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

多选题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相比较,区别在于()A措施针对的对象不同B措施实施的条件严格程度不同C措施实施的方式不同D三种措施的使用难度不同E种措施的使用频率不同

题目
多选题
保障措施与反倾销.反补贴措施相比较,区别在于()
A

措施针对的对象不同

B

措施实施的条件严格程度不同

C

措施实施的方式不同

D

三种措施的使用难度不同

E

种措施的使用频率不同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问答题
什么是均衡价格?它是如何形成的?

正确答案: (1)均衡价格是指一种商品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这时该商品的需求价格与供给价格相等称为均衡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与供给量相等称为均衡数量。(2)均衡价格是在市场上供求双方的竞争过程中自发地形成的。当供大于求时,生产者之间的竞争会导致价格下降;当供小于求时,消费者之间的竞争导致价格上升;只有当供给量等于需求量,并且供给价格等于需求价格时,双方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此时的价格就是均衡价格。如果有外力的干预(如垄断力量的存在或国家的干预),那么,这种价格就不是均衡价格。
解析: 暂无解析

第2题:

单选题
以下哪项不属于人口社会结构要考虑的因素()。
A

性别

B

家庭

C

职业

D

文化素质


正确答案: D
解析: 暂无解析

第3题:

单选题
生活方式、态度等属于消费品市场细分标准中的()。
A

人口统计因素

B

地理因素

C

心理因素

D

行为因素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4题:

单选题
在年利率8%的情况下,3年后的125.97元与现在的()等值。
A

90元

B

95元

C

100元

D

105元


正确答案: B
解析: 已知:F = 125.97(元) i = 8% n = 3(年) 求:P的值
P = 125.97 × 1/(1+8%)^3
= 125.97 * (1 + 8%)^(-3)
= 125.97 * (P/F,8%,3)
= 125.97 * 0.7938 = 99.994986 ≈ 99.99(元)

第5题:

多选题
质量计划主要包括()。
A

各项质量的指标计划

B

信息反馈的途径和汇总

C

保证工程质量的技术措施计划

D

保证质量的条例及奖惩制度

E

项目各环节的检查程序


正确答案: C,A
解析: 质量计划分为:质量发展计划、质量攻关计划、质量保证技术措施计划等。采集者退散。

第6题:

名词解释题
偿债备付率

正确答案: 分年计算更能反映偿债能力,正常应>1,且越高越好,当<1时,表当年资金来源不足偿付当期债务,需短期借款偿付已到期债务。
解析: 暂无解析

第7题:

单选题
国际市场应用最广泛的黄金计量单位是()
A

金衡盎司

B

托拉

C

司马两

D

日本两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单选题
假定你是赛普洗涤剂的广告经理,那么你认为()在表述产品优点时显得苍白无力。
A

赛普比其它品牌的洗涤剂更能使您的衣物清洁

B

赛普含有新的、绿色强力晶体

C

不要把脏衣物丢开,赛普将帮您清除衣物上的污垢

D

物美价廉的赛普使你辛苦挣来的钱花在您的孩子身上


正确答案: 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9题:

多选题
按照公共经济学的观点,私人部门办不到的情况主要有()。
A

公共物品

B

等价交换

C

市场不完全

D

经济稳定

E

社会公平


正确答案: A,C,D,E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如何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效益?

正确答案: (1)整合支农资金,确定资金投入重点
整合支农资金就是将分散的各种用于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行集中管理、集中使用,统筹安排支农资金,确定投入重点,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以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支农资金整合的关键就是要改变资金多部门管理、多部门决策的现状,这必然会导致原有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所以要让各级管理部门和群众了解支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意义,强化资金整合的意识,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成立专门机构对支农资金进行统一管理。同时在资金整合的基础上,要对现有的支农资金按性质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清理。支农资金按性质一般可分为“农业生产类、管理服务类、灾害求助类、生态环境类、农场生活类、农民收入类”等几大类,资金分类后,在对地区实际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资金的投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地区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防止资金分配时“平均主义”的出现。
(2)强化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成本意识,深化行政体制
改革行政管理成本是政府机构行使行政管理职能所需要的管理费、服务费的总和。我国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
①行政管理成本意识缺失,没有向纳税人报告的意识;
②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③考核及监督机制不合理。
为了有效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就要强化行政管理者的行政成本意识,对公务员进行行政管理方面的培训,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使其能够充分认识到支农资金的有限性,努力发掘其潜力,对其利用进行最为合理的安排。严格控制行政机关的规模,合理确定行政机关的职能,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同时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效绩考核机制,在进行效绩考核时要考虑其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建立健全行政监督机制,创新监督方式。
(3)提高支农资金的管理水平,加强监督管理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制度,将每一个项目的预算、实施和每笔资金的拨付、使用等程序制度化,逐步建立合理的、覆盖支农全过程的资金管理制度,保证每个项目实施和每笔资金使用的各个环节都有制度的约束和保障。加强各管理制度之间的协调,消除制度间的矛盾和冲突,使其能共同在支农资金管理中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要创新支农资金的监管机制,改变支农资金使用过程中“自己使用、自己监管”的现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关对支农资金使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在项目资金预算阶段、项目实施阶段和项目完成后,始终对其资金情况进行监督,进一步加大和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从拨付到使用各个工作环节上的透明度,让审计监督、人大执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一起跟进,防止资金被挤占和挪用。
(4)完善项目审批制度
现有财政支农项目的确定、选择不够科学合理,审批、立项不够规范,各地方为了争取到项目而进行“跑项目”、请客送礼,提高了行政成本,最终确定的项目往往不是地方发展急需的,而那些关系到地区农业发展大局的项目往往被忽视,这就违背了支农的初衷,也直接影响了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所以要建立健全支农项目的审批制度,并严格遵守,杜绝“人情项目”、“关系项目”的产生,从源头上提高项目的质量。这就要求上级部门组织专家组对下级部门提交的项目申请进行实地考察,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提交评估报告,在进行公示后给予审批。同时应建立财政支农项目库,防止重复立项、重复投资。
(5)加强有关审计制度建设,强化支农项目
资金的审计在进行财政支农时,政府出资但不直接对资金进行管理和使用,而是将资金分配给各级农业部门和财政部门使用,这就使得政府很难对其资金使用情况时时进行监督,为了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对其使用进行审计是十分必要的。这就要求推进与支农资金效益有关的审计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为支农资金使用的审计提供保障和依据。在进行审计时,应避免原有事后审计的模式,因为事后审计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已不能挽回损失,所以要改变审计模式,从资金下拨之13起便介入进行审计监督,直至项目完成。这样可以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提出纠正意见,防止损失的进一步扩大。
解析: 暂无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