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什么是宗教的世俗化?席乐尔把宗教世俗化概括为哪几个特征?

题目
问答题
什么是宗教的世俗化?席乐尔把宗教世俗化概括为哪几个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自十三、十四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西方法学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和变革。()


参考答案:正确

第2题:

从中世纪复调音乐和节奏体系的形成与发展看中世纪宗教音乐世俗化、专业化的发展倾向。


正确答案:复调的发展:公元9世纪,出现最早的复调音乐奥尔加农。起初,是一种平行奥尔加农,上方声部是圣咏旋律,称为主声部,主声部下方附加一个奥尔加农声部,附加声部以相距四度或五度方式平行于主声部,两个声部以四度或五度平行移动。从11世纪开始,奥尔加农在理论和实践上出现了一些变化,自由的反向、斜向进行增多,出现了声部交错或超越。12世纪,复调音乐又有新的变化,奥尔加农声部从下方声部转向上方声部,并越来越表现出流动和富于变化的装饰性格,形成花唱式的华丽奥尔加农。节奏模式的运用为复调音乐带来了新的变化。12世纪或13世纪初,第斯康特风格的复调音乐开始具有重要影响。它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运用节奏模式,乐曲整体上显示出分句的结构特征。12、13世纪还流行一种被称为孔杜克图斯的体裁形式。复调的孔杜克图斯不再依赖圣咏,而是以自创的旋律为基础。一般为二至四声部,常见为三声部,其织体特点类似于第斯康特,但更规整,各个声部节拍基本相同。每个声部都唱歌词,且各声部歌词一样。仍采用拉丁歌词,音乐表现出有规律反复的分节歌曲形式。大约1250年左右,经文歌成为中世纪晚期重要的复调体裁。13世纪最典型的经文歌是三声部,上方声部附加的歌词开始还是拉丁文的,后来一些经文歌上方两个声部歌词方言化,出现了法文经文歌,形成“复歌词”现象。由于加入方言歌词,经文歌内容渐渐世俗化。13世纪下半叶以后经文歌各声部间,逐渐出现对比,出现弗朗科经文歌和彼特罗经文歌。
节奏的发展:大约11、12世纪左右音乐中发展出来一套节奏模式,节奏模式的节奏类型与诗歌韵律音步的节奏特征一致,有长、短两种类型,可变化出六种节奏模式,效果上都是三拍子的。13世纪的音乐理论家弗朗科提出了有量记谱法。在这种体系中,用三种重要的节奏符号,长拍、短拍、次短拍。它们之间是三分法的完整拍划分。14世纪二分法的不完整拍节奏划分逐渐占据主导,并且节奏时值不断细分。14世纪经文歌创作手段越来越复杂,促成了等节奏技术的探索和实验。
世俗化、专业化:中世纪音乐逐渐脱离了宗教文本对它的束缚,有了艺术化的倾向。中世纪的音乐和宗教渐行渐远。音乐一开始是宗教的工具,没有独立性,逐渐在专业化、世俗化、艺术化的道路上和宗教渐行渐远,获得了地位。它发展非常艰难、缓慢。

第3题:

关于近现代西方学校德育的说法正确的是()

A、德育包括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

B、德育包括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

C、不对学生实行政治教育,仅对学生实行道德教育

D、对学生兼施道德教育、政治和法制教育、宗教的或世俗化的人生观教育。但自觉地把道德与政治、法律、宗教区分开来,德育仅指道德教育


参考答案:D

第4题:

怎样看待宗教与世俗化的关系?


正确答案: 宗教是伴随人类历史而出现的特殊文化现象,在我们人类的历史进程中最早出现的几大文明都有相关的宗教现象产生,今天我们人类仍然还在不同的程度上与数千年前形成的宗教传统若即若离的关联着,那至少说明我们仍然处在一个缓慢的历史过程之中,这个过程不仅见证着人类理性的进步,同时也见证着宗教传统的演变,这个过程也就是世俗化的进程。
世俗化进程的一个最显见的标志就是传统宗教信仰者人数的减少,这种减少不是一个绝对数字概念,这个数字变化不是以历史上某种信徒的总量与现代社会中同类宗教的总量比较,而是就同类信徒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数量讲的。在一个以某种传统宗教为主流的社会里其他宗教信仰者的存在无疑在总人口的比例中会降低主流宗教信仰者的绝对数量。另外,其他新兴宗教团体的出现也会减少传统宗教信仰者的总人数。从大的方面看,其他宗教或异教徒人数的增多并不能直接说明宗教信仰者总人数的变化,但从主流的传统宗教立场来看,这两种情况无疑都是世俗化的趋势。
在仍然还坚持传统宗教信仰的那部分人中也出现了世俗化倾向。社会学家将这种变化称为宗教信仰的个性化。宗教信仰的个性化从宗教传统要求来看也是一种世俗化的表现,因为这些信徒并不认同自己属于哪种宗教,与教会的联系相当松散,甚至根本不承认教会对他的约束,他所抱有的宗教观念仅仅是一种精神愉悦的符号。
传统的教会宣教性质的改变也是一种世俗化的表现形式。过去的传统宗教大都具有对其他信仰人群宣传教义,现在其大部分的宣教功能都是针对自己教会内部的信徒,特别是针对那些持有后现代观点的教内信徒。另外,宣教的教义的改革总是滞后于世俗化思想内容的更新,所以世俗化的思想以其比较多的教条和保守性对人类理性的吸引力要大于传统宗教。
使世俗化社会更具灵活性和开放性的思想基础是古希腊哲学中所提倡的“人是理性的动物”的思想,由于对诸多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采取“敬畏”的态度,使传统宗教得以确立,但人类社会和理性的发展又催生了敬畏态度的对立面,由于敬畏热催生宗教,由于解构敬畏又导致了疏离宗教传统的世俗化倾向。
传统宗教总人数相对减少,新兴宗教或异化教派的绝对增多,传统教义和仪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导致教会精神权威的失落。这些现象都可以被视为宗教世俗化的必然趋势。宗教的世俗化已使传统意义上的教义、教规和权威不复存在,即便是当今信徒他们也不可能像历史上的教徒那样去信奉一个超自然的人格性终极实体,传统宗教中最核心的概念——上帝或神——已经在神学家的思想中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并不意味着传统宗教会消亡,倒也可以被视为促进他们的产生。

