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简述德彪西及其创作特征?

题目
问答题
简述德彪西及其创作特征?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德彪西的艺术风格及其主要作品。


正确答案:德彪西是印象派最重要的代表。他的音乐语言为20世纪作曲家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追求色彩与朦胧的同时,他创造出新的和声手法,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他虽未完全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组分部细腻,木管突出性音区的独奏音色,加之斑斓的打击乐器,形成模糊的色彩世界。 主要作品:钢琴——《版画集》《前奏曲》《意象集》;管弦乐——《牧神午后》《夜曲》;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第2题:

简述海顿的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1)从思想上讲:他的作品富于深刻的乐观主义色彩和生活乐趣,但作品中缺乏真正的戏剧性,特别是没有悲剧性,所描写的对象不是英雄而是普通人。
(2)从音乐上讲:旋律明朗、优美,结构完整,音乐形象鲜明具体,含有悦人的幽默感,像一个见识广博的老人向年青人侃侃而谈,因此,当时的人们给他的作品都命了名。
(3)从音乐源泉上:他的创作与民间音乐保持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各种民族的音调。

第3题:

前奏曲《牧神午后》是( )音乐家( )创作的。

A.法国,拉威尔
B.法国,德彪西
C.德国,德彪西
D.德国,拉威尔

答案:B
解析:

第4题:

简述德彪西及其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1、人物简介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1862-1918),法国作曲家、评论家。他深受马拉美等象征派作家、诗人的影响,在1889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加美兰乐队的演奏中获得新音响的灵感,同时受到穆索尔斯基独创性音乐的启发;他称颂瓦格纳,但又认为瓦格纳的道路独一无二,不适用于其他任何人;于是走出了一条极具个性的音乐创作道路,并成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山鼻祖。
2、代表作品(1)钢琴作品:《版画集》、两集《前奏曲》、两集《意象集》、《月光》、《雨中花园》、《水中倒影》等。(2)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夜曲三首》、《大海》、《意象》等。(3)歌剧:《佩里亚斯与梅丽桑德》。(4)合唱作品《浪子》、《被选中的姑娘》、《圣塞巴斯蒂安之殉难》。
3、创作特征(1)旋律失去主导地位,强调和声的作用,追求音乐的色彩与朦胧感。他注重的不是和声进行的功能性而是它的色彩效果,采用块状和弦,新的和弦结构:九和弦、十一和弦、十三和弦。未脱离大小调体系,但大量采用全音音阶、五声音阶及中古调式。(2)他的管弦乐作品弦乐部分细腻,木管突出特性音区的音色,打击乐器丰富,组成模糊的色彩世界。(3)善于使用小型体裁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风俗,表达主观的瞬间感受和直觉印象,营造出朦胧、飘忽不定的气氛。

第5题:

鸦片战争时期爱国诗人及其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 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诗人形成了一个影响深运的爱国诗歌潮流。代表诗人有张维屏、龚自珍、魏源、张际亮、林昌彝、贝青乔等。他们的诗歌不同程度地体现出鸦片战争时期文学在性质上发生的变化。首先,他们的诗歌创作注意紧密联系社会现实,从总体上揭露封建衰世,呼吁社会变革,给反对封建专制的传统文学主题注入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内容。其次,他们的诗歌创作中还表现出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列追求。在艺术表现方面,他们都比较喜欢使用长篇歌行和组诗的形式,也攀用寓意手法,语方方面则表现出以文为诗的特点,挥洒淋漓,汪洋恣肆,以适应表达壮阔的思想内容和奔放不羁的壮志豪情的需要。

第6题:

