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多选题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主要有()A普及义务教育B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C教育普及有所发展D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E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题目
多选题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主要有()
A

普及义务教育

B

废除读经,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C

教育普及有所发展

D

学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E

师范教育和大学的改革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C,B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的教育改革包括()

A.争取男女平等教育权

B.恢复民国初年的教育宗旨

C.大学的改制

D.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参考答案:ABCD

第2题:

下列哪些属于新文化运动推动的教育改革。( )

A、废除读经,提出新的教育宗旨

B、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C、男女平等受教育权的确立

D、学术团体与大学改革


参考答案:ABCD

第3题:

印度把教育改革看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正确

第4题:

简述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措施。


答案:
解析:
(1)“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的颁布1902年,清政府公布了由官学大臣张百熙拟订的《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分《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蒙学堂章程》五部分。因公布的时间是光绪二十八年,壬寅年,故也称壬寅学制,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1904的“癸卯学制”是由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定的,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公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学制。(2)废科举、兴学堂从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递减科举名额,到科举制完全废止,科举制的废除经历了三个阶段。此间,全国兴起办新学的热潮。至1909年,各级各类新式学堂已达5000多所,在校学生超过16万人。(3)建立教育行政体制为保障学制的实施和兴学政策的落实,1904年政府规定专设总理学务大臣。废除科举制后,为适应形势,1905年底批准成立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政府主管机构——学部。与此同时,地方各级行政机构也逐步建立起来。(4)确定教育宗旨中国近代最早规定的教育宗旨始于《奏定学堂章程》。1906年,学部为适应时变,在中国近代第一次正式制定并颁布了明确的教育宗旨:“忠君、尊孑L、尚公、尚武、尚实”,并说明前两项为中国所固有而亟须发扬以抵制“异说”,后三项为中国民众所缺乏而亟须养成的。(5)留日高潮与“庚款兴学”这一时期因新政的实施,留学教育再掀热潮,其中以日本和美国为主。

第5题:

概述在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教育观念有哪些 转变?


答案:
解析:
在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现代教 育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 教育的个性化。"个性的解放”是新文 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思想觉醒和反 抗传统的标志。中国传统教育是造就顺民的教 育,新文化运动人士认为教育如欲为社会发展尽 力,"非发展个性不为功”。他们呼吁:教育要尊 重儿童,甚至以儿童为中心,学校要以个人和儿 童为本位;不能以“划一、单调”的“模型”塑造个 人,要使受教育者各尽其性,发挥个人的最大潜 力;教师必须“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 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 (2) 教育的平民化。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 为发端的新文化运动实际上就是一场指向平民 主义的运动,它力求沟通和消除知识阶层与普通 民众在语言和思想上的隔阂,使新知识、新思想 能够传播到一般民众中。教育要坚持“庶民"方 向,打破以往传统教育有贵贱上下、劳心劳力、治 人者与被治者的差别;促进教育机会的平等,发 挥人人无限的潜力;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要贴 近平民,与生产、生活和环境改造相结合。这些 都成为时代的强音。 (3) 教育的实用化。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提 倡务实的教育成为共识。一方面,认识到教育对 个人生活能力的培养、对社会生产发展的适应的 重要意义,致力于思考和解决“教育与生计关系” 成为不少教育家孜孜以求的事业,从观念上解决 了改革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教育的问题;另一方 面,认识到学校内部须进行全面改革,强调从社 会生活和学生生活实际出发,沟通教育与生活、 学校与社会,强调学生主动、创造的学习和实际 能力的培养,要求课程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均须 适应生产和生活发展的需要。 (4)教育的科学化。提高科学在教育内容中 的比重是一个方面,但新文化运动人士认为更重 要的是让科学内容和方法渗透到社会各项事业, 改变人的态度和观念。在科学的知识、科学的方 法和科学的精神三者之间,科学方法的运用重于 科学知识的获得,而科学方法运用的目的又是科 学精神的养成。

第6题:

新文化运动推动下,教育改革的内容有()。

A、确定“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教育宗旨

B、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C、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D、大学的改制


参考答案:BCD

第7题:

学前教育评价既是学前教育改革活动的一部分,又是改革的推动力和尺度。()


参考答案:正确

第8题:

教育理论对教育改革的推动表现在哪些方面?


正确答案:
(1)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之下,教育改革的进程加快。 (2)丰富的教育理论使得教育改革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促使教育改革具有新颖、与时俱进的性。

第9题:

简述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改革上的主张。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
(1)批判和打击封建教育。1913年袁世凯在文化教育上推行尊孔读经的复古主义,这些倒行逆施遭到新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尖锐批判。从1919年开始李大钊写了一系列的文章,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批判封建伦理道德。
(2)在文学革命推动下学校教学采用国语和白话文。大、中、小学文言文教材逐渐被淘汰,在教学上使语言文字更接近人民生活实际,利于教育普及,是教育上的一项重大改革。
(3)男女平等教育权的确立。在新文化运动中,对男女教育权利状况进行猛烈抨击。“大学开女禁”呼声很高。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取消了男女中学之间的差别。至此,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从教育制度上肯定下来。
(4)各教育团体的建立和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改革。在新文化运动民主与科学的口号下,教育思想也十分活跃,由于资产阶级教育改革活动的开展,全国建立起不少教育团体。如“中国科学社”、“全国教育联合会”、“中华教育改进社”等。

第10题:

评述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科学教育发展


答案:
解析:
科学教育思潮在新文化运动期间极盛一时,以任鸿隽为代表的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倡导科学教育.主张将科学内容与方法渗透到各项社会行业中。该思潮认为 科学教育的基本内涵是: (1) "物质上之知识”的传授; (2)应用科学方法千教育研究和 对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训练.以后者为正。 教育的科学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科学的教育化。提倡学校中的科学教 介.即按照教育原理和科学方法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即科学的教育化趋势 (2)教育的科学化。提出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令包括儿惰心理和教育心理的 研究、各种心理和教有统计与测-lit的试验及阰表的编制应用。 科学教育思潮对中国教育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1)以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蔚然成风, 教育及心理测验、智力测验、教育统计、学务调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教育界成为十分流行的研究手段; (2)各种新教学方法的试验广泛开展一一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蒙台梭利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为人们耳熟能详,(3)高校中培养教育学科专门人 才的学科和专业开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