第5题:

下列不属于新托马斯主义教育观口号的是()

  • A、自由化
  • B、现代化
  • C、世俗化
  • D、宗教化

正确答案:A

第6题:

我国佛教艺术在()完全实现了外来艺术民族化、宗教艺术世俗化的转变。

A.魏晋时期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标准答案:B

第7题:

宗教剧的世俗化的原因之一是宗教剧演出从教堂内部到了教堂外部。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信仰世俗化的具体表现包括():

A.极端个人主义;

B.拜金主义;

C.宗教禁欲主义;

D.享乐主义。


参考答案: ABD

第9题:

为什么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


正确答案: 所谓宗教世俗化,就是宗教同社会,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间的一种张力结构,是宗教赋予社会组织的超越意义的褫夺,是一种非神圣化或去神圣化。
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当代社会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层面、意识层面的世俗化与宗教本身的世俗化,会引发“宗教有一天是否消失”的思考。通过考察我们认识到,世俗化不会导致宗教的消亡,反而宗教世俗化是滋生或再生宗教的土壤,因为宗教世俗化具有“自我限制特征”。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自然界丧失了作为被崇拜对象的地位,转而变成被征服的对象。在此之前,宗教是包容整个人类生活的机构,使人类得以表述自己到达精神整体的渴望;而随着宗教这种包容机构的丧失,人类逐渐失去了精神寄托与归属感,产生孤独情绪,成为“上帝的陌生人”。其次,理性使人类增强了支配自然的力量,社会不断进步,物质不断丰富,但新的社会矛盾也层出不穷,因此导致了战争、经济危机、政治动乱;再次,人在一个官僚化的,非个人的大众社会里,会产生更加强烈的无助感和异化感,因此需要心灵的寄托。只要这些现象存在,会使社会各阶层的宗教情绪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宗教也会继续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讲,所谓“自我限制特征”,就是说随着宗教世俗化的进行,人们的宗教情绪不会消减,反而会继续存在甚至增强,使得宗教继续发展。
另一方面,导致宗教世俗化的科学,其本身也不断体现出人类理性的不确定性与局限性。只要人摆脱不了自然和社会的奴役状态,消除自身的有限性,宗教情绪就无法消失,宗教也会一直存在下去。

第10题:

什么是宗教的世俗化?席乐尔把宗教世俗化概括为哪几个特征?


正确答案: (1)宗教的世俗化:主要指随着社会生活的世俗化倾向的增加,宗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不再是判定社会各项事务的决定因素,社会越来越摆脱宗教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表达教会组织和世俗权力机构的关系,或者说宗教与社会的关系;以宗教的神圣化为前提,离开了宗教的神圣化,就无所谓宗教的世俗化;宗教世俗化表达了宗教同社会、宗教组织同社会组织之间的一种张力结构和张力关系。譬如,赵朴初先生和台湾星云法师为了使佛教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力提倡“人间佛教”,美国《洛杉矶时报》也载文:“大多数宗教已经进入最后的‘民间’阶段。”
(2)特征:
①宗教的衰退,即宗教思想、宗教行为、宗教组织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意义。譬如,闵采尔提出“既无所谓来世的天堂”,“亦无所谓来世的地狱”,天堂要建立在现实世界上。
②由于人们越来越关注此生此世更为迫切的需要和问题,宗教团体的价值取向也从彼岸转向此岸。譬如,加尔文鼓励人们自我奋斗,去追求无穷无尽的财富,说财富是蒙上帝之恩而获得成功的标志,认为通过改造社会,在现世建立上帝之国,就是荣耀上帝。
③宗教失去了原有的公共性与社会职能,日益变成纯私人的事务。譬如,教友之间的友爱、诚实、扶助、信赖超过了对神的崇拜、敬仰、畏惧、服从,教徒们主要不是坚信神的存在和威灵,而是更着重于情感的寄托和交流。
④宗教信仰和行为的重要性弱化,各种世俗的组织不再以神秘的力量为支撑,并且发挥了过去由宗教团体承担的职能。譬如,基督教在“自养名义”下,兴办“三自企业”“三自商店”“三自医院”等经济实体。
⑤世界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社会的超自然性减少。譬如,20世纪出现的经验主义神学、妇女神学、黑人神学、上帝已死神学等。
⑥社会由神圣的变为世俗的,人们的决定和行为越来越多地建立在理性的和功利主义的基础之上。譬如,伊斯兰教的一些著名的清真寺成了旅游胜地,就连著名的少林寺也办起了多种盈利性的经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