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题目
问答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董仲舒继承和发挥了先秦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揉合了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构造出一个以天人感应目的论为基础,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神学唯心主义体系。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
1一类相感。由于天人同类,所以人的意识和作为可以引起自然界的非常变化,人的一举一动都可以引起天时气节的变化,天有自然之天,神性之天,道德之天。
2人副天数,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了天与人是合一的。他认为“天”是宇宙最高的主宰,“天”主宰万物的作用是通过阴阳和五行之气表现出来的,“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这是他宇宙演化论,也是用来论证天人感应的目的论。
3遣告,利用宗教对人君的“失道”加以限制,但从维护封建社会的根本利益来说,体现天对人君的一种爱护,从另一个角度论证“君权神授”。在他看来,“道”和“天”一样是永恒的,社会弊病存在是偏离了“道”。社会改革和变化只是对“失道”的补救。“合各有阴阳”是说相配合的两个方面,在性质和地位是不一样的,阳是主导地位,阴是从属地位,这是为了论证封建伦常秩序的永恒性。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正确答案:正确

第2题:

简述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宇宙图式论。


正确答案: ①董仲舒的宇宙图式论,内容上主要表现为以“天人感应”说来阐述并概括宇宙起源、结构和演变问题。
②关于宇宙的结构,董仲舒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天之端”构成的。董仲舒通过五行间的“比相生”和“间相胜”,肯定了“天”通过五行次序来显示它的德性和功能,他把阴阳五行作为世界的模式,认为自然界和人事按这模式互相感应,正体现了天意或天命,确认了自然规律和社会人事的序列同构和相互影响,彼此配合,由此组成一个宇宙——人事的整体结构图式。
③在董仲舒的宇宙——人事结构图式内,“天人感应”还是外在表现,其内在根据则是天人间因“同类”而“合一”。他提出“天人同类”的命题。
因为天、人是同类的,所以,他们之间会发生感应关系。在相互感应的天、人之间作为中介联系的是气。董仲舒的学说是神学目的论的“或使说”。

第3题:

反对“天人感应”说,进而提出“人以法制胜”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董仲舒

B.刘禹锡

C.韩愈

D.柳宗元


参考答案:B

第4题:

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

  • A、仁者爱人
  • B、君权神授
  • C、天人感应
  • D、大一统

正确答案:C

第5题:

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1)董仲舒在哲学史上对天人感应第一次进行了自觉而系统地阐发。天人感应的最简单的解释,就是天人之间存在着直接联系,天与人能互相影响。
(2)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第一步,是将天神化,将自然属性人格化。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非天不生。阴阳即是天的刑德,五行相生体现了天的恩德,五行相克则体现了天的刑罚,而春秋四季则体现的是天的爱、乐、严、哀的志向。
(3)第二步是讲天人同类、人副天数。天人能够“合一”的基础,在于二者本是同类。认为天是人之曾祖父,而人则是天的副本,举凡天有什么,人也就有什么。这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比较标准的“天人合一”的提法。
(4)第三步则是具体落实天人之间的相互感应,认为,天人感应的过程是双向的,一是上传,即人以行感天;另一则是下达,天根据人的行为的好坏,或降下“祥瑞”以资鼓励,或降下灾异以示遣告和惩罚,后者又随着人是否反省和改正其恶行而逐步加重。
(5)如此的双向天人感应的目的,在董仲舒是想要利用上天来劝诫统治者随时注意调整君民关系,防止官逼民反,它既包括“屈民而伸君”,也包括“屈君而伸天”,二者可以相互发明。

第6题:

具体阐述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对汉代法制的影响。


正确答案: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其主要思想要素来源于阴阳五行学说和以往的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汉代的法制。
首先,将阴阳学说和儒家学糅合在一起的“天人感应”理论,成为法律上维护君主专制的哲学基础。根据“天人感应”理论,君主受命于天,具有绝对的权威。因此,法律设定种种罪名以及相应的刑罚,来维护君主的专制权力和人身安全,是顺行天意。
其次,以阴阳学说论证封建三纲,并进而以三纲作为立法原则。董仲舒利用阳尊阴卑的理论,附会君、父、夫为阳,臣、子、妻为阴的附会,进而说明法律维护君权、父权、夫权的合理性。
再次,以阴阳学说来论证德主刑辅的法制指导思想。德为阳,刑为阴;阴阳之道在于阳为主,阴为辅。依据天道,人世立法必须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不能违背天道,专任刑法。
最后,以阴阳四时说推演出秋冬行刑的司法原则。春夏天气滋长万物,不宜行杀施罚;秋冬天气肃杀,合于杀罚。因此行刑宜在秋冬季节。经过天人感应学说的论证,秋冬行刑成为汉代一项司法原则,执行死刑在秋冬季以及后世的秋审制度都是这一原则的体现。

第7题:

如何评价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正确答案:前179-前104,汉广川郡(今河北省衡水市景县广川镇)人。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所采纳。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仍受武帝尊重。
董仲舒把汉代的封建统治说成是“天道”、“天意”。肯定了有意志的“天”,除了“君权神授”,抬高皇帝的权威造舆论外,也是为了进一步论证“天人感应”的理论。
董仲舒从物类的机械感应推出“天人感应”。即“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瞑,天有昼夜。”“人有好恶,天有暖晴;人有喜怒,天有寒暑。”同时,他除了把“天”说成是和人一样有意志的之外,还提出了“人副天数”的著名命题。他把人说成天的副本,用来论证他的天人感应的目的论。“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为人者天》)“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人副天数》)“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阴阳位》)“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立元神》)“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阴阳义》)“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立元神》)
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注意吸收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作为神道设教、君权神授的理论根据。

第8题:

在天人关系上,刘禹锡不同意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

A

B



第9题:

()的思想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建立起了一套神学化的道德观。

  • A、董仲舒
  • B、管仲
  • C、商鞅
  • D、墨翟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相对于孔子思想,主要变化有() ①“君权神授” ②“天人感应” ③用儒家思想统治天下 ④提出“民贵君轻”

  •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②④

正确答案: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