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从业考试

问答题试评述国际收支理论中吸收分析法。

题目
问答题
试评述国际收支理论中吸收分析法。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吸收理论从一般均衡方法,从宏观角度将国际收支调节与国内经济联系起来加以分析,为实施调节国内经济以调节国际收支奠定了理论基础。如现在IMF在解决会员国国际收支失衡时,除提供贷款解决会员国汇率高估的同时,还着重令这些会员国调整国内经济,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就是对吸收理论的具体运用。因此,可以说吸收分析理论较弹性分析理论前进了一步。
吸收理论存在的缺陷:
1)该理论仍是一种没有资本流动的以贸易收支为研究对象的国际收支理论;
2)该理论假定生产的转移机制可以轻而易举地实现,背离市场经济的客观实际。
3)该理论以单一国家为分析模式,未涉及相关国家。实际上,进出口商品价格与数量不以一方意志为转移,而受制于进出口双方意向与决定。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下面关于吸收分析法的说法正确的有()。

A、当吸收增加大于产出增加时,国际收支改善

B、减少吸收可以改善国际收支

C、增加产出可以改善国际收支

D、当吸收大于产出时国际收支逆差

E、当吸收大于产出时国际收支顺差


正确答案:BCD

第2题:

国际收支调节的吸收分析理论亦称支出分析理论或()。

A.微观分析法

B.宏观分析法

C.收入分析法

D.支出分析法


参考答案:D

第3题:

试评述对待反致的理论上的不同观点。


参考答案:

对于在国际私法中是否应采用反致制度,理论上颇有争论。持反对意见者主要有以下理由:
(1)采用反致显然违背了本国冲突法的宗旨,反致与国际私法的真正性质相抵触。因为既然本国冲突法已指定某一涉外民事关系应由外国法调整,就表明该法律关系与该外国有更密切的联系,如果接受反致有违本国冲突法的初衷。
(2)采用反致有损内国的立法权。因为承认反致就是将法律冲突的解决交由外国冲突法决定,等于是放弃了本国对涉外民事关系加以调整的立法权。
(3)采用反致于实际不便。因为反致会大大增加法官和当事人证明或调查外国法的任务。
(4)采用反致会导致恶性循环。如果所有国家都接受反致,会出现相互指定法律而循环不已的“乒乓球游戏”,使准据法无法得到确定,法律适用的可预见性和稳定性得不到保证。
而赞成反致的学者则认为:
(1)采用反致可以维护外国法律的完整性。外国冲突法与实体法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根据本国的冲突规范应适用外国法时,如果只考虑适用其实体法的规定,忽视其相关的冲突法规定,有时会产生曲解该外国法宗旨的结果。
(2)接受反致无损于本国主权,反而可扩大内国法的适用。因为除转致外,反致和间接反致最后都将导致本国实体法的适用。
(3)采用反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国际私法所追求的判决结果一致的目标。
(4)采用反致可得到更合理的判决结果。反致可增加法律选择的灵活性,达到适用“较好的法律”的目的。
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各有利弊,应在具体实践中视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用反致,不可一概而论。


第4题:

第一个系统分析国际收支运动规律的理论学说是()

  • A、吸收分析法
  • B、弹性分析法
  • C、价格—现金流动机制
  • D、货币分析法

正确答案:C

第5题:

下列哪种国际收支理论考虑了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 ( )

A.弹性分析法
B.乘数分析法
C.吸收分析法
D.货币分析法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国际收支理论的相关内容,货币分析法与其他国际收支理论的主要区别 就是它考虑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第6题:

下面哪种理论考虑到了国际收支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

A、吸收分析法

B、弹性分析法

C、资产分析法

D、货币分析法


正确答案:D

第7题:

注重对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是()。

A.弹性分析法
B.国际借贷说
C.吸收分析法
D.汇兑心理说
E.货币分析法

答案:C,E
解析:
A项是只注重对商品市场的宏观经济分析的国际收支调节理论;BD两项是汇率的决定理论。

第8题:

试评述马歇尔的利息理论。


参考答案:

马歇尔把利息分为纯利息和毛利息两种。毛利息中既包括纯利息,又包含风险保险金和管理报酬。而作为资本的报酬的利息则是纯利息。
马歇尔利息论的错误主要在于:
(1)它完全脱离了劳动和生产的作用来谈利息,这种观点还不如某些早期古典经济学家的见解来得正确。
(2)它只是被强调为心理因素的补偿和报酬。这显然是片面性的。
(3)这种观点掩盖了利息的真正起源。


第9题:

