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

问答题试论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对传统哲学中的体用关系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题目
问答题
试论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对传统哲学中的体用关系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试论述艺术发展中的继承与创新规律。


答案:
解析:
(1)继承和创新是促进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艺术发展有其内在的继承性的,这种继承性,反映着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连续性。每一时代的艺术对于后来的艺术,都是一种既定的存在和条件。后一时代的艺术注定要在前一时代的基础上得以发展。 (2)艺术的历史继承性,首先表现为对本民族艺术传统的吸收和接受,以及对其他民族和国家优秀文化和艺术成果的吸纳,尤其表现在对艺术的形式与技巧、内容、审美观念和创作方法等方面的继承。
(3)艺术发展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除旧布新、推陈出新的过程,其间,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为了创新,就要坚持批判的原则,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造,不断适应新的时代人们对于审美文化和艺术的需求。

第2题:

如何认识道教哲学的道器体用观?


正确答案: 道教思想家对于体用的认识亦是强调体用的相即不离。葛洪仙学以“玄道”为根基,重在发明有无的和合。有无的和合在宗教实践中表现为道与人的合一,道之玄妙使得得道之人同样玄妙,因为他已经超越了“器”的约束而展现出无尽的妙用,从而也表现出一定的体用合一的意义。
成玄英对“玄之又玄”作了新的解释,重在强调本迹、体用的相即不离,认为“道”本微妙,无所谓有无,但忽然间有了作用,也就有了“有无”;而由作用寻其本体,“有无”其实是“非有无”。故体用、有无均非定在,均不常存。那么,探讨有无问题的目的,其实在通过有无之“用”去认识非有非无之“体”,借以突出道体的玄妙,并由此去实现精神的解脱。
如此的“玄道”也可以说就是心体。在司马承祯的哲学中,“大道”与“心体”密切相关。道教的“即体即用”思想除了体用不二的意义外,还有体用不定的内容。体用不定也是为了发明体用不二的。

第3题:

主窗体用于显示基表数据,子窗体用于显示相关表的数据,则表示与相关可以是“多对一或一对多”的关系。(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正确答案:错误 

第4题:

怎样从哲学思想的高度深刻理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批判、继承、综合创新”的文化主张?


正确答案: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这样一种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首先,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其次,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再次,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中”与“外”亦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中国文化的适应能力是比较薄弱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地理环境的隔离机制和历史上长期的领先地位,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文化优越感和自我中心的文化心态。要坚持古今中西文化的综合创新,这是建立在对文化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的。综合创新论在学习、继承毛泽东“古今中外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文化要素构成文化层面,文化层面构成文化系统。一个文化系统所包含的文化要素,有些是不能脱离原系统而存在的,有些则可以经过改造而容纳到别的文化系统中去。认识到这种关系,是我们把文化当作一个动态系统来把握的关键。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立古今中外文化的最佳互补结构,亦即批判继承历史传统而又充分体现时代精神的、立足本国而又面向世界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第5题:

为什么说皮尔士对笛卡尔哲学传统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哲学传统的批判?


正确答案: 笛卡尔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的主要意义在于它在理性旗帜下推动了西方哲学的认识转向。他以普遍怀疑为手段对信仰的权威发动了挑战,并要求人们凭借自己生而固有的理性能力、运用理性推理的方法建立无所不包的、确定的、绝对可靠的知识体系。
笛卡尔以后的许多西方哲学家的具体理论各有特点,但在要求建立确定和可靠的知识体系上大体上都走的是笛卡尔所开辟的道路。皮尔士是较早察觉到笛卡尔哲学的这种意义的西方重要哲学家之一。他由此把笛卡尔看做近代哲学之父,认为大部分近代哲学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效仿笛卡尔。因此他对笛卡尔主义的批判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整个近代哲学传统的批判。

第6题:

体用不二


正确答案: 所谓“天道”和“天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概念,“天道”是体,“天命”是用,体用不二,谓之“天心”。生生不已,循环往复,谓之“天意”。“体用不二”论,是熊十力现代新儒学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这观念主要展现在其原创性的经典之作《新唯识论》之中。他所谓“体”是“心体”、“性体”,即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宇宙万物之本根及其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在一定意义上也是道德的本体和道德的主体。所谓“体用不二”,也就是肯定生命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是为了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重新寻找“人生本质”和“宇宙本体”。熊氏认为,吾人与天地万物所同具的仁心本体,内蕴着极大的力量,可以创造出、生化出整个人文世界。他高扬了仁心本体刚健、创生的特质,实际上是以积极的人生态度、生命意识和人本精神去面对世界,创造世界,同时又主张不
被人们创造出来的物质世界和人文建制所异化、所遮蔽,以致忘却、沦丧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根蒂熊十力的“体用不二”与程朱“体用一源”的不同在于:程朱虽然肯定体在用中,体不离用,但体是存藏于用之中的,与用不离不杂的
一种抽象实体。熊十力坚持实体不在功用之外、肯定精神对于物质的主导、认定实体自身是变动生生的,他的体用论可视为儒家刚健、崇德、用世等价值的本体论基础。

第7题:

试论熊十力“体用不二”思想对传统哲学中的体用关系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正确答案: (1)“体用不二”的本体论是熊氏哲学体系的中心思想。他首先对佛老二氏以及西方哲学的体用论作了批判,它们或遮蔽或隔绝或割裂了体用。
(2)继承即思想先源:程(“体用一源,显微无间”)朱未竟之功,至阳明(“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而始著。而阳明偏重向里而外扩不足。
(3)发展:从种子之喻到大海水之喻。

第8题:

严复主张(  ),反对张之洞的“中体西用”

A.体用一致
B.体用分开
C.体用相混
D.不讲体用

答案:A
解析:
“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合之则两亡,分之则两立”。

第9题:

试论德国古典哲学中矛盾思想的发展。


正确答案:康德将理性自身的辩证矛盾即“二律背反”看作是对人类理性的警告,试图通过对理性的限制来回避矛盾,避免理性的僭越;费希特的知识学基本原理构成一个“正、反、合”的命题系统,将辩证法的灵魂注入康德的三分法和二律背反;谢林利用排斥一切差别的“绝对”概念统一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冲突,用“天意”统一必然与自由的关系;黑格尔将对立和矛盾理解为一个从差异向同一回复的过程,认为矛盾是同一个东西自己与自己对立,即形式逻辑上的自相矛盾,而以辩证法的观点来看这恰好是万物的充分根据和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动力。

第10题:

蟾蜍的幼体用()呼吸,成体用()呼吸。


正确答案:鳃;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