无效—有效—无效
  • B、有效—无效—有效
  • C、无效—有效
  • D、有效—无效

正确答案:B

第3题:

试述工业结构的演进规律。


参考答案:
起步阶段:轻工所占比重较大,重工业所占比重是较大。
起飞阶段:重工业比重较大为中心。
加速阶段:产品加工程度不断深化,工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以技术密集为特征的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成为工业结构的重心。
成熟阶段:工业向知识技术集约化方向发展,电子、航天、光纤通信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新兴工业在工业结构中逐渐占重要地位。

第4题:

试述历代中央秘书机构的演进规律。


正确答案: 历代中央秘书机构总是由小到大,职权、规模逐步增强,最后膨胀为实权机构。封建统治者就予以抑制、削弱、解散,或将其转化为政务机构。然后,重新起用身边职位低微的秘书官吏,组建成新的秘书机构。这一现象自秦朝起,直至清末,两千多年中反复出现,形成为一条规律,导致封建王朝的中央秘书机构处于建立、扩展、膨胀、削弱、解体或转化,又重新建立的周期性演变之中,形成一道循环轮回的怪圈,使中央秘书机构的名称不断变更,权限时弱时强,具有明显的不稳定性。这一规律可以称为“膨胀回位”。

第5题:

试述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正确答案: 其最初的思路可归结为: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力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的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就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表示为:M→r→I→E→Y
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必须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能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这种分析,他们自然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
在局部均衡分析的基础上,凯恩斯学派提出了他们称之为一般均衡的分析,其主要观点是:货币供给量、利率、投资、总支出与总收入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利率来回升降,最终逼近一均衡点。这个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均衡的要求,即在这个点上,可能利率会比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

第6题:

试述货币政策时滞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


正确答案: 货币时滞的客观存在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依不同的政策效应而不同。
①就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而言,货币政策传导时滞始终是一大抵消因素,即时滞出现时,产出效应会变差,时滞越长,产出效应就越差,并且呈现出一种边际效率递减的趋势。
②就货币政策的价格效应而言,货币时滞的存在又具有积极作用。因为在主观上,人们都希望货币供应增加后,经济能很快增长,价格最好不涨(从消费者角度而言,生产经营者的期望则是产品价格涨、原料价格不涨),即使要涨,也应该推迟时间、放慢速度。所以,价格时滞越长,货币政策效应就有可能越好。

第7题:

试述死亡概念的演进。


正确答案:将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在医学上已经沿袭了数千年,但心跳、呼吸停止的人并非必死无疑,在临床上可以通过及时有效的心脏起搏、心内注射药物和心肺复苏等技术使部分人恢复心跳而使其生命得到挽救。心脏移植术的开展使得心脏死亡理论不再对整体死亡构成威胁;人工呼吸机的应用,使停止呼吸的人也可能再度恢复呼吸,由此可见,心跳和呼吸的停止已失去作为死亡标准的权威性。目前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的永久停止,用脑死亡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已被世界各国医学界、社会伦理学界认可。但脑死亡的判断是一个严肃、细致和专业技术性很强的过程,必须依靠具有专业特长的医师根据病情及辅助检査结果,并依据法律规定来作出。

第8题:

试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含义,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谈谈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参考答案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从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到实现货币政策目标的作用过程,即
  如何通过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实施,经济体制内的各种经济变量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活动。
    2.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指货币政策在其作用空间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程度。
    3.增强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途径:
  (1)进一步增强人民银行的独立性,改革人民银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方式,缩短货币政策的
  认识时滞和决策时滞。
  (2)正确评价货币政策的功能,实现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配合。
  (3)完善经济金融统计制度,加强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研究。
  (4)改进货币政策工具及其操作运用,慎重选择货币政策标的,实现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从
  直接型向间接型的转变。
  (5)进一步深化商业银行的改革,完善金融市场,提高商业银行对资金市场价格信号反应
  的敏感性,逐步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制度。

第9题:

试述血液循环理论建立的过程和意义。


正确答案: (1)维萨留斯发表了《人体结构》一书,开辟了通过解剖,研究血液循环的道路。
(2)塞尔维特提出了人体血液的心肺循环,从而为人体血液循环的最后发现奠定了基础。
(3)哈维提出了整个人体的血液循环理论。
(4)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是近代医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它与哥白尼太阳中心说的提出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两面旗帜。

第10题:

比较分析古典学派、现代凯恩斯主义、货币主义学派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理论。


正确答案: 古典学派:货币中性论
货币政策即使能够增加总需求也不能增加均衡产出,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没有影响。
凯恩斯主义者的政策有效论
现代凯恩斯主义者认为总供给曲线是正斜率的,在货币政策能够影响总需求的情况下,就能够影响均衡产出。
现代货币主义学派的观点
货币政策对增加产出在短期内有效,但无长期效应。在长期内,货币政策的变动只会加剧经济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