试论德彪西及其印象主义音乐。


正确答案: 德彪西十分反感自己被称为印象派作曲家。事实上,他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影响极深。马拉美说过,“诗不是用思想写成的,而是用词语写成的”。好的诗气韵天成,朗朗上口,使人着迷。那首《牧神午后前奏曲》,就是德彪西根据马拉美1876年的同名诗篇写成的。德彪西的作曲技法,犹如马拉美诗中的词汇:不再讲述一则故事,而是暗示一种意象或心境;没有大段和重复的旋律,而是一些互不连贯的短小动机,在空气中自由飘浮;力度和高潮只是短暂的闪现,反映微妙和难于捉摸的感觉。
1905年德彪西完成了交响素描《大海》,隐现大海景色微妙的变化和光影瞬间的搏动。不料当年在巴黎首演时却惨遭失败,原因是当时的指挥和乐队都难以驾驭这部作品中创新的和声、复杂的声部和变化无常的节奏。直到1908年第二次演出时,德彪西亲自指挥,乐队似乎才恍然大悟,找到了感觉。第二年托斯卡尼尼把《大海》列入自己的保留曲目,就此成为音乐会的经典曲目。这部交响素描吸引了不少著名指挥家参与演绎。卡拉扬在1953年和1964年有过两次录音。在众多的版本中,我喜欢卡拉扬1964年的录音,使人有一种既兴奋又晕眩的感觉。柏林爱乐的弦乐声部丰沛淋漓,木管声部的细节精彩出众,铜管的魅力所向披靡,几乎无可挑剔。
“大海”的第三段“风与海的对话”才是这部作品的重头戏。这个乐段的配器之复杂是罕见的,对乐队要求极其精确与完美的演奏,任何乐队和指挥家都不敢掉以轻心。在滚动的定音鼓声中,低音弦乐产生出晦暗的气氛。弦乐声部向上进阶的震音,迎来的不是金碧的旭日,而是惊心动魄的海上风暴。铜管乐器以咄咄逼人之势,显示出大自然狂暴威力,掀起涛天浊浪,把太阳打入海底。音乐所展示在无垠的空间中,风的怒吼和浪的狂啸,使人震慑。此时的大海已一片昏黑,只能听任大自然的肆虐。而后,圆号声又把光明投向黑暗,使狂怒的大海平息下来。
由于德彪西刷新了各种乐器表现的可能性,欣赏这部作品也要有一对能感受各种乐器的音色和分辨细微变化的耳朵。在交响音乐世界,许多作曲家曾都以大海为主题绘出了音乐肖像。而德彪西的交响素描给人们置身于大自然奇观中的一种新的感触与印象。虽然德彪西的作品还存在调性,但是几乎已经被革新到分崩离析的地步。他所开创的二十世纪改革之风气,从此后一发不可收拾。
印象主义音乐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或诗歌绘画为题材,突出瞬间的主观印象或感受;在音乐语言上突破大小调体系,重视和声、织体和配器的色彩;擅长表现幽静朦胧、飘忽空幻的意境。
它深受当时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派诗歌的影响,追求刻画实物周围的色彩与光影在瞬间的迷离变幻。因此,在印象派的音乐中,富有色彩效果的和声远比旋律重要。由于钢琴兼有和声以及音色精致变化的功能,又能在琴槌、琴弦和踏板的巧妙组合之中产生奇妙的泛音效果,最能表达云雾水性音响的灵动之感,因而十分适宜表现印象主义的风格。不仅如此,印象主义音乐在听觉感受、观念意识和心灵体验上都超越传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更新。
作为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德彪西的创作特点与浪漫主义有着直接的承传关系。从他的钢琴作品标题来看,德彪西喜欢把创作寄托于梦幻世界,而这正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特点。尽管德彪西描绘大自然的题材比比皆是,但他并没有像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借景抒情,而是超然物外,精神遨游在水光山色之中,在虚无缥缈的意境中进入一个忘我无我的境界。德彪西是继肖邦之后的又一位挖掘钢琴内在音响的大师,他打破了调性的束缚,开拓了钢琴音色的微观世界。
印象主义音乐常常使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①在曲调发展上避免使用浪漫主义音乐中常见的重复、扩充、展开等表现手段,而以短小的曲调细胞组合成一种新颖的动机语汇。声乐曲调与言语音调密切结合,近似朗诵;器乐曲调也很少有气息宽广的线条。
②在节奏上喜欢使用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
③重视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如各种五声音阶、中古调式及全音音阶。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
④由于喜好对不同的色彩与音响作平面的、绘画式的并列,和声成为最重要的表现手段。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与减弱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
⑤音色丰富、独特而新颖。在声乐作品中,男高音与女高音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力量的低音区;广泛运用各种乐器演奏法上的色彩手段,如木管的低音区、铜管大量使用弱音器与阻塞音,铜管在乐队中的作用往往不在于加强力度,而为了取得多变的色彩效果等。
⑥配器与织体安排新颖。如弦乐组常常细分,小提琴的高音伸展到过去很少用的音区,大提琴担任小提琴的角色,中提琴演奏低音,造成模糊不清之感;突出竖琴、钢片琴、三角铁和钟琴清澈的音响,使管弦乐色彩缤纷,把力度与音色联系起来。
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的轮廓。

