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

问答题论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

题目
问答题
论述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演变与发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中国古代法典从《唐律疏议》到《大清律例》篇章体例的发展演变。


答案:
解析:
(1)《唐律疏议》采用12篇体例,以名例律为首篇。(2)《宋刑统》沿袭《唐律疏议》 12篇体例,但是采用“刑律统类”的形式,在篇内分门。(3)元代地方政府自行汇编的《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对后世法典的编纂有直接影响。(4)《大明律》改变了唐宋律的传统体例,按六部官制分六律,仍以名例律冠于篇首,共7篇。(5)《大清律例》承用《大明律》的编纂方法,但采用律、例合编的体例。

第2题:

中国古代皇权与相权之间关系演变的规律及其特点。


正确答案: 在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是相对稳定的,君权总的趋势是不断集中和加强;相权总的趋势是不断消弱和分散。综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和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相权的发展变化始终是围绕君权进行的;
第二、君权和相权的矛盾是促使宰相制度本身不断演变的主因;
第三、社会的发展和各种政治势力的兴衰是促成宰相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
第四、统治集团对国家机器的调整也是宰相制度变化的重要原因。

第3题:

论述旗袍的特点及其起源,演变。今天的发展和重要意义。


参考答案:

1、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裝,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的变化并不复杂。
2、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旗袍的款式几经变化,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臀的旧貌,让女性的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來,适合了当时的风尚,促进了女性解放。旗袍的诞生几乎成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裝扮。
3、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传到了外国,被西洋女子效仿穿着。
4、发展至今,旗袍的样式花色都逐渐繁多,随着复古风尚的流行,旗袍重新演绎昔日的精彩。作为中国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旗袍,有着悠久的历史,象征着华夏文明,衬托东方女性的优雅气质,仍然在样式上不断创新,在时尚的舞台上大放异彩。


第4题:

论述中国古代女子深衣的发展演变过程,并根据深衣的服装特点设计一款服装。


正确答案: ⑴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盛行的一种最具代表性的服式。“续衽钩边”,不开衩,衣襟加长,使其形成三角饶至背后,以丝带系扎。上下分裁,然后在腰间缝为一体。因而上身合体,下裳宽广,长至足踝或长曳及地。
⑵秦汉时期女子深衣的特点:(绕襟深衣)
①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②衣襟饶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⑶杂椐垂髾服:上衣与深衣相似,主要变化在下摆。通常将下摆裁成数个三角形,上宽下尖层层叠叠,因形似旌旗而名之曰“髾”。围裳之中伸出两条或数条飘带,名为“襳”。

第5题:

论述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演变。


正确答案: (1)孕育阶段:代表人物有颜之推、柏位图等,主要特点是丰富性、实践性、零散性。
(2)萌芽阶段:代表人夸美纽斯、卢梭等,主要特点是专门化、完备化、理论化。
(3)初创阶段:代表人物有福禄培尔、蒙台梭利等,主要特点是针对性、系统性、理论性。
(4)发展阶段:辩证唯物主义为学前教青学的研究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邻近学科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学前教青学提供了科学基础。

第6题:

论述中国古代中枢系统发展演变的线索。


正确答案: 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可以分为以宰相为核心的中枢系统和一般政务执行系统两个层级。所谓中枢核心系统指官僚机构中奉行君主旨意议策、决策,总领政务的机构,它的主体即宰相机构及其制度配置。中国封建官制中的中枢机构从战国到清,总体线索是由将相制到三公制、三省制、二府制、一省制、内阁制和军机处。
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在各国的逐次建立,封建的职官制度也相应形成,将、相分治始成定制。秦朝中央官制以三公九卿为主干,其中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职权最重,由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构成中央的中枢核心机构。汉承秦制,西汉初年仍以三公系统为中枢核心机构。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公制逐渐向三省制过渡,三省制初步形成。隋唐五代中枢机构以三省制为主体、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虽置,均为荣誉性职位,无实权,无僚属。宰相机构为三省。唐朝立国后,上承隋制,继续完善和发展了三省制。宋代,中枢机构又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三省制向"二府制"过渡。"中书门下"与枢密院这种所谓"二府制",构成宋代的中枢系统。明朝废除相权后为保证君权不至旁落,又便于处理政事的需要,内阁制开始产生。内阁成为事实上的全国行政中枢机构。清代的中枢机构几经变化,较为复杂,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仍为内阁。

