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填空题“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是书法家()的书论名句。

题目
填空题
“作字先做人,人奇字自古”是书法家()的书论名句。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首开“南北书派论”的书法家是谁?其书作和书论怎样?


正确答案:是阮元。他生于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卒于清仁宗嘉庆十六年(公元一七六四——一八四九年),享年八十六岁。他是清中晚期金石考古学的倡导者之一,也是“南北书派论”的首创者。阮元是江苏仪征人。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揅经老人。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卒谥文达。阮元学识渊博,著作颇有影响,在当时名望甚高。他在书论著作《南北书派论》中,首次提出了书法的南宗、北宗之说,亦即后来的帖学、碑学,详细分析了两派书法的源流、风格的异同,是中国地域文化说的拥护者。其《小沧浪笔谈》一书,对书法基础理论亦有独到的见解。阮元的书法,得力于碑学,他对《石门颂》,《天发神谶碑》等都很有研究,故其书郁盘磅礴,纵逸飞动,很有此二碑的神意。并常以这类字书擘窠大字,题写匾额,甚为世人所崇敬。

第2题:

“望鹤亭”三个字是我国哪位著名书法家所题()。

  • A、费孝通
  • B、启功
  • C、武中奇
  • D、臧科

正确答案:C

第3题:

天津书法家( )居近代天津四大书法家之首。手书的天津劝业场五字巨匾,字大一米,是其代表作。

A.华世奎
B.冯骥才
C.张兆祥
D.张明山

答案:A
解析:

第4题:

“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是哪一位书法家的诗句?他的书法艺术和生平如何?


正确答案: 是傅山的诗句。傅山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他慨叹国土的沦亡,后因介入抗清活动而被捕,但他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出狱后,清廷曾几次以功名利禄为手段来笼络他,他都严词拒绝,宁死也不入京赴试。是一个有浩然正气的爱国志士。所以他论书亦特别重视人的节操、品格。“作字先作人”,是他的心声。
傅山因赵孟頫不顾自己出身宋代宗室的身分而在元朝任职这一点,十分卑视他。曾说:“予极不喜赵子昂,薄其人遂恶其书。”他所崇敬的是颜真卿这样的忠贞之士,“平原气在胸,毛颖足吞虏”,是他赞颂颜真卿的诗句。他又曾说过:“常临羲之、献之各千过,不以为意。惟鲁公姓名,写时便觉肃然起敬。才展鲁公帖,即不敢倾侧睥睨者,臣子之良知也。”崇颜之心跃然纸上。
傅的书法,亦如其人,极有个性。篆、隶、真、草各体皆能,而行草尤为超绝。他的草书用笔圆劲流畅,墨酣意足,深得雄逸奇伟之趣。小楷亦清俊古穆,出于魏晋。傅山的书论更有独到之处:“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他自己的书作正体现了这一原则。
傅山自述其学书过程云:“弱冠学晋、唐人楷法,皆不能肖。及得松雪、香光墨迹,爱其圆转流丽,稍临之,则遂乱真矣。已而乃愧之曰,是如学正人君子者,每觉觚棱难近,降与匪人游,不觉其日亲者。松雪何尝不学右军,而结果浅俗,至类驹王之无骨,心术坏而手随之也,于是复学颜太师。”由此可见傅山的书法与颜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颜真卿的高尚品格与书法艺术的成就,都是傅所引以为师的。
傅山论书还强调“正入变出”。所谓“正入”,就是循之古法,在学习古人有了坚实的基础时才能“变出”,舍此是别无捷径的。傅山,明神宗万历三十年(公元一六○五年)生,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九年(公元一六九○年),(亦有记载为一六○七——一六八四),字青主,别字公宅。山西阳曲人。明亡后号朱衣道人、丹崖子、丹崖翁等,均离有怀念朱明王朝之意。其他别号尚有真山、浊翁、石道人等。传世作品有《傅青主诗画题录册》、《霜红龛集》等。

第5题: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形容的哪位书法家的字?


