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科目

单选题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不包括(  )。A 突出了理性的作用B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C 区分“先天的”与“后天的”D 对传统认识论进行批判

题目
单选题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不包括(  )。
A

突出了理性的作用

B

对经验论与唯理论的调和

C

区分“先天的”与“后天的”

D

对传统认识论进行批判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把自己的哲学概括为( )

A.自在之物
B.绝对观念
C.哥白尼革命
D.批判哲学

答案:D
解析:

第2题:

拉普拉斯星云学说是由谁提出的?()

  • A、哥白尼
  • B、康德
  • C、伽利略
  • D、叔本华

正确答案:B

第3题:

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指的是他把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颠倒过来。()


参考答案:错误

第4题:

简要回答康德的哥白尼革命。


正确答案: 当康德登上了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为了摆脱这种困境,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当然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的关系颠倒过来,我们为什么能按照这个思路来考察知识问题呢?就是说,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一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的关系颠倒过来,即让对象符合知识。这就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革命”。

第5题:

康德哲学的哥白尼式革命


正确答案:康德在发表《纯粹理性批判》,在第二版序言中把该书的意义概括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革命”。这场革命的任务是解决哲学面临的危机。形而上学面临的挑战,根源是:1形而上学超越经验的企图是不合法的2怀疑虽有道理,但不能克服独断论3、行的性质决定了不受经验教导,完全依靠单纯的概念,但理性至今没有一个普遍必然的原则。过去的观念是科学的性质是因它所研究的对象所决定的,科学的原则、概念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是对象固有的客观性。康德反其道而行之,把这一转变称之为“哥白尼革命”,这不仅是方法论上的转变,而是形而上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正如哥白尼完成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哲学的革命涉及世界观的转变。

第6题:

简述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意义。


正确答案: 在康德看来,经验论与唯理论虽然未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它们的争论却达到了一个共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不可能来源于后天的经验,而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他既同意经验论的原则,认为一切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但是亦坚持唯理论的主张,普遍必然性只能来源于先天的东西。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正是通过对这个难题的反复思考,康德在哲学领域发动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认为,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知识,亦即符合理性的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先于经验而为理性自身所固有,因而由这些先天的认识形式加工整理而形成的知识就具有了先天性亦即普遍必然性。因此,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来源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
康德虽然由此而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却立刻引出了新的问题。如果对象必须符合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对象实际上具有两重性:其一是事物对我们的“表现”,其一是事物的“物自体”。由于理性的先天认识形式既是知识普遍必然性的保证,同时也是对事物的限制,所以我们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物自体。这也意味着事物还有不被我们的认识形式所限制的一面。所谓不受限制的东西也就是无限的东西,亦即自由的东西,尽管我们不可能认识自由,但是却可以思想自由而不至于陷入矛盾。于是,不可知论在限制理性的认识能力即“理论理性”的同时,就为理性的实践能力即“实践理性”开辟了道路,因为实践理性或道德乃是以自由为前提的。
“哥白尼式的革命”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通过先验论的方式为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作证明,一是通过限制知识的方式为自由、道德和形而上学的可能性提供根据。

第7题:

发动了一场哲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哲学家是()。

  • A、康德
  • B、黑格尔
  • C、弗雷格
  • D、罗素

正确答案:A

第8题:

康德自称掀起了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这个“革命”主要是指他把美学研究()。

A、从主观世界转移到客观世界

B、从客观世界转移到主观世界

C、从个体转向群体

D、从群体转向个体


参考答案:B

第9题: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把自己的哲学概括为()

  • A、自在之物
  • B、绝对观念
  • C、哥白尼革命
  • D、批判哲学

正确答案:C

第10题:

下列关于康德“哥白尼式的革命”说法错误的是()

  • A、它受到哥白尼“地心说”的启发。
  • B、它转变了认识论的方向,改为主观符合客观。
  • C、它消除了经验论对认识的怀疑,同时也批判了唯理论的缺陷。
  • D、它终结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命运。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