第7题:

论述受教育权的演变及发展。


正确答案: (1)最早把受教育作为权利写进宪法的是1791年的法国大革命,资产阶级出于反对封建专制,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需要,把受教育权规定在宪法当中。其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和学校的规模不足以使每个儿童实现普遍平等的受教育权,因而受教育权在当时具有个人权利特点。
(2)20世纪初,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无产阶级反剥削、反压迫斗争的不断高涨,受教育权与其他权利一起被写进各国的宪法,成为法定的不容剥夺的公民的权利。受教育权逐渐转化为普遍的公民权利,国家要承担相应义务,保证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机会的均等。
(3)二战后,民族民主解放运动兴起,大批新兴起独立国家的建立,进一步促进受教育权利的发展。1989年联合国通过了《儿童权利公约》。具体规定了儿童的各种权利及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我国政府于1990年加入这一公约,成为第105个签字国。

第8题:

简述中国古代法典从唐朝到清朝篇章体例的发展演变。


答案:
解析:
(1)唐朝:《唐律疏议》采用12篇体例,以名例律为首篇。(2)宋朝:《宋刑统》沿袭《唐律疏议》12篇体例,但是采用“刑律统类”的形式,在篇内分门。(3)元朝:元代地方政府自行汇编的《元典章》以六部划分法规体例,对后世法典的编纂有直接影响。(4)明朝:《大明律》改变了唐宋律的传统体例,按六部官制分六律,仍以名例律冠于篇首,共7篇。(5)清朝:《大清律例》承用《大明律》的编纂方法,但采用律、例合编的体例

第9题:

论述中国古代铜币的发展及铸造工艺.


正确答案: 1、先秦铜币:以青铜制的刀、布为主。春秋时,晋、周使用带銎的铜铲形钱币。战国时,三晋、周、燕广泛使用尖足或方足圆足平首布。楚使用蚁鼻钱。
2、秦汉至隋钱币:秦以方孔圆钱为法定货币,重十二铢,有钱文。
3、西汉仍沿用半两,但币制屡变。汉武帝铸行五铢钱,至西汉末,币制未变。西汉末出现剪去边部的剪轮钱,裁去钱心的“綖环钱”。王莽新朝复古改制,铸行刀、布币及大泉五十、货泉等。东汉初恢复五铢钱,使用至东汉末。
4、唐高祖铸开元通宝。这是中国古代币制上的重要转折点,从此钱币上不再标明两、铢等重量。
5、五代十国时期,地方政权铸币达30余种。
6、宋代铸铜钱数量大增。自宋太宗铸淳化元宝铜钱后,每改年号即铸新年号钱币。
7、辽铸钱较少。金代铸行正隆通宝、大定通宝等几种,但铸量较大。元代铸钱较少。
8、明代铸铜钱大中通宝。洪武通宝。
铸造工艺:为手工铸造。自先秦至隋唐采用范铸法,自唐开始采用翻砂法,清朝开始采用机械铸钱法。

第10题:

论述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及其特征


正确答案: 发展阶段: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传统手工业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1、汉代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记不住要反映在铁器的广泛使用、丝制品的发展与造纸工业的创建三个方面
2、宋代手工业的发展主要反映在矿冶业、雕版印刷工业以及纺织业的规模扩张及印染技术的进步等方面。
3、明清时期的手工业的突出发展反映在制瓷、棉纺织等生产领域。
发展特征:
1、手工部门不断增加,在原始社会,手工业种类很少,后来逐渐增加了冶铜业、冶铁,制糖,棉纺织业等部门
2、手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劳动分工的不断发展,任何一个手工业部门,不论早晚,一旦创立他的生产技术都是在不断进步的,不论采取何种经营方式,其生产单位内部的劳动分工,都是渐趋稠密的。
3、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厂手工业的出现,从手工业的经营方式来说,其发展的一般趋势是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手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
4、官府手工业于民间手工业的同时并存,自从奴隶制国家建立后,就有官府手工业的存在,在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官府都没有作坊,从东汉开始,社会分工有了进一步发展,民间手工业者不断从农村中分化出来,向城市集中,成为独立的手工业者。到明清时期,机关官府收购工业纵向发展,民间手工业不断发展,但二者并存的发展状况始终没有改变。
5、经济中心南移与手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是在北方的,以后逐渐移至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生产地也从北方逐渐移至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