正确答案: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形容的是王羲之的字。

第6题:

古人先名而后字,因此取字往往遵循的原则是()。

  • A、先名后字”
  • B、“先字后名”
  • C、“名字相应”
  • D、“避名立字”

正确答案:C

第7题:

强调“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的书法家是:()


正确答案:傅山

第8题:

“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这句话是哪一位书法家说的,他的书作和书论如何?


正确答案: 这是宋黄庭坚的一句论书名言。黄庭坚(公元一○四五——一一○五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双井村)人。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书法家,尝与秦观、张来、晁补之同游苏轼门下,号“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是我国书坛上一位精通笔法,特点突出,具有开创之功的著名书法家。《宋史·黄庭坚传》说他:“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自述早年曾从周越学书,特擅大字书,得《瘗鹤铭》神髓。近年《书法》杂志曾发表他早年所书《伯夷叔齐庙碑》,近似唐褚遂良楷法。他有诗写道:“世人但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可见黄庭坚学习书法曾有过长期探究艺术真谛而不获的苦衷。正是这样,又鞭策着他执著地去追求,去奋发。他敬慕王书,恪守“如锥画沙”、“屋漏痕”、“印印泥”等用笔理论。他从《瘗鹤铭》中去揣摩笔法,悟得“锋藏笔中,意在笔前”的要旨。然而,“锋藏笔中”,谓行笔要控制,“意在笔前”又强调运笔要听任自然。他领悟到自己之所以“学书三十余年……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显然是运笔做作的陋习未除的缘故。于是他又从友人苏舜钦处借观张旭、怀素的真迹,反复研究“乃窥笔法之妙”。晚年入峡,见船工荡桨,桨随波起伏而一任波势,于是他“悟笔法”,融于自己的书作中,形成了他独特的辐射式“黄体”书法。
黄庭坚书法艺术的成功,最主要是能以势运腕,在腕的运动中控制笔毫的提按顿挫。因此他的书法,笔势开展翻腾,起伏自然,点画丰厚而润泽,正是由于他能“以意为之”地控制笔毫,所以他那中宫紧敛、四面拓展呈辐射状的书法形体既不觉拘敛,又不失野逸,俨然如一高士,为后人学习书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他所说的“书家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一方面强调了笔法的重要,另一方面在写字的时候,确实像禅师寻觅经义要旨那样,把握住用笔这一关键。

第9题:

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正确答案:正确

第10题:

“作字要熟”是谁提出来的,他还有哪些其他书论?


正确答案: “作字要熟”是北宋早期的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提出来的。他说:“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余,于静坐中,自是一乐事。”可见作字熟了,一则能使字的“神气完实而有余”,此外,在静坐中挥笔而书,亦是一乐。如果下笔不熟,就适得其反了。欧阳修论书多小品片段,可能是一时想到,随手记下的。如《学书为乐》一则说:“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希也。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又如《学书消日》一则说:“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渐已废去,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说明书法爱好能随伴人的一生,实在是养性怡情的无上佳品。同时,也只有这样,字的境界才能愈趋纯化。“恨字体不工”是自谦,其实欧阳修的字是很有书卷气味的。
在笔法上,他有一个很贴切的比喻,就是“学书如溯急流,用尽气力,不离故处”,这话是他对蔡君谟说的,蔡君谟认为他很能取譬。其内含实质就是写字用笔,在纸面上要逆势涩进,这样才能使笔力透入纸背,从而取得笔势沉着的效果。又如和他同时的苏舜钦,字也写得极好,认为“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而欧阳修却偏偏不认为这样。他说,学书的难点往往不在于认识上的通晓,而在于实践上的“行”。这话虽说是针对知识分子说的,但却有一定的普遍意义。近世社会上有很大一部分书法爱好者,不肯苦下功夫去“行”,握笔不久,便自诩创新,说是追求个人风格、时代气息,到头来,自然是只能虚抛心力的了。
此外,欧阳修在《李邕书》一则中,又有这样几句深得书法三昧的话:“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余,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所谓“得其意而忘其形”、“得其一,可以通其余”,这当然是学书离形得似,一通百通的神化阶段了。苏轼论书有言:“苟能通其意,常谓不学可。”是与这种说法很接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