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题目
问答题
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本论中,大乘善知识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对具有法相的善知识,应如何依止?


正确答案: 此处说大乘上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善巧大乘义”,即要精通大乘佛法的教义,通达大乘的发心、仪轨、教义,能以完整的大乘佛法来引导弟子,具足摄受弟子的能力。第二、“安住净律仪”。也就是说,他相续中必须具有菩提心,住于菩萨的戒律。如果他连菩提心都没有,那给别人传菩萨戒、讲大乘佛法是没有资格的。
在依止善知识过程中,应依照《华严经》中所说的原则,像善财童子一样,不畏一切苦行,灭除所有邪见、违缘,如法地修学事师法。不管上师显现为何等形象,都要恭恭敬敬、如理如法地依止,不生邪见也不起恶念。只有这样,最后自己一定会获得证悟的。

第2题: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一社会劳动力结构出现根本性变化,从事信息工作的人数超过总就业人数的50%。
二国民经济总产值中,信息经济约占或超过50%。
三信息产业充分发展,并建立起先进的通讯网络系统。
四社会生活信息化。
五知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资源和重要推动力。

第3题:

要使头脑中的知识能够深化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 A、具备学习新知识所必备的感性经验或基础知识
  • B、具有把新学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
  • C、具有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的方法和实际操作
  • D、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区分开来

正确答案:A,B,C

第4题:

善知识


正确答案: 指正直有德、导人正道,教众生远离恶法修行善法的人。上至佛、菩萨、下至人、天,不论以何种姿态出现,凡能引导众生舍恶修善、入于佛道者,均可称为“善知识”。
教导邪道之人称为“恶知识”。善知识可以用来称呼出家的僧人,也可以用来称呼未出家的佛教徒。指教示佛法之正道,令得胜益之师友。
善知识相圆满有八个方面:一者住戒、二者多闻、三者具证、四者哀愍、五者无畏、六者堪忍、七者无倦、八者善词。

第5题:

修学佛法的过程中,为什么善知识的摄受相当关键?你对此有哪些体会?


正确答案: 如果善知识没有摄受,对佛法教理则不可能通达。《般若摄颂》云:“佛法皆依善知识,功德胜主佛所说。”一切佛法依靠善知识而得,这不是凡夫信口所说,而是圆满一切功德、大慈大悲的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言。《般若八千颂》亦云:“若菩萨摩诃萨欲得无上正等觉,必先于善知识恭敬承事而依止之。”还有《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的讲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不能通达。
佛经浩翰无垠、圣教多之又多、所知无穷无尽,假设没有上师的窍诀,就不会懂得总结诸法的要领而加入修行。因此,上师教言相当重要。如果没有的话,你不一定皈依;即使皈依了,也根本不知方向,完全凭自学很困难。何况佛教的道理非常甚深,尤其是空性等法门,若没有上师开演不能趋入,证悟更上无从谈起。

第6题:

有些人认为:“佛法自学也可以,没必要去依止善知识。”这种观点正确吗?为什么?你是如何依止善知识的?


正确答案: 1)不正确。
佛法不可能以自力通达,自古以来的佛教历史上,没有一个人能以自力证悟。佛陀在《华严经》中亦云:“譬如暗中宝,无灯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譬如漆黑暗室中的宝物,同有灯火则无法照见,同样,佛法中的甚深教义,若没有具证善知识的开示,纵然你才华横溢、智慧超群,也不可能通达,更无法趋入解脱正道。
2)如堪布在课中所说,在我一生中,最幸运的有两件事:一是遇到了佛法;二是依止法王如意宝等很多具修证的善知识。
如今仍紧紧跟随堪布等具修证的上师闻思修行,所以非常珍惜这样殊胜的因缘。

第7题:

柏拉图的理论中,()是最高的理念。

  • A、善
  • B、正当
  • C、知识
  • D、本体

正确答案:A

第8题:

真正的善知识是什么样?


正确答案: 协助你依法不依人;协助你独立;协助你亲自去体证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协助你去看到大自然中活生生的(佛)法;协助你回归法界,而达到解脱自在。

第9题:

怎样依止善知识才如理如法?你以前是怎么做的?今后有何打算?


正确答案: 《华严经·入法界品》中说,善财童子依止文殊菩萨时,文殊菩萨说过:“于善知识善巧方便,勿见过失。”所以,依止善知识时一定要观清净心。还有善财童子依止观世音菩萨时,心中作念:“善知识者则是如来,善知识者一切法云,善知识者诸功德藏。”故一定要视师如佛,视师为佛法的根本、功德之源。
另外,戒律中规定,如果弟子没有通达三藏,十年中要依止上师。十年以后,假如你学得可以,则可以离开上师,出外弘法利生;假如学得不行,还要继续依止。所以,依止善知识务必要长期。
我等应如是发愿:生生世世不离师,恒时享用胜法乐,圆满地道功德已,唯愿速得金刚持。

第10题:

如何考察善知识?当你想依止一位善知识,如何确定他是值得依止的上师?


正确答案: 1.首先通过各种途径去搜集他的信息。去网络查找你想依止的善知识的一切资料,包括生平、所在寺庙、依止过哪些上师、得到过哪些认证、上师的闭关经历、上师的根本上师是谁等。藏地的寺庙多为村庄附近,当地村民会很了解上师,你可以通过当地藏民了解。此外,还可以在网上查找上师参加重大法会的视频,以及上师的座次。
2.确认上师的身份后,需要创造多跟上师接触,多观察他生活中的言行举止,看是否如法。具有慈悲心的上师,周围会有很好的氛围,清净亲切。但如何能判断一位上师是否如法,也是需要我们多多闻思修,才能越来越具有辨别力。总之,与一位上师在佛法上结师承缘,是需要非常慎重的,一定要经过谨慎严密的观察。通常藏民依止上师,都会有至少七年的观察。我们身处汉地,就更应该更谨慎。不仅因为不慎重会让你走弯路,更是因为依止上师后退转诽谤,会给双方都带来极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