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对当今教育有哪些借鉴之处。

题目
问答题
论述科举制度对教育的影响,分析其对当今教育有哪些借鉴之处。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科举考试的弊端:它的科目及内容,大都不出乎儒学经义的范围,特别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作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选官方式,其实是一种将“天下英雄”诱入最高权力者能够控制的范围之中的制度。
科举考试制度中值得借鉴的地方:
第一,通过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中央统治。
第二,科举考试破处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第三,科举考试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第四,科举考试以严格考试作为选官方式,从追求公正公平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法国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当前发展的借鉴。


参考答案:主要问题:
⑴教育管理方面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行政部门文件过多,形成“文山“。教育行政部门机构庞大,教育管理体制官僚化,效率不高。
⑵对学前教育研究重视不够。改革往往没有明确的理论基础,存在着较强的随机性或政治性。
⑶尚存在着供不应求的问题。大城市人口稠密,学前教育机构不能满足需要。农村远未及,50%以上儿童尚不能入园。发展不平衡。
对策:
⑴早期儿童教育课程发展的方向应是多元化的。
⑵课程方面,应强调社会相互作用在儿童交际的发展及认知能力发展中的重要性。
⑶应进一步研究计算机教学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以便使学习过程更易于为儿童所理解和掌握,并更好地挖掘儿童的发展潜力,避免学校学习方面的失败。
⑷应加强对家庭教育的研究,以便考察社会决定因素及描述和分析家长的态度、实践、语言和教育行为期望、角色、需要,动机和计划。

第2题:

论述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过程及对当今 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


答案:
解析: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是在吸取和改造国外教育家特别是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杜威倡导变革传统教育,融合教育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提出“教育即生活”“学校 即社会”,以使学校和社会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其强调沟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思想,对陶行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陶行知 在批判地吸取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提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思想体系。如“社会即学校”的命题即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 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 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生活 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辏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 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也是在充分认识中国教育传统和现实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陶行知认为当时中国的教育表现为两种“八股",即 “老八股”和“洋八股”。前者是中国教育传统的表现形式,后者则是实行新教育后的表现形式。然而,非但“老八股”与民众生活无关,“洋八股”也与民众生活无涉,中国教育的面貌并没有因为 新教育的实行而发生根本的变化。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命题。“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需。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 "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对当今教育理论创新的启示:关于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如何立足于自身,如何汲取外部的必要营养,如何成就独立自我的发展问题,一直是我国教育理论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我们知道,在我国的教育理论体系中,既有苏联的教育理论模式,又有欧美和日本的教育理论框架,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在长期简单化的理论复制 当中,迷失了自我,远离了具有丰富文化传统的精神家园,几乎成为盲目漂泊、无家可归的流浪儿。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就现实地摆在了当今每一位教育理论工作者的面前。陶行知先生一直 反对在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拉洋车”“仪 型他国”。他一方面注重吸取国外教育家的先进 思想,同时,又不脱离中国教育的实际,从而创造 性地提出了自己的适合当时中国农村社会发展 需要并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教育理论,他应该成 为我们理论研究者的楷模。所以,在引进和研究 国外的教育理论时,应注意对不同教育理论流 派、不同教育家的思想和观点,从理论整体上进 行必要的分析和批判,同时又紧密联系中国当前 的教育现状,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教育理论 研究的自我发展,并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逐步 走上动态开放、日趋深入和丰富的健康发展 轨道。

第3题:

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


正确答案:
建构主义对当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影响:(1)根据建构主义的知识观,课本知识只是一种关于各种现象的较为可靠的假设,而不是解释现实的“模板”。科学知识包含真理性,但不是绝对正确的最终答案,它只是对现实的一种更可能正确的解释。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在被个体接受之前,它对个体来说是毫无权威可信的,不能把知识作为预先决定了的东西教给学生,不要用我们对知识正确性的强调作为让个体接受它的理由,不能用科学家、教师、课本的权威来压服学生。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他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来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另外,知识在各种情况下应用并不是简单套用,具体情境总有自己的特异性,所以,学习知识不能满足于教条式的掌握,而是需要不断深化,把握它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变化,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2)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这意味着学习是主动的,学生不是被动的刺激接受者,他要对外部信息做主动的选择和加工,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个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且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同时包含由于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习过程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又与认知主义的信息加工论有所不同。(3)根据建构主义的学生观,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另起炉灶,从外部装进新知识,而是要把儿童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长生点,引导儿童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需要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彼此作出某些调整。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问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第4题:

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并联系实际,说明其对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第5题:

论述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及对当今教育实践的作用。


答案:
解析: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的伟大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是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伟大教育家。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的问世,标志着教育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他的教育贡献主要体现在教育适应自然原则、泛智教育、普及教育、统一学制、学年制、班级授课制、德育、教育管理、教学原则等思想上。 (1)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夸美纽斯认为教育的宗教目的是为人来世生活做好准备;现实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学问、德行、虔信”的人。教育的作用是改造社会、建设国家以及发展人的天赋。 (2)教育适应自然原则。这是夸美纽斯教育体系的一条指导原则,一方面,教育应当服从大自然的“普遍秩序”,即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教育要根据人的自然本性和年龄特征进行。教育工作应该是有规律的,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守这些规律;既然教育是有规律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发现、探明这些规律。 (3)泛智教育、普及教育。夸美纽斯从他的民主主义的“泛智”思想出发,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泛智思想要求“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并且认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夸美纽斯提出要把教育普及给所有儿童,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普及教育理论体系。于是,他主张广设泛智学校,由国家普及教育。 (4)统一学制,为了便于管理全国学校,为了使所有儿童都有上学的机会,夸美纽斯主张建立全国统一学制,他把儿童从出生到青年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进入母育学校,儿童期进入国语学校,少年期进入拉丁语学校,青年期进入大学。 (5)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所谓学年制,就是所有公立学校统一招生时间,同时开学与放假,通过考试同时升级。所谓班级授课制,就是把不同年龄、不同知识水平的儿童,分成不同年级,通过班组进行教学。他是最早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 (6)夸美纽斯是首个把教学原则进行归纳总结的人,主要有直观性、自觉自动性、巩固性、量力性、系统性和循序渐进原则。 (7)德育论。夸美纽斯非常重视道德教育,认为德育比智育更重要。他要求把世俗道德的培养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甚至高于宗教教育。德育要为国家政治服务,关心国家的文化繁荣。 (8)教育管理思想。夸美纽斯认为国家应该重视教育,普遍设立学校。他主张国家设置督学,对全国的教育进行监督,以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发展。 综上所述,夸美纽斯基于“泛智”思想,第一次提出了统一的学校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限制,在西方教育发展史上是个重大进步,也是夸美纽斯的巨大贡献。夸美纽斯提倡普及教育思想,教育适应自然原则的提出,充分地显示了他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教育思想。在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教学原则,他的教学理论包含了大量宝贵的教学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工作的客观性、规律性,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论述了教育的作用,试图让所有的人都接受高等教育,制定了学制和班级授课制,编写了教科书,他的很多创举在教育领域都具有开拓意义,尤其在教育理论方面,奠定了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但是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一些缺陷,主要是因为认识和时代的局限性,导致其教育思想中带有严重的宗教性,对科学知识的认识也不够准确。但是,整体讲来,夸美纽斯在世界教育史上建立了丰功伟绩。

第6题:

近代教育家是如何论述德、智、体、美等各育作用的?对当今教育又和启发?


参考答案:

严复论述了体育、智育、德育三育并重的教育观点。体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础,强调国家富强“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国民才智是国家“富强之源”,而“尚实”则是培养才智之本,是智育的目的。严复不仅看到科技落后,民众愚弱是国家处于危机状态的原因,他指出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社会道德沦丧,人心涣散,无法形成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来抗侮图强。所以德育在三育中最重要。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完全人格”,德、智、体、美这四育。军国民教育即体育,目的是健民强国。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学习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知识技能。所谓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他指出: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治理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美育则是美感教育,就是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严复和蔡元培对当今教育的启发:
1、把体育放在各育之首。
2、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上给今天的教学指引方向。
3、重视德育,教书育人。
4、四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第7题:

论述布鲁纳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答案:
解析:
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认知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2)结构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有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3)布鲁纳是发现学习的倡导者。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相对,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概念、规则)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提供的只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布鲁纳认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主人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学习并不是仅仅形成刺激一反应之间一系列的联结。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发挥作用,他们要为学生安排好学习和启发的情境,要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对当今教育改革的意义:
(1)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划出各组成要素的编码系统的图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2)为了促进大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

第8题:

论述朱熹的儿童教育思想,并分析这种思想对当代儿童教育有何借鉴意义?


参考答案:教育思想内容: (1)重视蒙养教育:朱熹把整个学校教育过程划分为小学和大学阶段,8-15岁为小学阶段,即蒙养教育阶段,15岁以后为大学阶段,小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认为只有习之于小学,才能成功于大学。并提出“大学之序,特因小学之功”的观点。 (2)要求慎师择友:谨慎选择幼儿教师应从谨慎选择乳母开始,稍微大一点,还要培养孩子辨别是非,选择益友的能力(3)强调学“眼前事”:编写《小学》和《童蒙须知》两本教材,其中《童蒙须知》详细规定了眼前事为“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4)提倡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制 

第9题:

试述科举制度的兴起、发展和对教育的影响。


正确答案: 1、隋炀帝创设的进士科被视作科举考试制度诞生的标志。
2、科举制度在唐代逐步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考试制度。
3、宋代的科举考试制度基本上沿用了唐制,但有许多新的变化和发展。(1)扩大了科举取士的名额。(2)提高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3)严密立法,防止作弊。
4、明清科举考试突出进士一科。
5、鸦片战争以后,清廷迫于形势,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决定“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停止。”科举考试制度实行了1300年,至此完全停止。
影响:1、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满足了封建专制政治的要求、收集了集权中央、巩固封建统治的效果,促进了社会的稳定。2、科举制比较说明严密地开创了考试取士的规模,具有一定的客观标准,多少要凭才学,与察举和九品中正制相比较,它是比较公正、比较合理、比较符合历史发展要求的制度,对当时的社会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3、由于选才与育才的标准和要求比较一致。科举制度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科举考什么,学校教育也跟着注重什么,这使学校教育完全屈从于科举的要求,沦为科举制度的附庸。

第10题:

斯金纳对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有哪些?根据自身经验,阐述其影响。


正确答案: (1)通过积极强化塑造儿童行为。认为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是正确使用强化技术就能控制行为的反应,就能塑造出教育者希望的儿童行为;
(2)重视及时强化的作用,如果想让儿童学会一种良好的行为,一开始就采用继续强化是最有效的方法;
(3)惩罚以及儿童行为的矫正。斯金纳反对惩罚作为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4)育婴箱及其功能,斯金纳设立与影响,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