第7题:

简述普契尼的歌剧创作特征。


正确答案:普契尼选择朴实平凡的市民生活题材,侧重用音乐表现强烈的感情和鲜明色调的生活背景,追求动人的歌剧情节、激动人心的舞台效果,他的美学原则是:“有趣、惊人、动人。”出于着重刻画剧中人物性格、心里的需要,他在歌剧中尽量运用意大利传统的“美声唱法”的声乐技巧,使歌唱部分具有表现的力量,旋律流畅、优美而富于地方色彩,易于上口又易于记忆。他发挥管弦乐在歌剧中的重要作用,和声手法非常丰富,如用半音变化的和声渲染剧中人物的情绪高涨或激越的热情,以平行五度的和声进行描写色彩性的舞台戏剧效果以及直接采用各国民歌曲调加以和声处理来表现特定的风土人情等。人们称普契尼是威尔第真正的继承人,然而他不是一位歌剧改革者。

第8题:

简述德彪西生平。


正确答案: 德彪西(1863——1918)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7岁时跟从邻居学习钢琴,教师断言他有很高的音乐才能,9岁入巴黎音乐学院,先后学习钢琴和作曲。1884年以康塔塔获罗马大奖。享受政府提供得到意大利进修,两年后返回巴黎。
回国后的德彪西与当时艺术青年一样,不断探索新的艺术创作道路,他两次去拜罗伊特观看瓦格纳的歌剧,聆听巴黎国际博览会上爪哇哇美兰乐队的演奏,是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家文艺沙龙的常客。他很快就反对后浪漫主义以我为中心的英雄崇拜和音乐的过度庞大膨胀,而东方音乐为他开起了一扇新的音响之门,与诗人和画家们的交往更启发了他的创造。1890年以后他创作了一系列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如《牧神午后》、《夜曲》、《大海》、《意象集》歌剧《佩利亚与梅丽桑德》,钢琴曲《版画集》等同时还为报刊杂志撰写颇有见地的音乐评论违章,表露了他的音乐美学观。第一次世界大战那爆发,他憎恨战争和杀戳,创作了《英雄摇篮曲》、《无家可归孩子们的圣诞节》等反映战争苦难的作品。1918年,在大战激烈进行之机,因肠癌逝世于巴黎。享年56岁。

第9题:

德彪西的创作经历了几个发展时期?典型代表他印象主义风格特征的有哪些作品?


正确答案: 德彪西的创作分期及代表作:
早期的创作以钢琴作品为主。代表作有《两首阿拉伯风格曲》、《贝加莫组曲》。
成熟时期代表作: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是法国歌剧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作品。前奏曲《牧神午后》(单乐章管弦乐作品)是受到象征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的启发而创作的。另外还有交响素描《大海》、交响三联画《夜曲》、管弦乐《意象集》、钢琴曲《版画集》、《意象集》、《前奏曲》。这些都是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晚期:由于疾病和战争的困扰,这一时期德彪西的创作大大减少,主要作品有《十二首钢琴练习曲》等。

第10题:

简述李清照的生平及其词的创作。


正确答案: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颇有文学修养,她一生以北宋亡国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生活优裕,后期辗转于兵火间,颠沛流离。她是我国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尤长于词。著有《词论》一篇,坚持词"别是一家"的观点。其词作也明显分前后两期,基本上是写她作为特定时代的知识女性的生活、思想及情趣。她继承婉约词风而又有创变,善于把精美的画面和真切的情事结合起来,善于把精工典雅之语和生动活泼的口语融为一体。其词感情真率,比喻新颖,形象生动,形成清新流利、洁净自然的风格,后人称为"易安体"。她将婉约词推向了新的阶段,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