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有人认为:“见到别人行善、放生、布施,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一随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题目
问答题
有人认为:“见到别人行善、放生、布施,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一随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有些人认为:“六度要逐一行持方可圆满,布施时不能持戒,持戒时不能修安忍……”这种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这种想法不正确。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中讲过,行持大乘佛法饶益众生,六度万行不可缺少,佛陀在因地时,所有行为均可摄于六波罗蜜多中。因此,我们听闻佛法、修学佛法、弘扬佛法时,具足六度至关重要,若不具足六度,不一定属于大乘佛法。

第2题:

有人认为:“有钱可以忏罪修福,供养僧众、建寺院、修佛像。别人若阻碍我赚钱,应该对他恨之入骨。”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如果你追求利养时,有人在中间造违缘,你就对他生嗔恨心,这样不仅没办法净除罪障、积累福德,反而依此断送福德而产生罪业。前面也讲过,对菩萨生一刹那的嗔恨心,能够摧毁千劫的福德,过患非常非常可怕。假如为了利养而嗔恨造障碍者,自己的罪业会增长、福德会灭尽,不但没有任何利益,且对修行有极大障碍。

第3题:

认为提高价格就能增加销售收入的想法正确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

错误,在加个弹性小于1时,提价能增加销售收入,在加个弹性大于1的时候,提价会降低销售收入,在价格弹性等于1的时候,价格的变化不影响销售收入。销售收入等于产品价格乘以产品数量,所以销售收入除了受价格影响还受销售量的影响,提价会降低产品的需求量,也就降低其销售量,所以两种影响的共同作用,所以提价不一定能提高销售量。


第4题:

有些人认为:“我现在身体健康、丰衣足食,生活顺缘圆满具足,所以放逸一点无所谓,以后再精进也不迟,反正自己无病无灾,时间还长着呢!”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这种想法只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而已。
因为我们的生命是无常的,就像过山的瀑布水一样,一刹那也不会停留,从我们出生时起,即使没有遇到违缘,它也在日缩月减,不停地向死亡奔去。不仅如此,我们的身体也是暂时的借用品,是死主暂时借给我们的宅舍,主人什么时候要收回去,谁都无法决定。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房客,死主随时都有可能通知自己从身体这个房间里搬走。所以即使自己无病无灾,也不能认为自己不会马上就死,而应当抓紧时间精进修行。

第5题:

我们为什么不能随便割草挖地?有些人认为就算触犯了,也不过是一个轻罪,应该没有太大的过失。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大乘经论中说:凡是对众生无利益之事,皆应舍弃。挖地割草之类活动,除了修建茅棚、修补寺庙等有一些特殊开许外,其余都严格遮止。假如毫无意义地挖掘土地、割砍草木,这种放逸行为对众生没有丝毫利益,甚至要伤害小虫子的生命,于无义中违背圣教,积聚罪业。
这种想法不对。如果明白这些道理后还要明知故犯,故意违背佛制戒,将招致痛苦的果报。如同翳罗叶龙王,前世为迦叶佛座下的比丘,因砍树而招致恶报,堕入龙类,头上生大翳罗树,痛苦不堪。故不可轻视细微学处。

第6题:

辨析题,有人认为,政治思想的介入一定不利于文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正确答案: 不对,这是一种过于简单的看法,并不完全符合文学史的事实。作为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或一个阶级的利益、信念、追求的集中表现,政治意识在其形成之时,同样充满了热情与活力,是激励人们追求理想、价值和甘愿为之献身的巨大精神动力,也是解剖社会的锐器。中外文学史上许多作家和作品之所以获得成功,原因之一就在于其表现了鲜明的政治倾向和政治热情。

第7题:

有人认为:“现在的诸佛不能度化我,但未来的佛陀可能会度我吧,所以继续造罪没关系。”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如果我们今后依然明知故犯,放逸行事,那么就会重蹈“不得佛化育”的命运,下场必将是反反复复地堕入恶趣,苦不堪言。纵然侥幸获得了善趣,也是感受一些刑罚、遭受病魔缠身、受到束缚、被兵器砍剖身体等苦痛。

第8题:

有人说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不对。因为一氧化碳难溶于水,在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仅能溶解0.02体积的一氧化碳。

第9题:

有些人认为所谓“中阴”,是藏传佛教独有的说法,汉传佛教中根本没有听说过。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佛在很多经典中都提到了今世、来世、中阴,不仅是大乘的显宗、密宗,就连小乘的《俱舍论》中,也将中阴的经过讲得非常清楚。如果你不承认中阴的存在,那也不应该承认晚上的梦境和白天的经历了。

第10题:

有人认为:“见到别人行善、放生、布施,就算自己什么都不做,一随喜就能得到同等功德。”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正确答案: 不对。如果你实在没有能力,在这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情况下,见别人行善、放生,而远离嫉妒心,发自内心地真诚随喜,如身体方面眼泪直流、汗毛竖立;语言方面,赞叹别人的功德;心里也不掺杂任何不清净的分别念,而是一种绝对纯洁的欢喜心。这样的话,可以得到同等功德,如乔美仁波切云:“若闻他人行善时,断除嫉妒之恶心,心意真诚作随喜,佛言彼得同等福。”
但是,如果你明明有能力做这些善事,却舍不得用自己的钱,杂有自私自利的烦恼毒药,光是投机取巧地在一旁随喜,希望平白无故捞一份功德,这种随喜有没有功德也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