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庄子的音乐思想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庄子的音乐思想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庄子》分为外篇、内篇和和杂篇。外篇是庄子的思想精华所在。


正确答案:错误

第2题:

王国维的音乐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是我国第一次提出美育一次的人,强调美育的独立意义和价值,充分肯定学堂乐歌的的时代作用的同时,还强调继承我国传统古文化的必要性。

第3题:

在文学上,庄子的独特风格常常成为启发后代浪漫主义创作的思想源泉;在哲学上,庄子直接激发了魏晋玄学及禅宗的思辨;在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庄子对时代的灾难有痛切的体会,对知识分子的命运有敏锐的感受,正因如此,他的声音直到今天还能得到普世的肯定和日久恒新的共鸣。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庄子思想具有的时代精神
B.庄子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庄子思想在现代得到肯定的原因
D.庄子思想的重要意义

答案:B
解析:
文段主要介绍了庄子的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哲学、社会思想和人生态度上的影响,B项准确概括了文段强调的内容,所以正确答案为B。A项的“时代精神”文段没有提到,排除;文段介绍了庄子思想对后代不同时期都产生了影响,C项“在现代”以偏概全,排除; 文段并未提及庄子思想的重要意义,D项无中生有,排除。

第4题:

试述庄子的思想。


正确答案: 庄子的思想与他的哲学主张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为了便于理解庄子的思想,我们先叙述一下他在哲学上的一些主要观点。
与道家的创始人老子一样,庄子也是把“道”作为自己哲学最高范畴的。但是比起老子来,庄子的“道”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和不可知的意味。《庄子》书中对此有很多的论述,“内篇”《大宗师》中突出地说明了“道”的神秘莫测、不可名状的理念性。这固然表现出彻底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而其思想实质则要说明社会、人生以至于万事万物都不是确切存在的,人的感知世界的本质是空幻和虚无的。“外篇”《知北游》中借助寓言对“道”作了形象的描绘,指出了“道”所具有的真实可感、无处不在的物质性特征,但是,在庄子思想中,“道”始终被当作里娘的最高存在形态,它一旦产生万物并体现其中,就已经落入次一等状态,人么若执着与万物的分际,辨别其是非,就简直诗对大道的破坏。
从上述的哲学的主张出发,庄子最终建立起一套精致的“齐同万物”“物我合一”的相对主义的哲学方法论。首先,他认为认识的对象—也就是万事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没有独立的性质。其次,庄子认为人的主观认识能力同样是相对的,认识的结果不可能有客观的评判标准。最后,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主要是针对当时诸子学派纷纭烦乱的好辩风气而发的。所以他尽管很反对儒墨各家的主张,而《庄子》书中并没有多少直接、正面批驳其学说的内容建立在以上哲学观念。

第5题:

关于庄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庄子具有相对主义的思想
  • B、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
  • C、庄子提出“天人合一”“清静无为”的思想主张
  • D、以上说法都正确

正确答案:D

第6题:

简述庄子的文论思想。


正确答案: (1)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庄子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映在文艺领域,就形成了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观。庄子认为,美在自然,任何人为的艺术都是对自然美的破坏。
(2)“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庄子讲“言不尽意”并不是要完全否定语言文字,而是要指出语言对于至道的暗示和导引作用,人们通过语言的暗示来领悟“道”或者文学作品的“意”。
(3)“虚而待物,唯道集虚”。就是停止感官的活动,弃绝心知,割断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一切联系,进入无知无欲的状态,这样才能与“道”合而为一,从而进入“道”的境界。

第7题:

以下对庄子的思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庄子的思想近楚
  • B、庄子的思想善变
  • C、庄子的思想受名家的影响
  • D、庄子的思想富有现实主义色彩

正确答案:D

第8题:

提出“大音希声”这一音乐美学思想的是()。

A.墨子
B.苟子
C.庄子
D.老子

答案:D
解析:
“大音希声”是老子哲学体系的一部分,对我们理解、把握音乐审美的本质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名师如何巧解题?查看视频解析>>

第9题:

《庄子注》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正确答案: 《庄子注》的作者,综合“贵无”、“崇有”,而精练出“独化于玄冥之境”的命题,以论证“名教即是自然”,从而将魏晋玄学的“有无(动静)”之辩引向深入,构成了玄学的第三期发展。

第10题:

试以庄子的寓言故事为例,谈谈庄子的文艺美学思想。


正确答案: 庄子的许多寓言故事反映了他的文艺美学思想。比如“庖丁解牛”“吕梁丈夫蹈水”的故事,就反映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他认为庖丁之所以“游刃有余”,是因为他能顺其自然,依其天性,解牛之时,目无“全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吕梁丈夫之所以悠游自在地游于大水之中,是因为他“从水之道而不为私”,即是说符合于水的自然规律而不以主观意志去左右它,这就是“以天合天”。就艺术而言,就是他提倡的“天籁”“天乐”。另外,庄子的“梓庆削木为鐻”
私念的干扰,完全进入一种“虚静”的精神状态,在这点上,技艺创造和艺术创造是相通的。
“轮扁斫轮”故事,说的“言”“意”关系,庄子认为言不尽意,无限的精妙的思想情感是无法用有限的语言来表现的,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文学上的“言”“意”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