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作为一名佛教徒,大小乘的信念如何在相续中生起?假如这一点力所不及,那最起码要做到什么?你做到了吗?

题目
问答题
作为一名佛教徒,大小乘的信念如何在相续中生起?假如这一点力所不及,那最起码要做到什么?你做到了吗?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炉顶大、小料钟的安装必须是同心的,只要做到这一点,大、小料钟拉杆同心度不够也无所谓。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生起暇满难得的界限是怎样的?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最起码应该怎么做?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度?


正确答案:应当像金厄瓦格西一样,金厄瓦格西从来都是彻夜不眠,全心全意修持善法。
这个界限比较高啊,要像金厄瓦格西一样,永远不睡觉,连一个小时也不行,我们可能很难以做到。华智仁波切应该是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最高层次是像金厄瓦,如果实在不能达到,至少也要很精进、不偷懒。要尽量生起人身难得的定解。假如这个理念非常强,确实不容易睡懒觉。
当然,完全不睡恐怕也不行。以前上师如意宝讲过,该休息的就要好好休息。但也不能像世间人一样,整天浑浑浑噩噩的,什么善法都不做,要把握好这个度。

第3题:

作为一名销售顾问,你如何在老客户身上挖掘潜客信息?


参考答案:对于基盘客户,要经常保持联系,这样他们在周围人群准备买车时才会想到你,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下面三种方式保持与客户的密切联系。
(1)重大的节、假日邮寄贺卡和送小礼物
(2)每年至少与他们通话五次
(3)每年亲自访问六次

第4题:

供养以后千万不能忘记什么?你平时做到了吗?


正确答案: 不要忘了发愿回向。

第5题:

为什么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若是这样的话,小乘阿罗汉岂不是变成大乘菩萨了吗?请阐明你的理由。


正确答案: 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的基础是小士道,小士道既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所谓大士道,是指大乘种性的菩萨为了利益众生、遣除他们相续中的一切痛苦而希求佛果,这本来就是菩提心的体性。因此,三士道都需要菩提心。
小乘阿罗汉需要菩提心,是从不能舍弃的角度而言的,并不是从必须具足的角度来讲的,故不会变成大乘菩萨。

第6题:

什么样才是真正的佛教徒?扪心自问,你自己是不是?假如你身边有许多相似的佛教徒,你打算如何正确引导他们?


正确答案:真实的佛教徒,是真正认识到生死轮回皆无实义,六道犹如火宅、罗刹洲、剑叶林般可怕,为求自他解脱而趋入佛门,此为真实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扪心自问,自己曾经并不算是真实的佛教徒,但如今似乎已经趋入真实之列,上师知!因缘俱足,应让他们趋入正法,长期闻思修行,依善知识的教导而行持,改变相续,真正生起出离心。

第7题:

忏悔的前行、正行、后行是什么?平时你忏悔时做到了吗?


正确答案: 前行一定要发菩提心,为利益一切众生而忏悔;正行依止四对治力来念诵《三十五佛忏悔文》,或者念金刚萨埵心咒、百字明,观想依靠金刚萨埵的威力,使自相续的罪业完全得以清净;后行观想金刚萨埵等忏悔对境发光融入自己,所有的罪业得以清净,并将修法的一切善根回向给众生。

第8题:

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将佛法弘扬开来?你真的去做了吗?


正确答案: 自己懂得佛教的道理后,应将这些道理尽量传给有缘众生。每个人的周围都有很多具有善根的人,在他们面前,应宣讲一些阿弥陀佛的修法、菩提心的功德,或者一些简单咒语的力量,他们的相续若因此而逐渐改变,这种改变即称之为证法。所以,弘扬佛法不一定非要在法座上,或者举行一些特别隆重的仪式,只要能对身边的人起一点作用,让他们的心里有所改变——原来是恶人,现在变成善人;原来对佛法有成见,现在对佛法有正见,这就是弘扬佛法。

第9题:

大乘佛教徒通过什么途径使自他相续获得真实利益?


正确答案:大乘佛教徒发愿利益众生,首先应该在自相续中生起对佛教坚定不移的信心,再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其他人。所以,大乘佛教徒不论何种身份,都应承担如来家业,自己一定要先精通因明学,产生不退转的信心和定解,在自己有了定解、信心和感悟后,无论遇到何种环境、场合中的何种人,都能打破别人的邪见,解决很多世人没办法解决的困难和痛苦,从而调化非佛教徒,把佛法传授给身边的人以及下一代,最终佛法会从根本上得以弘扬。

第10题:

怎么样缘一切有情生起大悲?请以窍诀的方式阐明。你这样观想之后,自相续有哪些改变?


正确答案:我们要这样思维:身处在六道轮回中的众生,无始以来没有一个未曾做过自己的父母。做父母时,他们都是无微不至地呵护我、恩宠我,最好的食物先给我,最好的衣服先给我穿,十分慈爱地抚育我成长。但他们虽然拼命地追求各种快乐,却不知奉行快乐之因——十种善业,虽然不愿意遭受任何痛苦,却不知舍弃痛苦之因——十不善业,为此在轮回之中感受无量无边的痛苦。我们现在拥有人身的时候,应该把握好自己的方向。同时那些迷茫的老母有情生起大悲心,这是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通过如是观想,确实有对老母有情拔苦予乐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