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题目
问答题
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二)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三)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从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进入制度层面的文化变革,最后进入文化变革的核心——价值观念层面的变革。

第2题:

试述先秦时期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及其启示演变.


正确答案: 夏商周三代实行宗法分封制,全国的土地和人民名义上属天子所有,天子通过授土授民,封赐给诸侯王。春秋战国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演变
1、由“有封有建”的王朝诸侯分级管理体制向“有封无建”的统一集权的方向发展;战国时,各诸侯国都建立了以王为首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诸侯国之间各自为政,诸侯国的财政有集权的倾向。
2、国家财政与王室财政的分离;春秋时期王室财政瑜国家财政仍然混为一体,这种体制到战国晚期才逐渐分离开来。
3、上计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上计的内容非常详细,通过上计制度,为国君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地方官员及财政管理办法和手段,加强了正在形成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
4、加强了中央对地方财政的监督。秦汉时期派遣史掌监财政及地方各郡,就是由战国时期这项制度演化发展而来的。
启示:改革要适应生产力的进步;改革的目的要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财力分配要用于公共需要;财政税收反作用社会发展变化的能量有时候是十分强大的;进步的财政税收改革必然会侵犯社会某些阶层的既得利益,因而激烈的改革往往会遭到激烈的反抗。

第3题:

近代中国二元经济结构发展的历程?


参考答案:

1、赶超型发展战略与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深化
受建国初期国际环境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在前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下,我国选择了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特征的赶超型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试图通过重工业的优先发展,超高速实现国家的工业化。由于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的基础上推进工业化的,一是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十分低下,储蓄率低,资本积累能力不足,资金严重匾乏。二是传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不高,产出水平低下,支持工业化的能力有限。为了保证重工业的优先发展,由政府统一调配资源,以降低发展重工业的成本,并减轻工业化过程中由于劳动力的转移而形成的城市化压力。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统购统销、人民公社、户籍制度等在内的城乡隔离的二元经济体制。
2.战略调整、体制改革与二元经济结构转换
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经济体制的作用下,到70年代末,工农业之间的矛盾已相当突出,农业劳动力生产率的长期停滞,使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无法继续进行。
从1979年开始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的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作用不断增强,结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推动,转为市场导向。这种由发展战略的调整和经济体制改革所带来的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推动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


第4题:

简述我国名山的功能演变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转变时期:魏晋南北朝期间,山水诗,山水画,“天下名山僧占多,天下名僧建多”
大发展时期:隋朝到甲片战争,山水文学,山水画,宗教隆盛与名山建设,因山就势,因境而成,名山科学的萌芽

第5题:

简述我国解放后直到现在中小学管理体制的演变情况。


正确答案: 我国建国初期,大中小学都实行校务委员会制,由进步的教职员代表组成。后来在全面苏化的过程中,1952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央教育部颁布中小学暂行规程,规定中小学实行“校长责任制,由校长一人,负责领导全校工作。”学校一切问题,校长有最后决定权。57年整风反右后,中小学普遍建立党支部,党支部领导一切,书记说了算。由此出现了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现象。60年代初中央教育部总结建国以来的教育经验教训,于1963年3月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实行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全校的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文革”期间实行革命委员会制,取消了校长的名称。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后,中央教育部重新颁发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1985年5月2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赛》指出有条件的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指出,“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这样一来,校长负责制成了我国中小学必须实行的领导体制。但这里又特别强调党支部起保证监督作用,教职工民主管理。

第6题:

试述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与发展趋势。


正确答案: (1)外汇管理是一国政府为维护本国经济发展、金融稳定和对外交往的正常进行而对外汇的收支、买卖、借贷、转移以及国际结算、外汇汇率和外汇市场所实施的一种限毹性的政策措施。
(2)我国外汇管理体制的演变与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紧密相连。
(3)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外汇管理逐渐放开。
(4)1994年的外汇体制改革,我国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
(5)1996年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
(6)实现资本项目下的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是人民币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一项长远目标,我们需要在培育市场、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提高监管能力等方面做大量工作。
(7)在今后的发展中,人民币必将走向国际化.成为重要的国际货币。

第7题:

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查阅了如下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威海之战》、《黎景嵩与乙未反割台斗争》、《义和团》等,该同学探究的主题应该是()

  • A、近代中国求民主历程
  • B、近代中国反侵略历程
  • C、近代中国求发展历程
  • D、近代中国反封建历程

正确答案:B

第8题:

简述近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演变的历程。


参考答案:

(一)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建立。
(二)从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到1928年6月奉系军阀统治垮台。
(三)从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第9题:

简述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历程。


正确答案: 1.1985年5月27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第一个纲领。
2.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有种特色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3.1994年国务院又颁发了《纲要》的实施意见。
这些文件均为我国整个教育工作的纲领,对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作出了精辟的论述。

第10题:

支付系统的演变历程


正确答案: (1)原始社会的支付方式
在原始社会,支付是以最原始的交换方式进行的,即使有交换也是一种直接的以物易物,交换过程和支付过程同时发生不存在支付工具。
(2)自然经济社会的支付方式
自然经济社会对应的是以实体货币为媒介的支付方式,交换和支付同时发生,货币作为支付工具,初级支付系统已形成。
(3)工业化经济社会的支付系统
工业化经济社会对应的是以银行信用为主的支付系统,商品的交换过程以支付过程发生分离,产生各种具有银行信用性质的支付工具如支票、汇票、本票等,比较完善的支付系统已经建立。
(4)信息经济社会的支付系统
信息经济社会对应的是电子化、网络化的现代支付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