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

判断题矛盾双方只是对立不可能统一。( )A 对B 错

题目
判断题
矛盾双方只是对立不可能统一。(  )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

A、使矛盾双方发生对抗

B、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

C、在事物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的分解,新的统一体的产生

D、消除矛盾双方的对立

E、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参考答案:BC

第2题:

对立统一规律认为,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思维中的前后一致

B、事物之间的共同点

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D、矛盾双方互相排斥的性质


参考答案:C

第3题:

矛盾双方只是对立不可能统一。( )


正确答案:×
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第4题:

阅读下列材料内容,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写出教学内容的教学难点及理由(9分),并设计突破这一难题的教学策略。(17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包含着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答案:
解析:
【教学难点】矛盾含义的理解及运用(9分)
这是因为:
(1)“矛盾”是第九课的基本概念,只有真正理解了矛盾的含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关于矛盾问题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掌握矛盾分析法,才能将其在生活中自如地运用;
(2)对立统一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学生深入理解和学会运用,对于学生形成辩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矛盾”概念很抽象,对于刚刚接触这一概念的中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很大难度。
因此,“矛盾含义的理解及运用”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策】(17分)
教学过程:(导入)随便说出几组常见反义词.观察二者关系一引出矛盾概念一用术语再分析两组反义词一以“企业经济效益与安全生产”为例进行分析,避免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仅仅理解为反义词的关系一讲解“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一用所学观点讨论分析“诚实”与“说谎(欺骗)”一小结,布置作业。策方法:
(1)比较鉴别法
俗话说得好,“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平时容易混淆或搞错的概念和问题放在一起,认真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特点、相互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正确地将两者区分开来。
(2)形象比喻法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可以恰当地运用一些比喻,既化解教学难点,又活跃课堂气氛。教师都曾碰到过这样的情况,讲得口干舌燥,可学生听起来仍像雾里看花一样,模模糊糊,一片混沌。如果教师能作一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学生就可能豁然开朗,使问题迎刃而解,不但省力而且有效,达到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效果。
(3)分解综合法
对那些概念中套概念、问题中含问题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运用分解综合法将其突破。具体做法是:先将教学难点按内容要求划分几个层次,然后逐层进行剖析,搞清每一层次的含义,最后再综合起来讲解。例如,关于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内容较为抽象,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选择一些名人典型材料加以例证,但由于远离学生生活与实际,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没有亲身体验,也就很难真正解决学生的实际思想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学生身边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教学,通过创设情境强化感受,激发学生情感,才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成语典故法
成语典故经过千锤百炼,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教育性。如果能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引用一些恰当的成语典故,对化解教材中的疑难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很大帮助。
当然,处理疑难问题的方法很多,除了上面列举的几种方法以外,还可用讨论法、参观访问法、实物演示法、电脑模拟法等多种方法。总之,疑难问题多种多样,化解疑难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认真探索和研究,不断改进,不断创新,努力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效率。

第5题:

《北京人在纽约》中有一句经典的台词“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天堂;如果你不爱他.那就把他送到纽约,那里是地狱。”这句话体现( )。

A.任何事物都包含对立又统一的两方面
B.只强调矛盾双方对立,忽视统一
C.矛盾双方有主次
D.语言上的逻辑矛盾

答案:A
解析:
纽约是一座时尚化的大都市,在那里,你可以感受到这个世界上最时尚、最顶尖的一切。爱他,送他去纽约,是因为在那里他可以寻找到他想要的一切,帮助他实现他的理想。同样,有最尖端的也就意味着有最底层的,一旦他被金钱诱惑就会失去自我,一旦被潮流淘汰,贫民窟将是他的终结点。这主要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两方面是既对立又统一。故本题答案选A。

第6题:

“自从和谐社会理念提出以来,有人提出了‘和谐哲学’与‘斗争哲学’,并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其实,没有斗争,实现不了和谐;不着眼于和谐,斗争会步入歧途。”这段话包含的哲理有( )。

A.矛盾具有普遍性

B.矛盾具有特殊性

C.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D.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正确答案:AC
本题为引文式选择题,解答时要准确理解引文的涵义。斗争与和谐是对立统一的,这是因为矛盾具有普遍性,AC项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题意;矛盾双方的统一是有条件的、相对的,D项错误。

第7题: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

A、矛盾双方互相依存,处于矛盾统一体中,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B、矛盾双方互不联系

C、矛盾双方互相对立

D、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E、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方向


参考答案:ADE

第8题: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

B、矛盾双方相互贯通

C、矛盾双方相互转化

D、矛盾双方相互对立


参考答案:ABC

第9题:

“变被动为主动,变困难为机遇”表明( )。

A.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结合体
B.“对立”与“统一”是不可分割的
C.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D.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既存在于事物内部,也存在于事物之间

答案:C
解析:

第10题:

“零和”本是一个博弈学概念,是指在博弈过程中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博弈论关于零和的模型,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但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系统都是开放的,绝对零和的现象是不存在的。从哲学上看,零和思维_______。

A.只见矛盾双方的对立,不见矛盾双方的统一
B.只见矛盾双方的统一,不见矛盾双方的对立
C.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D.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答案:A,C,D
解析: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
A 项正确、B 项错误,矛盾的对立统一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 相互贯通;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冲突、相互否定、相互离异的趋势。本题中,零和思 维认为“一方得到的正是对方失去的,得与失相加是零”,其只看到了矛盾的对立性,未看到矛盾的同一性。
C 项正确,事物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零和思维“只是对抗性博弈在绝对封闭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 “封闭”即割裂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D 项正确,“形而上学”的思维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零和”理论只是在“绝对封闭” 状态下的一种理论情景,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