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题目
问答题
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学佛人消极悲观吗?


正确答案: 一般人不是乐观就是悲观,学佛人是如实观,如实面对一切。

第2题:

常见初学佛之人,多有业障累累,此是学佛不至诚否?或是佛菩萨试验他,或是消除宿世业障否?


正确答案:众生多劫轮回,善恶混杂,学佛是善种现行,障碍是恶种现行,能至诚是善种力大,不至诚是善种力微,业障能障与否,亦在其力强弱,至云佛菩萨之试验,及宿业消除,虽有其事,但初学之人功夫未进,教理不明,于此诸说,尚谈不到。

第3题:

佛教的五欲供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佛教认为人生有五欲(色、声、香、味、触),而戒除五欲可以减轻烦恼,安然自得。故寺院佛前供品常有:鲜花(或明镜),琵琶(或其他乐器如钟)、香、水果、天衣(或帐幔)。鲜花象征视觉,乐器代指听觉,香则喻为嗅觉,水果为味觉,天衣为触觉。这些称为“五欲供”。即象征五种感官引起的各种欲望。劝引人们放弃欲望,一心修佛。

第4题:

无事不登三宝殿的三宝殿原是指佛教供三尊佛的神殿,这三尊佛除了释迦牟尼佛、药师佛之外还有什么佛?


正确答案: 阿弥陀佛

第5题:

五欲


正确答案: 财,色,名,食,睡。

第6题:

什么是佛法?不学佛有哪些过失?学佛有哪些利益?对此你有什么体会?


正确答案: 1)佛法揭示的是宇宙的人生真相,是引导众生离苦、得乐,令自他获得暂时的安乐,究竟解脱的妙理。
2)不学佛的人非常可怜,《诸法集要经》中云:“愚不可人无正智,如盲处黑暗。”愚痴的人没有正确的智慧,就像盲人处于黑暗中一样,根本不懂取舍因果。以至于大多数人造了太多的不善业,死后只有堕入恶趣,感受难忍的痛苦,诚如《四百论》所言:“由于诸人类,多持不善品,以是诸异生,多堕于恶趣。”《大般泥洹经》亦云:“愚夫邪见,向恶趣门。”
3)学佛所带给我们的,除了快乐,没有别人。在茫茫无边的轮回中,它是唯一的解脱津梁,故智者理应选择佛法。《别译杂阿含经》云:“唯有入佛法……是则归依处。”
4)比如现如今,天灾人祸频频出现,世间灾难此起彼伏,在这种环境下,我们虽不排斥其他宗教的作用,但佛教的精神是最管用的。生命脆危,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他们的生命瞬间就会失去。这些无常的道理,佛陀早就告诉过我们,同时也告诫人们要取舍因果,否则,如果再这样下去,恐怕将来的痛苦还会越来越多,不学佛这些道理就很难懂得。

第7题:

人在这世上都为著财色名食睡,佛说这五欲是生地狱之根,用何方法避免才不致堕入地狱去?


正确答案:彼五者明言祸根,何用他求,只用利斧,将此五根斩断,则是人天路上人,便无堕落之虞矣。佛法戒定慧,即是斩此之利斧。

第8题:

台湾各寺院及佛教团体常常针对不同对象于冬夏两季举办不同类型的学佛营,其主要种类有()。

A.教师学佛营

B.大专青年学佛营

C.中小学学佛营

D.各种不同对象的学佛营


参考答案:ABCD

第9题:

不放弃五欲能不能学佛?


正确答案: 对色、声、香、味、触的爱欲,在佛经中称五欲。贪恋五欲是众生堕落受苦的根源,因此,节制五欲是心性净化成佛的主要手段。但佛教是一种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方法的灵活方便法门。
对于小机人适应戒欲离欲的方法,对大机人并不适应戒欲的消极方法,而适应更积极的以欲制欲的方便法门。毒药对不同的人的作用并不相同,有的人吃了毒药就会丧命,有的人吃了毒药也不会中毒,甚至有的人吃了毒药会变得更加强壮。
学佛也有这样三种根器的人:第一种人无抗毒能力,只能远离毒害;第二种人不怕毒害,没有必要采取防毒措施,可以顺其自然;第三种人可以以毒攻毒,化毒为自身的高能营养。
这三种人依次是学显宗小乘,学菩萨乘,学无上密的根器。
大根器的人犹如食毒的孔雀。在法护大师的《剑轮修心法》中有偈云:
孔雀在毒草中昂首阔步,
不顾盼周围的香花奇草,
孔雀不喜欢香草美味,
它们却因吃毒草而体壮羽美。
……
欲乐犹如毒草叶,
唯有如孔雀的勇士方能依其茁壮,
若是如乌鸦的弱者去尝试,
势必因贪得无厌而丧命。
这里说得很清楚,若无孔雀似的化毒为营养的能力,绝不能贪恋五欲之毒草。

第10题:

简述六祖学佛的故事.


正确答案: 1.六祖是农家子弟,23岁那一年,六祖要离别新兴,到湖北东禅寺学佛.当时惠能的舅父不准他离开母亲出家,提出如执意要离家,须把外祖母家门的一块大石拜得裂开,惠能很虔诚,对着石头拜了七七四十九天,巨石真的劈成了两半.
2.起初五祖不肯收留他,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所言正合五祖心意于是把他留下,并让他在碓房舂米破柴.
3.八个月后,五祖遴选嗣法人,命各弟子各作一偈.惠能作了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他的偈令大家很惊讶,没想到一个在碓房干活的人竟能作这样的偈.五祖心中暗喜,但怕别人害他,却假装说:“亦未见本性.”第二天,五祖悄悄来到碓房,问惠能:“米熟也未?”惠能答道:“米熟久矣,犹欠筛在.”这些话都是双关语,体现惠能与五祖心息相通.然后五祖又用杖击三下.就离开了.
4.当夜三更时,惠能往五祖住处,五祖秘受禅法,传以衣钵给惠能,并嘱咐说:“农为争端,止汝勿传.”令其迅速南逃.16年后,适逢高僧印宗法师在广州法性寺(今光孝寺)开讲“涅盘经”,惠能混在众僧中听讲,当时风吹幡动,众僧引颈而望,便发生了一风动一还是“幡动”的辩论.毫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一高论,博得印宗的赏识.惠能因此出示衣钵,削发剃渡,正式被拜为禅宗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