试评述知觉的直接理论和间接理论。
(1)知觉的直接理论以知觉的刺激物说为代表,主张知觉只具有直接性质,否认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其中的著名代表Gibson则提出了“直接知觉”的观点。Gibson认为观察者可直接从环境中的丰富信息抽取出与深度、大小及动作等有关的知觉。他强调观察者与环境两者是不可分的;知觉是观察者与环境之间主动、互动、持续与动态的过程。按照他的观点,距离就是我们直接知觉到的。著名的Gibson结构密度级差实验的结果支持上述看法。
(2)知觉的间接理论认为人在知觉时,接受感觉输入,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关于当前刺激是什么的假设。知觉是一种在这些假设、期望等的引导和规划下进行的。依照Bruner和Gregory的知觉的假设考验说,知觉是一种包含假设考验的构造过程。人通过接受信息,形成和考验假设,再接受或搜寻信息,在考验假设,直至验证某个假设,从而对感觉刺激作出正确的解释。通常情况下,人们在知觉时意识不到假设的参与,但在某些特殊条件下,如在弱的照明下看东西,有时可以体验到这种假设考验。
(3)知觉间接理论注重观察者的内在处理过程,知觉直接理论则注重外在环境的信息内容。但是知觉的直接理论过分轻视了视觉的分析处理表征的过程,以致于无法完备的解释人类视觉的复杂性。而知觉的间接理论缺少对于各种知觉现象的生理基础的探讨。

第10题:

试评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


正确答案:1、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的传统管理办法。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吸收活期存款。在银行认为,主动权在客户手中,银行管理起不了决定性影响。而资金运用的主动权在银行手中。着重于资产管理,对实现银行盈利、流动、安全三原则的协调才会行之有效。其理论历经了如下三个不同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即认为,银行以确实有商品买卖内容的票据为担保进行贷款,可以按期收回贷款。然而在经济繁荣时期,没有商品交易为根据的票据,由于资本回流顺畅也能到期偿还;危机时期,纵使是有商品交易为根据的票据,由于商品滞销也难保能够如期偿还。实践证明它的作用是有限的。
第二阶段:可转换性理论。这是20世纪初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为了应付提存所需保持的流动性,商业银行可以将其资金的一部分投资于具备转让条件的证券上。由于这些盈利资产能够随时出售,转换为现金,所以贷款不一定非要局限于短期和自偿性投放范围。这种理论是以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为背景的。
可转换性理论的产生,使商业银行资产的范围扩大,业务经营更加灵活多样。但是在人们竞相抛售证券的时候,银行也很难不受损失地将所持证券顺利转让以达到保持流动性的预期目的。
第三阶段:预期收入理论。这种理论产生于40年代末。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对贷款需求的猛增,并且资金需求多样化。预期收入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认为:一笔好的贷款,应当以根据借款人未来收入或现金流量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无论放款期限长短,只要借款人具有可靠的预期收入,就不至于影响流动性。
这种理论的提出,推动商业银行业务向经营中长期设备贷款、分期付款的消费贷款和房屋抵押贷款等方面扩展。但它显然也有缺陷。银行将资产经营建立在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上,而这种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尤其是在长期放款和投资中,借款人的经营情况可能发生变化,因而届时并不一定具备偿还能力,这就会损害银行的流动性。
2、负债管理理论是在金融创新中发展起来的理论。一方面银行面临资金来源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为了维持与客户的良好关系,又必须满足客户对贷款的要求。因此,迫使银行不得不以创新方式去获取新的资金来源。
负债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主张以借入资金的办法来保持银行流动性,从而增加资产业务,增加银行收益。负债管理认为,银行的流动性不仅可以通过加强资产管理获得,向外借款也可提供流动性,只要借款领域广大,流动性就有保证。而且,负债业务管理有效,则无须经常保有大量高流动性资产,并可将资金投入到更有利可图的资产上,银行收益则将提高。
负债管理开创了保持银行流动性的新途径,由单靠吸收存款的被动型负债方式,发展成向外借款的主动型负债方式。即可根据资产的需要调整或组织负债,让负债去适应或支持资产。这就为银行扩大业务规模和范围创造了条件。
负债管理存在的明显缺陷是:
(1)提高了银行的融资成本,因为,一般通过借款融进资金必须支付高于一般存款的利息。
(2)增加了经营风险,因为借款主要借助金融市场,而市场则是变幻莫测的。(3)不利于银行稳健经营,因为往往使银行忽视自身资本的补充。
(3)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则产生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无论是资产管理还是负债管理,都只是侧重一个方面来对待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于是很难避免重此轻彼或重彼轻此现象的发生。人们日益认识到,一个能将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推进到更协调合理的、有效率的管理,应该是对资产和负债的并重管理、综合性管理。
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将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加以对照及作对应分析,围绕所谓缺口或差距,通过调整资产和负债双方在某种特征上的差异,达到合理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