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佛教的“业”有什么特征?

题目
问答题
佛教的“业”有什么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有什么不同?


正确答案: (1)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都是佛教,因此,都有佛教的共同特点,如承认四法印,皈依三宝,四众弟子都按律部规定受戒,发慈悲心,抑恶扬善,以正见破除三界烦恼,追求解脱苦与苦因等等。
(2)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同属大乘佛教,因此,都有大乘佛教的共同特点。如利益众生为目的的菩提心,受分别解脱戒和菩萨戒,以六度修福慧资粮,成就佛陀色法二身,以无二正见破障,追求不同于小乘教的不住二边涅槃等等。
但也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和大同中的小异。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①藏传佛教是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的教派,而汉传佛教是大乘显教。唐代虽然译过一些密经,但都属下部密,而且早已绝传。有人将净土宗划为密宗,但从教义上衡量,这种观点恐怕难以成立。藏传佛教四部密法俱全,但藏传佛教独有的密法是无上密,所谓即身成佛之法也只在无上密中才有。因为下三部密中虽有多种成就的修法,但都没有幻身和光明识的修法,而即身成佛却离不开这两种双运成就。
②藏传佛教各派都以龙树中观见为主,虽然各派对中观二谛义的理解有差别,但没有一个尊唯识见者。唯识学研究只是为了从反面认识中观真理。汉传佛教早期的天台、三论、华严、禅宗等教派都持中观见,唐玄奘师出唯识宗门,故在东土弘扬法相唯识学,对唐以后的汉传佛教影响极大。现在的汉传佛教大部分是净土宗,净土宗认为:理深解微,末世断惑证理甚难,乘佛愿力,往生净土为易行之道,因此,不习中观、唯识之理,只诵经典、佛号求往生。由于这些原因,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在事理二谛的见解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别。
③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由于各自所处的历史文化、自然环境和信众的生存条件、生活习俗不同,因此,在饮食起居、典章制度、塔殿佛像的造型风格、信仰习俗、信众的心理素质等众多文化内涵方面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总的来说,藏传和汉传佛教之间虽然有以上这些不同点,但二者既然都是佛教,在根本教义方面没有什么不同,也就是说它们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不同点,只表现在非本质的表面现象方面。

第2题:

佛教中“缘起”的特征和内涵是什么?


正确答案: “缘起”一词有一般和特殊两种含义。“缘起”的一般含义是“因缘所生”。“因缘所生”只适合于有为法,不适合于无为法;只限于事物的因果关系,不适用于非因果关系的事物。这种缘起又分内外两种。
“外缘起”指有为法的一般因果关系,如植物的种子和果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和其他自然科学所掌握的各种事物的因果关系。
“内缘起”指的是有情生命的生灭、流转的因果关系。
“外缘起”是通过世俗分别智和直觉经验可以认识到的因果规律,而“内缘起”是佛地的现观直觉智和逻辑思辨所达到的认识对象,事涉隔世,世俗经验很难证明。“缘起”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
“缘起”一词,除了上述一般性含义外,还有一个只有中观论使用的特殊的哲学含义。在宗喀巴大师的《中论大疏理海论》中对“缘起”义解释有相连、相依、相对三种含义。大小乘通用的缘起概念只有“因果相连”之义,没有相依、相对之义。而中观论使用的“缘起”一词,远远超出了因果相连之义,包括了并非因果关系的事物相互之间的相依、相对关系。
如事物的整体和部分,名称和事物,大和小,长和短,有和无,快和慢,常和无常,有和非有,生和灭,来和去,上和下,左和右,东和西,美和丑,善和恶等等,都是相依和相对的存在。
因果关系只适用于有限的范围,从因果相连意义的角度讲,只能说果的存在依赖于因的存在,但不能说因的存在依赖于果的存在。如果因的存在要依赖于果的存在的话,那么,在未生果之前,其因也应该不存在。但这与事实相背,因果有时间的先后,因在先,果在后,有因之时无果,有果之时,因已成过去的不存在了。同一事物和事件的因果,不能同时存在,故因依赖于果的观点是说不通的。
但从相依、相对的角度上说,果不但依于因,而且因也依于果。因为果是因的相对存在,因也是果的相对存在。因为无因不能称作果,无果也不能称其为因。
比如“母亲”与“子女”相对,若无子女,怎么会称“母亲”?一个妇女,对其父母是“女儿”,对其丈夫是“妻子”,对其子女是“母亲”,若离开她的相对条件,她便不具备上述三种性质中的任何一种性质,这便是相对存在之义。
这种事物存在的相对意义,不但外道不理解,就连教内中观以下的唯识、经部、有部均不能理解。

第3题:

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征什么?


正确答案: 普及型、持续性、季节性、地理集中性。

第4题:

藏传佛教有什么特点?


