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问答题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机抉择”和“规则”的争论?

题目
问答题
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机抉择”和“规则”的争论?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如何理解西方经济学的“相机抉择”和“规则”的争论?


正确答案: “相机抉择”与“规则”这两种货币政策孰优孰劣的争论由来已久,并在不同的时期都曾成为政府制定货币政策的依据。
(1)“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是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主张,它是指中央银行依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未达成既定的货币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权衡性措施。20世纪50-60年代凯恩斯主义在西方经济学界占据主导地位,西方国家货币当局多采用“相机抉择”货币政策,即权衡性货币政策。具体而言,当社会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失业扩大时,政府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刺激需求、消除失业;当社会总需求高于充分就业的产量,即发生通货膨胀时,政府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或财政政策,以抑制需求、消除通胀。
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失业与通胀并存的“滞胀”局面。“相机抉择”政策无法解决这一难题,从而受到其他学派的批评。他们认为“相机抉择”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对宏观经济环境造成了干扰;认为由于经济状况在政策实施前后的改变以及政府迫于居民预期对政策的修订,使得经济政策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时间不一致性问题。因而,“规则”比“相机抉择”更重要。
(2)单一货币规则是指调控不是对经济变化做出反应,而是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有固定规则的政策对实施,如规定货币增长率政策。这一规则首先由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提出。他认为,货币当局应宣布一个稳定的货币供给增长率,以避免对价格膨胀和紧缩造成人为的扰动。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联储基本上接受了货币主义的“单一货币规则”,确定货币供应量作为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的手段。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又提出了其他货币政策规则,如泰勒规则。泰勒规则是斯坦福大学的泰勒于1993年根据美国货币政策的实际经验而确定的一种短期利率调整的规则。即当实际GDP大于潜在GDP,或者当GDP缺口为正数,或者当通货膨胀率大于目标通货膨胀率时,中央银行应选择提高名义利率r,即调整利率应成为货币当局的主要操作方式。
总之,“相机抉择”与“规则”均是西方经济学者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环境提出的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规则。当经济环境发生改变,相应地货币政策策略也将发生变化。

第2题:

为什么和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


正确答案: 为什么要学习西方经济学:
(1)西方经济学研究市场经济的运行,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成分有助于我们理解、解释和解决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西方经济学在分析市场经济的运行过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工具。
(3)西方经济学为我们理解世界的运行和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有用的视角,对其他理论至少是一个有用的补充。
如何了解和研究西方经济学: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了解和研究,认识到其阶级性和非科学性;
(2)吸收西方经济学中的有用的成分;
(3)根本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具体方法上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成熟工具,立足中国国情,研究中国问题;
(4)将对西方经济学的了解与对资本主义的发展了解结合起来。

第3题:

西方学者汉森提出的汲水政策是指在经济萧条时通过财政投资来启动社会需要,使经济恢复活力。这种政策通常被认为是()的财政政策。

A:简单规则
B:适度从紧
C:自动稳定
D:相机抉择

答案:D
解析: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地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

第4题:

弗里德曼的货币学派认为宏观调控政策应遵循()。

  • A、单一目标规则
  • B、相机抉择
  • C、紧缩性规则
  • D、扩张性规则

正确答案:A

第5题:

定义并说明以下概念:帕累托最优、相机抉择、固定规则和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


正确答案: 帕累托最优,即经济中的资源配置已经达到这样一种状态,在该状态下,资源配置的改变不会在任何一个人效用水平至少不下降的情况下使其他人的效用水平有所提高。
相机抉择,是指决策者对具体经济形势或情况进行评价后可以随时调整政策工具或手段。
固定规则,是指以规则(如法律、习俗等)形式事先作出的、强迫政府尊重最初选择的政策。
经济政策的国际协调,是指在有关国家解决经济政策目标选择发生冲突时,在相互让步的基础上,就这些国家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国际协调,并达成某种妥协或默契,选择一个符合参与协调的各国整体最大经济利益的均衡点,尽管这种协调结果可能对某一个国家或许并非是利益最大的政策选择。

第6题: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产生、发展和演变的?


正确答案: 西方经济学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和当代西方经济学四个大的阶段;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和发展有关;
西方经济学的演变也与资本主义经济的矛盾发展有关。

第7题:

如何界定西方经济学? 试述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正确答案: 西方经济学的界定。
(1)时间上,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理论;
(2)地位:流行于西方国家学术界并影响着政府经济政策的理论;
(3)立场上: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对立的;
(4)内容上: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5)理论来源:新古典经济学为主的微观经济学,新古典主义和新凯恩斯主义并立的宏观经济学;
(6)方法上:主要以方法论个人主义的方法根据理性与自利假设展开演绎分析。
研究对象。
(1)研究由稀缺性所引起的资源配置与利用问题。
(2)具体问题有:微观层面的市场运行、价格决定和调节、资源配置问题,包括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宏观层面的收入与就业决定理论,也就是资源利用理论,包括:经济波动与增长问题、失业问题、通货膨胀问题、宏观经济政策等。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要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1)根本研究方法:从方法论个人主义出发对个体行为展开研究,假设个体行为是理性的和自利的,通过研究最优化或均衡实现的条件和特征来对现实进行解释,对未来进行预测。
(2)具体研究技术包括:演绎法和归纳法;建立模型;利用数学工具。
(3)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而选择不同的技术方法: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边际分析。

第8题:

试论税收与经济稳定的关系,并说明经济波动时政府应如何发挥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和相机抉择机制。


正确答案: 经济稳定——物价稳定、充分就业——总供给=总需求——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和税收的相机抉择机制两个过程可以实现供需平衡,最终实现经济稳定。
(一)税收的自动稳定机制(内在稳定器)
1.定义:指在既定的税收制度和政策下,税收制度本身能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自动做出调整,从而减缓经济的波动。
2.具体表现过程:
(1)经济衰退(供>求),国民收入↓,税收自动↓,纳税人可支配收入相对↑,总需求↑,经济复苏。
(2)经济过热(供<求),国民收入↑,税收自动↑,纳税人可支配收入相对↓,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
主要表现在累进的所得税制上
(二)税收的相机抉择机制(人为稳定器)
1.定义:指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状况,制定相应的税收措施,以消除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
2.具体表现过程:
(1)经济衰退(供>求),以减税为目的的扩张性税收政策(降低税率、增加减免税和税收优惠,提高起征点和免征额),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总需求↑,经济复苏。
(2)经济过热(供<求),以增税为目的的紧缩性税收政策(提高税率、设置新税,降低起征点和免征额),纳税人可支配收入↓,总需求↓,防止通货膨胀。
3.值得注意:税收的相机抉择机制的特点是逆经济形势进行调整,因此,对现实的经济运行状况的正确判断是实施相机抉择税收政策的重要前提。如果判断失误,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可能会干扰经济原有的运行机制,甚至偏离正确方向。

第9题:

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包括()和()。


正确答案:偿政策、汲水政策

第10题:

凯恩斯主义认为宏观经济政策规则应该是()。

  • A、扩张规则
  • B、紧缩规则
  • C、单一目标
  • D、相机抉择

正确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