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单选题张之洞的学制改革思想具体体现在()中。A 壬寅学制B 壬癸学制C 壬戌学制D 癸卯学制

题目
单选题
张之洞的学制改革思想具体体现在()中。
A

壬寅学制

B

壬癸学制

C

壬戌学制

D

癸卯学制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被称为( )。这一学制确定了近代学制系统,其中包括了蒙养院制度。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参考答案:B

第2题:

下列选项中属于当代初等教育学制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的是:

A、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配合

B、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

C、过去的学制改革中政治与行政干预过多

D、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


参考答案:ABCD

第3题:

提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力主变法的近代改革派思想家是()

A.张之洞

B.魏源

C.康有为

D.龚自珍


参考答案:D

第4题:

陶行知的“养成国民健全人格”之思想,以及对民国时期教育方针和学制改革的影响。


答案:
解析:
(1)陶行知的“养成国民健全人格”之思想包括:①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②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③强健活泼之体格。④优美和乐之感情。这一思想主要强调了:①教育要促进个人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②教育要注重公民道德的培养,为国家服务。③注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体现了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2)对民国时期的教育方针的影响: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中,从“养成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五育包括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蔡元培强调五育不可偏废,前三者偏于现象世界之观念,隶属于政治教育;后二者以追求实体世界之观念为目的,为超轶政治之教育。军国民教育为体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智育,公民道德教育为德育,美感教育可以辅助德育,世界观教育将德、智、体合而为一,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五育中也有重点,即必须以公民道德教育为根本。在民国初年,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美感教育作为民国临时政府的教育方针。(3)对民国时期的学制改革的影响:壬子癸丑学制:在课程上,取消忠君、尊孔的课程,增加自然科学课程和生产技能的训练,改进教学方法,反对体罚,使教育与儿童实际联系更为紧密,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壬戌学制:①从学制的七项标准看:七项标准中,强调了教育要适应社会进化需要、谋个性之发展、注意生活教育,与陶行知的思想具有一致性。②从学制的内容上看:a.学制采用美国的“六三三”学制,基本上是依据我国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的,这在中国近代学制发展史上是第一次。b.重视职业教育,考虑到了我国民族工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c.课程的设置上,学习国语、算数、公民、自然、园艺、音乐、体育等课程,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力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第5题:

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我国集中体现在(  )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一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D
解析:
比如6—3—3学制等,其思想带有实用主义的色彩。

第6题:

“改书院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科举”是张之洞的教育思想之一。()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7题:

张之洞的学制改革思想具体体现在()中。

A.壬寅学制

B.壬癸学制

C.壬戌学制

D.癸卯学制


参考答案:D

第8题: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了由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奏定学堂章程》,被称为()。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参考答案:B

第9题:

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同校的学制是( )

A.王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子癸丑学制
D.壬戌学制

答案:C
解析:
1912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较之清末学制的进步体现为:规定了义务教育年限;缩短修业年限;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把女子教育正式列入学制系统;废除了毕业生奖励出身的制度;充实了自然学科课程和生产技能训练内容;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办学权限上取消了清末的种种限制。这一学制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我国教育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第10题:

试评述张之洞《劝学篇》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学思想。


答案:
解析:
1898年,洋务派重臣张之洞在《劝学篇》一文全面阐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观点。《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也称1日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1日学”,其中最注重的是三纲名教。西学也称新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劝学篇》的内篇中,张之洞将中学作为根本内容,其目的是宣扬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外篇中则主张通过学习西方技艺等方面内容以挽救走向末路的大清王朝。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围绕中学和西学提出了一个改革教育体制的思想纲领,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张之洞建议各地建立不同的学制系统以及教育结构布局。在京师建立大学堂,道府建立中学堂,州县建立小学堂,中小学为大学堂培养、输送人才。第二,关于学堂课程设置及课程层次,张之洞提出“新旧兼学”“政艺兼学”的原则,对于课程设置,其主张在各个不同学段,中学的四书五经作为必学之课程,而西学则根据年龄作适当的安排。第三,重视基础教育,张之洞提出“宜教少年”的原则,主张教育从娃娃抓起,十分重视青少年的教育。第四,重视师范教育。张之洞高度重视师范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他认为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而合格的教员必须经过正规的训练,这些思想在“癸卯学制”及《学务纲要》中有充分体现。在“癸卯学制”中,各级各类师范教育相互配套,形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初级师范与中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专科学校;优级师范与高等学堂平行,相当于现在的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第五,重视发展农工商矿并专业的发展。在极力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基础上,张之洞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他提出“先学艺后举事为要义”的主张,并积极举办各种职业专业教育。这些新式的教育思想的出现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变革,也对其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是多方面的,就其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影响而言,其在构建中国近代新式教育上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它促进了中国教育向近代化的全面转型。首先,“中体西用”思想作为基础促进了新式教育的兴起。当时的中国面对如何才能名正言顺地学习西学、培养新式人才的情形,“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对此问题给出了一个看似走了折中路线,但却是当时最好的解决方案。“中体西用”思想对于洋务派倡导新式教育,对于国人接受西学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对于近代教育的发展在思想舆论方面起到了保护作用。其次,“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据《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的统计,从1862年第一所新式学校同文馆的创立到戊戌变法前,各类新式学校有:外国语学堂7个;军事学堂10个:科学技术学堂13个。可见“中体西用”的意识和口号作用于中国近代社会,尤其是作用于近代中国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再次,“中体西用”论为近代新式教育注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与文化内容。例如在当时很多外语学校、技术学校和军事学校的教学内容中,都淡化了中学的内容。而外文、自然科学等已成为课程设置的重头戏。这对于变革旧的教育内容,改变我国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培养适应社会进步所需的新式人才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此外在教育形式方面,“中体西用”思想推动了中国学校教育的发展。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