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题目
问答题
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持续多年处于国际收支“双顺差”,同时又是资本净流出国。请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构成角度判断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案:
解析:
①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恒等式 双顺差指国际收支中的经常账户与不包含储备账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同时顺差,由于国际 收支平衡表采取借贷平衡的原则,因此双顺差必定导致国际储备的大幅增加。 开放经济中存在如下恒等式NX=S-I=NCO,即净出口等于资本净流出,似乎与我国双顺差的情况发生了矛盾,问题的关键在于资本净流出的衡量方法,即资本净流出是不是用不包含储备账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衡量的。 ②“双顺差”与资本净流出不矛盾 上文中阐述了净出口与资本净流出存在恒等式,如果该等式成立,则似乎必然导致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应为经常账户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与双顺差矛盾。但是实际上,不包含储备账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并不能衡量资本净流出,因为很大一部分资本净流出,是通过储备资产再投资的方式来实现的。 国际收支平衡表大致分类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经常账户、资本与金融账户、错误与遗漏账户,其中资本与金融账户下包含了储备资产。所谓的“双顺差”指的是经常账户与不包含储备账户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同时顺差,但是资本净流出实际上是测算的所有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其原因在于我国采取强制结汇政策,国民经济获得的外币最终会回到央行的手里,央行又会将获得的外币投资国外的资产,造成大量的资本净流出。因此,“双顺差”与资本净流出完全不矛盾,这是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划分模式不同导致的结果。若不考虑错误与遗漏账户,则经常账户与资本与金融账户必然借贷平衡,实现了上文所述的开放经济恒等式:净出口等 资本净流出。 本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有较深的宏观知识底蕴才能将题回答完美,实际上考察的点是储备账户的问题,考点很简单,即双顺差是不包含储备账户的双顺差,只要解释清楚这个点,此题就可以轻松拿下,不过如果考生一开始不清楚NX=NCO恒等式,则很难拿到高分。目前市面上不少本题的答案均是错误的,请大家注意甄别,下面提供恒等式的推导其推导过程如下: 从国民收入核算的角度看: 收入法:Y=C+S+T 支出法:Y=C+I+G+NX 这样,S+T=I+G+NX 因此就有:I=S+(T-G)+(M-X) 其中M-X即为-NX,即为净进口,即本国用本国的货币购买国外的商品,外国获得本国货币后将之储蓄,即为国外对本国的储蓄。 所以,国内投资=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对本国的储蓄 =(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国外对本国的储蓄 =国内储蓄+国外对本国的储蓄 因此,国内投资-国内储蓄=国外对本国的储蓄 或者,NX=国内储蓄-国内投资=资本净流出 (*储蓄没花完的部分流向了国外) 另外,提供一种逻辑上的解释,来自于曼昆教材。每一次商品与劳务的交易,都对应了货币(或者说资产量)的交易,那么衡量所有商品与劳务交换的差额的净出口(NX),就必然等于衡量所有货币交易的差额的资本净流出。

第2题:

云南第一高峰是()。

  • A、南迦巴瓦峰
  • B、太子峰
  • C、卡瓦格博峰

正确答案:C

第3题: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是韩非子的观点。()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答案:正确

第4题:

法王如意宝在《无常道歌》中说:“若能观想一切内外法,乃为指示寿命无常书。”关于这一点,你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假如以智慧观察内外诸法,就会发现无论是外境的春夏秋冬,还是身边的亲友住宅,都是指示寿命无常的善知识。包括我们菩提学会的道友,刚开始有哪些人,后来离开了多少,如今又新加入一些,这部分人还是会变的...所以从我们周围的事物上,也很容易看到无常的影子。

第5题:

按照博朵瓦格西的观点,如果想专修一法,观无常则最为重要,这是为什么?请从六个角度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原因:
一、博朵瓦格西:“倘若修行死亡无常,首先可作为进入佛法之因,中间可作为勤修善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诸法等性之助伴。”
二、博朵瓦又云:“倘若修行无常,最初可人秋断除此生绳索之因,中间可作为舍弃贪诸轮回之缘,最后可作为趣入涅槃圣道的助伴。”
三、博朵瓦格西还说:“观修无常,最初可作为生起信心之因,中间可作为精进之缘,最后可人秋生起智慧的助伴。”
四、博朵瓦格西还说:“如果观修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真正生起的人,最初可成为求法之因,中间可作为修法之缘,最后作为证悟法性的助伴。”
五、博朵瓦格西学说;“倘若修行无常,并且能在相续中生起无常观,则初始可作为擐甲精进之因,中间可作为加行精进之缘,最终可成为无退精进的助伴。”
六、帕单巴尊者也曾说:“如果相续中生起了无常观,最开始可作为步入正法的因,中间可作为精进的鞭子,最终也能获得光明法身。”

第6题:

发现的少女“露西”化石属于()。

  • A、南方古猿
  • B、腊玛古猿
  • C、博德瓦古猿

正确答案:A

第7题:

为什么说因果正见十分重要?请举一公案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因为有了这样的正见,对于以前所造的恶业,自己会猛厉忏悔。如同米拉日巴尊者一样,年轻时虽然造了极大的恶业,但由于他有因果正见,相信死后定会堕入恶趣,于是以最大的恭敬和虔诚的信心依止上师,获得教言后到山中修持而终获成就。

第8题:

为什么说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请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1)德育过程的长期性是由人类认识规律决定的。
(2)人类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要使德育适应社会的要求,需要不断在德育内容、原则、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加以调整、补充。
(3)就德育过程中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来说,也必然要经过一个长期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过程。
(4)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不成熟,缺乏生活经验,或表现为思想进步缓慢,或表现为思想停滞不前等,都属于正常现象,这说明了德育过程的反复性和持续性。
(5)由于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先进思想与落后思想的斗争是长期的、反复的,这种长期反复存在的斗争必然反映到学生的思想上来,这也决定了学生社会主义品德的培养、教育和提高是长期的、反复的。需要指出的是,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反复不是前一次的简单重复,带有逐步提高的性质。
(6)教育工作者要遵循德育过程的这一规律,一定要有长期的思想准备,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青少年实施德育,而且,要抓德育过程中出现的“反复”,并反复抓,使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得以健康地发展。

第9题:

在观修无常时,是否明白必死无疑、死期不定就足够了?为什么?请详细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 仅仅明白这些还不够,我们还要了解死亡来临时该怎么办?人在临终时,绝对有利的只有正法,它不但可免除死亡的恐惧和痛苦,而且对生生世世步入光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寂天论师云:“魔使来执时,亲朋有何益?唯福能救护,然我未曾修。”
困此,我们活着的时候,一定要修持正法,积累善根福德,不然死时会后悔英及。萨迦班智达在《格言宝藏论中》中也说:“不知死后归何处,此时无善者可怜。”
我们应时常反观自己,也许修过一些法,但对死后的去处有没有把握?在过去,很多大乘修行人活多少年,就会修持善法多少年。如果对死尚无把握,就务必恒时不离正知正念,尽量空出时间来修行,认识到轮回的一切琐事无有恒常、无有实质,时常督促自己修持正法。

第10题: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请从印度、藏地、汉地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印度:在佛教发祥地印度,从《印度佛教史》等历史上看,往昔出世过许多具足地道功德、功德无碍、结集经教的阿罗汉。除了三次结集的阿罗汉以外,印度还出现了二胜六庄严、八十大成就者等许多圣者。但纵然是这些大圣者,在无常面前也无法逃脱,最后都会示现涅槃,如今已无一人在世,仅有记载他们出世情况的传记留在人间。
在藏地雪域,往昔也出现过邬金第二大佛陀——莲花生大士,依靠灌顶令众生成熟、依靠传讲教言令众生解脱,如此广转法轮时,出世了君臣二十五大成就者、耶瓦八十大成就者等。之后,又涌现了旧派(宁玛巴的索宿努三师、新派的玛尔米塔等不可思议的智者及成就者。这些成就者大多数都已证得成就果位,可自由自在地驾驭四大,示现有实变无实、无实变为有实等离奇之神变,火不能焚、水不能溺、土不能压、不堕险地,完全远离了四大的损害。虽然如此,但也做不到与世长存、长生不死,我们凡夫人就更不说了。
其实一翻开历史,很容易切实感受到无常。那么多大成就者曾涌现于世,他们的神变神通、成就证悟无法想像,可是现在一个也没有了。同样,汉传佛教也是如此。像净土宗,从庐山东林寺慧远大师开始,一直到印光法师之间的十三代祖师,全部已纷纷趋入涅槃,如今留下的只有他们的教言和历史。还有律宗,从唐代道宣律祖开始,直至弘一大师之间的十一代祖师,也无一留存于世。还有华严宗,从印度的马鸣菩萨、龙猛菩萨,一直传到中国的杜顺和尚等,这之间的七代祖师,现在只剩下历史而已。甚至非常兴盛的禅宗也是同样,印度第二十八代祖师达摩祖师东来传法,成为中国禅宗初祖,一直传到六祖惠能大师,之后正如大摩禅师所授记的,只传心印,不传衣钵,禅宗至今都没有第七代祖。虽说如此,但禅宗分成了临济宗、法眼宗、曹洞宗等五宗,现今这五宗的法脉尽管不断,一直在传承,但前辈大德却依次示现涅槃。
这些大成就者当时那么了不起,但也无法避免无常,更何况是像我这样的凡夫人了?我肯定会离开世间,离开世间时唯一有利的是什么?应时解脱法。所以从现在起,我一定要观修无常,精进修持对解脱有利的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