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简述日耳曼人大迁徙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日耳曼人大迁徙的背景、基本内容和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背景:日耳曼人人口增长,处于原始社会解体时期,需要大量土地从事农业生产;罗马帝国国势衰弱,无力抵抗外族入侵是日耳曼人大迁徙的外部条件;匈奴人的西侵。
内容:西哥特人避让匈奴兵锋西迁至罗马边境;东哥特人征服意大利;汪达尔人向西攻打罗马;勃艮第人的迁徙。
历史意义:日耳曼人的征服摧毁了腐朽的罗马奴隶制,为西欧封建因素的成长扫除了障碍;日耳曼人改变了西欧土地占有形式,罗马的奴隶主大土地所有制瓦解后,日耳曼人重新分配的土地慢慢转化为个体小农土地,后在小农经济逐步瓦解的基础上,西欧的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引起了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封建主、农奴和依附农逐渐形成;使西欧文明的重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西欧内陆,由城市转至农村;客观上整合了罗马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和日耳曼文化,促成了西欧文化—拉丁基督教文化的形成。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商业银行负债管理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正确答案: 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相适应的。
第一,西方各国战后经济稳定增长,金融市场迅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在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上展开激烈的争夺。
第二,30年代的大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管制,制定银行法,对利率实施管制。
第三,金融创新为商业银行扩大资金来源提供了可能性。第四,西方各国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激发了银行的冒险精神和进取意识。&负债管理理论主张以负债的方法来保证银行流动性的需要,使银行的流动性与盈利性的矛盾得到协调。同时,使传统的流动性为先的经营管理理念转变为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并重。

第2题:

简述日耳曼法的特点。


正确答案: 1.世俗性,日耳曼习惯法在产生之初未与日耳曼人的原始宗教完全分离。
2.具体性,日耳曼法以列举具体事实并附以相应罚则作为法律条文的主要内容。
3.形式主义,其注意行为的外在形式和事件的客观结果而缺乏对行为人真实意思以及主观心态的关注。
4.团体本位,将个人责任归结于集体,氏族既是法律利益的享有者,又是相应法律义务的承担者。
5.属人主义,日耳曼人适用日耳曼法,罗马人适用罗马法。

第3题:

简述罗马传统和日耳曼传统的结合。


参考答案:

1.以私人效忠为基础的人身依附关系。领主与附庸之间形成一种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它以契约为基础,受法律保障。
2.日耳曼人的民主传统。部落大会是政治权力中心。王权在法理上被理解为是人民“全体的共同意志”委托的。王有三重合法性:出身(自然)、民意和神意。日耳曼人的民主观念从未彻底被抛弃。
3.对法律的尊崇与敬畏。罗马成文法只是被发现的日耳曼习惯法,法律属于民众人民的同意是法律有效的重要因素。法律超越王权,国王必须与民众一样受法律约束,超权限即非法。13世纪后,罗马法成为了王权的有力武器。一方面是因为它的非宗教性质,另一方面是法学家们发现了“公共权力”观念。


第4题:

简述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基本精神
(1)赋役合并、正杂统筹。将明初以来分别征收的田赋和各种名目的徭役合并在一起征收;并把以前向地方索取的土贡方物、上缴京库的岁需及本地存留的费用,都并入一条鞭法内编成总数来征收。
(2)对役法的改革,将差役中的力差全部改为交纳代役银。官府所需力役从所收税款中出钱雇募,不得无偿征调。在农业赋役制度上,无偿征发劳动力的徭役制度被募役制代替。
(3)课征对象是田亩。对人税转为对物税,由“丁、产从户”,改为计亩征银。
(4)纳税形态——赋役改为征银,以银折收。
(5)课征方式——官收官解。“计亩征银,折办于官”。
历史意义:1、赋役合一,标志着我国沿袭了近二千年的赋役平行制向近代租税制转化;2、以银代役,对人税转为对物税,使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为工商业发展提供较多的劳动力;3、在清查土地和丁产的基础上实施,扩大了负担面,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均平税负的作用;官收官解,减少了胥吏营私舞弊的现象。4、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1)拓展了货币税的课征范围,促进了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2)为城市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3)减少了对商人的剥削,刺激商人积累资本、扩大商业经营,在客观上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第5题:

简述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和地位?


正确答案: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的历史意义:
(1)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继续革命的精神。
(2)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伟大开端。
(3)它解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第6题:

简述日耳曼法的基本特征。


正确答案: 所谓日耳曼法是指公元5世纪至9世纪以马尔克为主要制度的西欧早期封建制时期适用于日耳曼人的法律。故也称为古代马尔克法律。
其基本特点有:
(1)日耳曼法是团体本位的法律;
(2)日耳曼法是属人主义的法律;
(3)日耳曼法是具体的法律,而不是抽象的法规;
(4)日耳曼法是注重形式、注重法律行为外部表现的法律;
(5)日耳曼法是世俗性的法律。

第7题:

简述日耳曼法的基本特点。


正确答案: (1)日耳曼法是团体本位的法律。
(2)日耳曼法是属人主义的法律。
(3)日耳曼法是具体的法律。
(4)日耳曼法是注重形式、注重法律行为外部表现的法律。
(5)日耳曼法是世俗的法律。

第8题:

试分析“新体育”学说产生的背景及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站爆发,各国都重视学校体育,“新体育”是在实用主义教育学说和卢梭自然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由美国学者提出的。促进了体育的科学化和社会化,促进了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体育教学过程的研究,许多观点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但它过分强调儿童兴趣和自由,导致了体育教学组织的松散,也不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

第9题:

简述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和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把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
(2)五四运动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了群众,是一场真正的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10题: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怎样分析其历史意义?


正确答案: 孝文帝拓拔宏即位时(471年)只有五岁,由他的祖母冯太后辅政,孝文帝改革主要由冯太后主持。这次改革的大事有六项。
(1)整顿吏治:规定守宰的任期要按治绩的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又制定俸禄制度和惩治贪污的办法。
(2)均田制:规定农民和奴婢都可受一定数量的田地,不得买卖;地方官吏各随在职地区给予公田。
(3)三长制: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以此来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权制度。
(4)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等。
(5)迁都洛阳: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494年把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
(6)改易习俗: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迁洛阳的鲜卑人,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改从汉姓,定门第等级。
意义:一、整顿吏治,始班俸禄,严惩贪赃枉法,对于消除百年来的官吏、守宰鱼肉人民之积弊,改造封建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二、实行均田制、三长制和改革户调制,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士族门阀地主,抑制了他们的恶性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招引广大劳动人民回到土地上来,开垦荒地,恢复发展生产。三、提倡鲜卑族接受汉文化,推动了北方民族的融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