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知识竞赛

单选题汶川大地震后,王强同学想通过捐款献爱心。他获取捐款的信息来源最可信的是()。A中央电视台发布的捐款账号B手机短信中的捐款账号CQQ群中群主推荐的捐款账号D因特网上搜索得到的捐款账号

题目
单选题
汶川大地震后,王强同学想通过捐款献爱心。他获取捐款的信息来源最可信的是()。
A

 中央电视台发布的捐款账号

B

 手机短信中的捐款账号

C

 QQ群中群主推荐的捐款账号

D

 因特网上搜索得到的捐款账号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某班50名同学为灾区人民捐款,平均每个女同学捐款8元,每个男同学捐款5元,已知全班女同学比男同学多捐101元,求这个班男同学多少人?

A.21

B.22

C.23

D.27


正确答案:C
假设男、女生各25人,那么女同学共捐8×25=200元,男同学共捐5×25=125元,女同学比男同学多捐75元,比实际少了101-75=26元,说明女同学人数大于25人,每减少一个男同学增加一个女同学,男、女同学的捐款钱数的差就会增加5+8=13元,所以要减少2个男同学,增加2个女同学,即男同学有23个,女同学有27个。

第2题:

2008年我国汶川发生地震灾害。某公司在利用企业利润捐款的同时,还组织职工进行捐款,则该企业及其职工可以享受的优惠是( )。

A.免除企业应该缴纳的所得税,弥补个人捐款损失

B.对企业给予增值税优惠,用于奖励捐款个人

C.对企业和个人的捐款给予所得税优惠

D.给企业和个人以公开表彰


正确答案:C
公司和其他企业依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方面的优惠。自然人和个体工商户依照《公益事业捐赠法》的规定,捐赠财产用于公益事业,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第3题:

某单位员工为“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受灾者的第二次捐款资料如下:捐款数额(元)1002003004005008001000以上人数比例(%)10203515965则这次捐款的众数是()


参考答案:300元

第4题:

小言会定期为红十字会捐款,他周围的很多同学也为红十字会捐款。小言认为“大家应该相互帮助,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根据个人捐款动机的种类划分,小言的主要捐款动机是( )。

A.个人需要动机
B.利他动机
C.外界影响动机
D.公共关系

答案:B
解析:
个人的捐款动机分为个人需要动机、外界影响动机、利他动机。利他动机是指部分捐款者愿意雪中送炭帮助他人;部分捐款人认为大家应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帮助他人;还有部分捐款人重视宗教理念,认为捐款是一种道德责任。题干中虽指出小言的同学也捐款,但是并未提及小言是受他们影响而捐款的。

第5题:

学校组织学生举行献爱心捐款活动,某年级共有三个班,甲班捐款数是另外两个班捐款总数的2/5,乙班捐款学是丙班的1.2倍,丙班捐款数比甲班多300元,则这三个班一共捐款( )元。

A.6000
B.6600
C.7000
D.7700

答案:D
解析:
甲班捐款数是乙班和丙班捐款总数的2/5,即乙班和丙班的捐款总数比甲班多3/5,丙班捐款比甲班多300元,乙班捐款是丙班的1.2倍,则乙班捐款比甲班多300×1.2=360元,即300+360=660元为乙班和丙班的捐款总数比甲班多的3/5,故甲、乙、丙三个班的捐款总数为(5+2)×(660+3/5)=7×1100=7700。

第6题:

在年底的献爱心活动中,某单位共有100人参加捐款。经统计,捐款总额是19000元,个人捐款数额有100、500、2000元三种,该单位捐款500元的人数为:

A.13

B.18

C.25

D.30


正确答案:A
设捐500的有x人,捐2000的有Y人,依题意列方程。100-x-y+5斛209,:190、得到4x+19y=90。估算x<20,代入A、B可知13正确。

第7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升国旗仪式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几位同学也在低声议论着。
下午的班会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纪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我去帮过他,但是我要上学做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也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地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献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们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答案:
解析:
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品德矛盾的积极转化与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的统一。李老师的行为,遵循了以下德育规律:(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刘老师给同学们观看纪录片,有利于学生形成道德认识;让学生讨论“有何感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讨论“我们能做什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道德行为。从这几个方面人手能够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提高。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必须依赖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刘老师没有灌输给学生相应的德育思想,而是通过呈现情境,由学生自己讨论得出结论,这完成了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的斗争,能够促进学生对外部道德要求的内化,是个体的心理活动的积极结果。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接受外界教育影响,逐渐形成和发展,并通过活动和交往的过程表现出来的。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一开始,有同学把献爱心等同于捐款,并产生不满情绪,后来,刘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在集体的影响下,大家纷纷能够转变观念,把献爱心的形式多样化,并且道德认识呈现积极倾向。这体现了刘老师能够合理运用学生之间的活动和交往,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思想的积极转变。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成长时期,世界观尚未形成,思想很不稳定。学生品德过程中的反复是不断深化的过程。这也就要求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对待这种现象,耐心细致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在反复中逐步前进。刘老师没有对于学生不正确的道德认识立马纠正,而是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从而帮助学生促进品德认识的逐步提高。

第8题:

某单位员工为“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受灾者的一次捐款资料如下:捐款数额(元)10020030040050010001000以上人数比例(%)10302515884则这次捐款的中位数是(),捐款在500元及其以上的累计频率是()


参考答案:300、20%

第9题:

为响应建设银行总行扶贫工作,B分行拟定本月29号为分行“扶贫日”,计划开展一系列帮扶活动,着力把扶贫工作落到实践。为此分行积极号召广大员工奉献爱心,参加公益捐款活动。公司业务部小赵、小李、小王、小丁四人率先做出表率,小赵捐款数量是另外三人捐款总额的一半,小李捐款数量是另外三人捐款总额的1/3,小王捐款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1/4,小丁捐款169元,请问四人一共捐了多少钱? ( )

A.890
B.1183
C.780
D.2083

答案:C
解析:
由“小赵捐款数量是另外三人捐款总额的一半”可知另外三人捐款总额-2赵,则四人捐款总额-3赵,赵-1/3总额:同理,由“小李捐款数量是另外三人捐款总额的1/3”可得四人捐款总额-4李,李-1/4总额;由“小王捐款是另外三人捐款总数的1/4”可得四人捐款总额-5王,王-1/5总额,则小丁捐款169- (1-1/3-1/4-1/5)总额,解得总额=780, .C选项正确,A. B. D选项错误。故本题应选C.

第10题:

在年底的献爱心活动中,某单位共有100人参加捐款,经统计,捐款总额是19000元,个人捐款数额有100元、500元和2000元三种,该单位捐款500元的人数为

A.13
B.18
C.25
D.30
E.28

答案:A
解析: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