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刑”、“罚”是指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刑”、“罚”是指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在战国以前,“刑”往往用以专门表示法律,也指征伐战争和施用肉刑。但战国时期成文法以各种形式公布之后,“法”作为表示法律最恰当的用字逐渐深入人心,而“刑”以后一般专指刑罚。汉文帝以责打身体、强迫劳役等代替肉刑,并强调要使犯罪人改过自新,刑罚改革远远领先世界其他地区。不过,当时的“刑罚”并不是说对犯罪人用刑以示惩罚,因为“刑”与“罚”是有区别的,“刑”是指肉刑和死刑,而“罚”则指以金钱赎罪,有谓“五刑不简,正于五罚”(《尚书·吕刑》)。后来才泛指对罪犯实行惩罚的强制方法,“刑罚者,惩恶之药石也”(《明史·刑法志》)。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以违警罚所处罚之犯罪,为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所罚之犯罪,称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所罚之犯罪,称重罪。以这种形式规定的犯罪概念,学理上称之为形式概念。


参考答案:对

第2题:

西周初期统治者提出“以德配天”的政治法律主张,同时强调的是:( )

A.明法慎刑

B.明礼慎罚

C.明德慎刑

D.明德慎罚


正确答案:D
本题考查的是西周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为谋求长治久安,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商以来的神权政治学说。同时,为了修补神权政治学说中的缺漏,并确定周王朝新的统治策略,周初统治者(一说周公姬旦)进一步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这种“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办法使天下人民臣服。在适用法律、实施刑罚时应该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峻法来迫使臣民服从。“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周初统治者将“德教”的具体内容逐渐归纳成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项。

第3题:

儒家省刑慎罚刑法观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参考答案:

1.视不仁不义为最严重的犯罪。
2.重德轻刑。
3.恤刑慎杀。


第4题:

“罪轻刑轻,罪重刑重,罪刑相当,罚当其罪”,体现的是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错
解析:
题干所述的“罪轻刑轻,罪重刑重,罪刑相当,罚当其罪”是刑法的罪刑相当原则,而刑法的罪刑法定原则是指: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第5题:

下面关于西周立法思想“明德慎罚”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明德慎罚”是殷商初期“天命”、“天罚”思想的继承和发扬
B、“明德慎罚”思想中,“明德”是核心,“慎罚”是辅助,以德化人,教而后刑
C、“慎罚”要求慎重断案,不滥用刑罚,提倡罚当其罪,注重教化
D、“明德慎罚”是建立在保民的基础之上的,敬民保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

答案:A
解析:
西周统治者强调德治,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这是对殷商初期“天命”、“天罚”思想的重大转变。因此A项错误。

第6题:

、“刑罚世轻世重”的具体含义包括( )。

A、轻重诸罚有权

B.刑乱国用重典

C.刑平国用中典

D.刑新国用轻典


刑乱国用重典

  C.刑平国用中典

  D.刑新国用轻典

  正确答案:B,C,D

 

第7题:

明朝的主要法制指导思想是( )。

A.德本刑用

B.明德慎罚

C.刑乱国用重典

D.重典治“贼盗”


正确答案:C
解析:“刑乱国用重典”是明太祖以元朝的灭亡为借鉴,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确立的基本策略。明朝统治者曾在《大明律.序》中作了阐释:“出五刑酷法以治之,欲民畏而不犯。”可见,重典治国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刑罚的威慑力。选项A不正确,德本刑用是唐朝的法制指导思想。唐初统治者为了稳固唐王朝的封建统治,认真地总结隋朝迅速灭亡的历史经验,确立了“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选项B不正确,从夏商时期单纯宣扬“天命”、“天罚”,到西周时代强调“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周人创造了“以德配天”的天道思想。而将“德”的抽象准则具体落实到现实统治之中,便形成“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这就是说,要想“享天之命”,就必须以德治民,慎用刑罚。选项D不正确,没有这种提法。

第8题:

、“刑罚世轻世重”的具体含义包括(  )。

A、轻重诸罚有权

B.刑乱国用重典

C.刑平国用中典

D.刑新国用轻典考试大


 B.刑乱国用重典
  C.刑平国用中典
  D.刑新国用轻典
  正确答案:B,C,D

第9题:

《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审克之。”孔安国传:“刑疑,赦从罚;罚疑,不论以为罪。”
《礼记·王制》:“附从轻,赦从重”;“疑狱氾(音犯——编者注)与众共之,众疑,赦之。”
问题: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的什么原则?其历史渊源是什么?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什么?
(3)这两段文字反映的立法宗旨是什么?
(4)文中提到的“五刑”、“五罚”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案:
解析:
(1)这两段文字反映了西周时期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适用原则。所谓罪疑从轻、罪疑从赦,即对定罪量刑有疑义或者有争论的案件,实行从轻处罚或者予以赦免的原则。该原则渊源于上古时期所奉行的“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的信条。
(2)这两段文字的基本含义是,对犯有“五刑”之罪而又有疑问的,则定五罚之罪;对定五罚之罪而又有疑问的,则不予论处,以求恰当地定罪量刑。对介于轻重之间的犯罪,按照轻罪判处轻刑;对误判重罪的人,须赦免其重罪;对疑难案件须与众人共同讨论,如果众人都有疑问,则不予论罪。
(3)这两段文字表明,西周时期凡是对定罪量刑有疑义或者有争论的案件,都从轻处断或者予以赦免,这体现了西周时期在刑法运用上的慎重,这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无罪处刑和轻罪重刑的现象。罪疑从轻、罪疑从赦的刑法适用原则是西周时期刑法原则的重大发展,也是“明德慎罚”立法指导思想在刑事立法上的具体体现。
(4)这段文字中涉及的五刑,为奴隶制五刑,即墨、劓、剩、宫、大辟五刑;五罚即对处以五刑有疑的,以赎刑代罚,其中,赎刑有五等,分别用以免除肉刑和死刑。

第10题:

在“明德慎罚”思想指导下,西周刑事政策有()

  • A、刑新国用轻典
  • B、刑平国用中典
  • C、刑乱国用重典
  • D、出礼则入刑
  • E、刑罚世轻世重

正确答案:A,B,C,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