正确答案: 藏传佛教是显密相结合的。严格地说藏传佛教是三乘佛法的理论和修持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最完整的佛教形式。不能把藏传佛教简单地理解为单一的密法。
它的教义原则是“外修声闻戒”、“内修菩萨行”、“密修金刚禅”。
(1)外修声闻戒。就是要把戒律修好,就像小乘上座部的戒行,佛的四众弟子(在家的、出家的)各有各的戒律。
(2)内修菩萨行。大乘菩萨行指的就是大乘教里的菩提心,即利众的思想,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幸福、为了度脱苦难中的众生。菩提心是以六度为主的菩萨行。
六度为:
①布施:就是人人讲奉献精神,舍己救人;
②持戒:就是绝不损人利己,任何事首先要为众生的利益着想,这就是戒律的标准;
③忍辱:能忍受各种艰难困苦,忍受来自众生的对自己的各种难以忍受的事情;
④精进:是一切事情成功的根源,不论是对待世间法还是佛法都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要有坚定的意志,要有奋斗精神,否则什么事也干不成;
⑤禅定:就是思想高度集中,修炼破除散乱之心,能够自由自在地驱使自己的心识,“定能生慧”,只有把“定”修好,才能产生真智慧;
⑥慧:一个是般若智慧(即彼岸智慧),一个是世间智慧。世间智慧就是为众生服务的各种科学文化知识,般若智慧不是这种世间智慧,是见空智慧。这里最根本的就是大慈大悲心。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要有爱心、同情心、仁慈心、善心。这是佛教的灵魂,佛教的根本和基础。没有这个不行,因而首先要修菩萨行。
(3)密修金刚禅。就是在上面两种修行的基础上,再修金刚禅。金刚禅就是密法。金刚禅是无上密中的生成次第和圆满次第。
简单地说藏传佛教是以小乘上座部的戒行、大乘显宗的慈悲菩萨行和金刚密乘的禅定修证妙法相结合的快速成佛的方便法门。这就是完整的藏传佛教的定义。

第5题:

佛教的“业”有什么特征?


正确答案: 业报有决定性、增殖性、无错乱性、不坏性等四个特点:
(1)决定性。是同类因感同类果,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行善得善报,行恶得恶报。
(2)增殖性。如一粒树种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结出无数树种,一粒麦种可以增殖为万斤小麦,同样,善恶业的增殖也和植物的增殖相同,如果没有遏止因素,就会无限增殖。如一个善念可以种下参天的菩提树种,一粒嗔恨的火种可以烧毁一片幸福的丛林。
业的增长是由造业的性质、思想动机、造业对象的身份、造业者的身份、造业次数、造业对象的数量等因素决定的。
善业的特殊增殖规律:在时间上,在灾难厚重的末法时代所行之善,比太平盛世所行之善增殖力强;浊世所行之善,比佛国净土所行之善增殖力强;有无我智慧观照的善行,比没有无我智慧观照的善行增殖力强;有菩提心的众生所行之善,比无菩提心的众生所行的善增殖力强亿万倍;有回向性的善行比无回向性的善行增殖力强;修无上密的善行比修一般佛法的善行增殖力强等等。
(3)无错乱性。造何种业就遭何种报应,造恶不会感善报,行善也不会遭恶报。有时造恶行善得不到相应的报应,甚至得到相反的报应,那只是一时的表面现象,肯定有其他原因。如狠毒的人一时能获得很多的金钱,终究难免法律的制裁;恶人一时得逞,终究身败名裂;善人虽贫困潦倒,却能留下一身清白。有时种花不成会生出未种的杂草,花草各有因缘,岂能混为一谈?
(4)不坏性。任何种子的生长,不但要有无病的种子(内因),还要有适当的环境条件(外缘)。如果没有生长的诸缘,粮食种子可以保持很长的时间而不会坏死。善恶业也同样,有的现世受报、有的隔一世报、有的相隔多世而报。

第6题:

佛教所说的“业”有哪三种?


正确答案: 身、口、意三种。

第7题:

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正确答案:佛教大乘和小乘,在教义、度化对象、价值观念、追求目标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小乘也叫声闻缘觉乘。小乘的度化对象主要是智力低下,胸怀狭小,缺乏大慈悲心,只求自己除去烦恼,获得断灭涅槃的小机众生:而大乘教的度化对象主要是具备大智慧、大慈悲心,具有利众精神,胸怀博大,追求成佛的菩萨种根基的大机众生。乘是运载工具之名,如车船。
大乘不同于小乘的七大特点:
①大境界——具有境界广大的大乘法;
②大作为——自利和利众的大作为;
③大智慧——彻悟人无我和法无我;
④大精进力——精进不息,完成三个无量劫的漫长过程;
⑤大方便——以大悲心利乐众生,虽入世但却一尘不染地根据一切众生的不同情况,度化众生;
⑥大成就——具有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佛陀独有的无比神通;
⑦大功用——佛的无识无为、自然遍及一切的利众功用。
大乘如万吨轮船,运输众生量大,故称大乘。大小乘的主要区别点在方便度,故宗喀巴大师说:“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发心。”

第8题:

近代旅游业的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 第一、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生产率提高和社会财富增加,扩大了参加旅游的范围
第二、近代生产技术的提高推动了旅游交通运输的发展
第三、随着旅游人数的增加,旅游胜地得到迅速开发与发展。
第四、近代旅游开始成为一项经济活动。
第五、商业饭店的逐渐兴起,大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第9题:

佛教的特征是什么?


正确答案:万法皆备,涅槃之道是其特征。

第10题:

佛教中的“业”是造作之意,泛指一切身心活动,具体包括()。

  • A、身业
  • B、思业
  • C、念业
  • D、语业
  • E、意业

正确答案:A,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