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选题道教中的“三元大帝”是(  )。A天官B地官C后土皇地祗D水官E财官

题目
多选题
道教中的“三元大帝”是(  )。
A

天官

B

地官

C

后土皇地祗

D

水官

E

财官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D
解析:
道教的三官(三元大帝)是指天官、地官、水官。道教称,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道教将三官的诞辰日编在三元日,即上元正月十五,中元七月十五,下元十月十五,故三官大帝又称“三元大帝”。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道教中总御万灵的是()。

  • A、玉皇大帝
  • B、北极太皇大帝
  • C、南极天皇大帝
  • D、后土皇地祗

正确答案:C

第2题:

下列道教诸神中,形象来源于星辰崇拜的是()

  • A、玉皇大帝
  • B、紫微北极大帝
  • C、真武大帝
  • D、文昌帝君

正确答案:B,C,D

第3题:

道教的尊神中地位次于三清的四位天帝是玉皇大帝、北极大帝、南极大帝、后土皇帝,合称四御.( )


正确答案:√

第4题:

多选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道教四御的是(  )。
A

玉皇大帝

B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C

勾陈上宫天皇大帝

D

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

E

真武大帝


正确答案: A,D
解析:

第5题:

道教的最高神是()。

  • A、三官大帝
  • B、四御
  • C、玉皇大帝
  • D、三清

正确答案:D

第6题:

什么是三元大帝?


正确答案: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瘗”亦埋藏之意。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宋间。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第7题:

道教的供奉对象中被称为“三元大帝”的是()。

  • A、太皇大帝
  • B、玉皇大帝
  • C、天宫
  • D、地宫
  • E、水宫

正确答案:C,D,E

第8题:

道教中玉皇大帝是万神之主吗?


参考答案:
  道教的“道”是根,开始是老子,后来是元始天尊为道教的万神之主。而元始天尊又可以分身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唐宋以后道教神谱中又多一至高无上的神为“玉皇大帝”,实际上是元始天尊的一个分身。后来由于其名号响亮,似乎变成了另一个神,成了道教第一尊敬神。因此道教新的解释为:天中之尊为三清,玉皇承三清之命总领宇宙。

第9题:

多选题
下列道教诸神中,形象来源于星辰崇拜的是()
A

玉皇大帝

B

紫微北极大帝

C

真武大帝

D

文昌帝君


正确答案: B,C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问答题
什么是三元大帝?

正确答案: 三官大帝是早期道教尊奉的三位天神。指天官、地官和水官。《三国志·张鲁传》称五斗米道“师君”张鲁“雄据巴汉垂三十年”,裴松之注引《典略》,言其为病者请祷时,曰:“请祷之法,书病人姓名,说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此请祷之法,盖仿效古代仪礼。战国成书的《仪礼·觐礼》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唐贾公彦疏云:“案《尔雅》云:祭山曰悬,祭川曰浮沉,……祭天曰燔柴,祭地曰瘗埋。”“瘗”亦埋藏之意。至南北朝时,“三官”与“三元”相结合而为三位天帝。三官信仰兴盛于魏晋南北朝,唐宋犹存其余绪。现存《太上灵宝上元天官消愆灭罪忏》《中元地官消愆灭罪忏》《下元水官消愆灭罪忏》,即出之唐宋间。旧时各地有三官庙、三官殿、三官堂。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三官生日。清顾铁卿《清嘉录》卷一云:“遇三元日,士庶拈香,骈集于院观之有神像者。郡(指吴郡——引者注)西七子山有三官行宫,释氏奉香火,至日,舆舫络绎,香湖尤盛。归持灯笼,上御‘三官大帝’四字,红黑相间,悬于门首,云可解厄。或有人以小杌插香供烛,一步一拜至山者,曰拜香。”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