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名词解释题十六国春秋

题目
名词解释题
十六国春秋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参军戏出现在我国哪个朝代()

  • A、春秋
  • B、元代
  • C、宋代
  • D、五胡十六国

正确答案:D

第2题:

十六国春秋


正确答案: 北魏崔鸿撰,共102卷。记述“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崔鸿的原书,早已失传,篇目划分,无从得知,据刘知几的评论,此书把国称为录,把人称为传,是分国史。当时“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头绪纷繁,崔鸿把已有的30多家的十六国史,整理自成系统,的确是有功劳的。《十六国春秋》取材丰富,态度谨严、公允。把晋、魏及十六国给以同等的历史地位,不讲谁是正统,谁是僭伪,这是公正的态度。

第3题:

名句、作家填空(任选一题,毎空0.5分,共2分)

①.我国宋代文学家_______在《六国论》中,论述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________,__________ 。 ,破灭之道也。”

②. ,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 ,朽木不折;锲而不舍, 。(荀况《劝学》)


正确答案:
①.苏洵,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
②.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之,金石可镂。

第4题:

名词解释题
《文艺春秋》

正确答案: 1923年1月创刊,月刊。属于日本第一代现代刊物的杂志,是一种拥有广大读者的文艺性综合刊物。由文艺春秋出版社编辑出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5题:

名词解释题
十六国

正确答案: 十六国又称五胡十六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时期。由于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中原这一期间(304-439),五胡大举侵占古华夏故地,故又被后世称作“五胡乱华”时期。五胡指匈奴、鲜卑、羯胡、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十六国指主要的五个北方内迁民族在中国北部及蜀地建立的政权,其中封邦命氏成为战国者有16国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前燕、后燕、南燕、北燕、胡夏、成汉。此外当时还有其他一些影响比较大的国家,实际远不止十六国。
解析: 暂无解析

第6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大篆,小篆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以上两种字体合称篆书。


正确答案:错误

第7题:

名词解释题
十六国春秋

正确答案: 北魏崔鸿撰,共102卷。记述“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崔鸿的原书,早已失传,篇目划分,无从得知,据刘知几的评论,此书把国称为录,把人称为传,是分国史。当时“五胡”十六国的历史,头绪纷繁,崔鸿把已有的30多家的十六国史,整理自成系统,的确是有功劳的。《十六国春秋》取材丰富,态度谨严、公允。把晋、魏及十六国给以同等的历史地位,不讲谁是正统,谁是僭伪,这是公正的态度。
解析: 暂无解析

第8题:

地方史志代表作是东晋常璩的12卷()。民族史代表作是崔鸿的《十六国春秋》和魏收的《魏书》。


参考答案:《华阳国志》

第9题:

判断题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用的标准字体是大篆,小篆指春秋战国时代秦国的文字,以上两种字体合称篆书。
A

B


正确答案:
解析: 暂无解析

第10题:

名词解释题
春秋决狱

正确答案: 《春秋》决狱也就是引用儒家《春秋》等经典的精神原则或事例作为判案的依据,是汉代出现的一项重要的司法制度;司法实践中用于定罪量刑的还有《诗》、《书》、《礼》、《易》等经典,所以也称为“引经决狱”或“经义”决狱。春秋决狱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初,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儒术的独尊地位和统治者的提倡,《春秋决狱》开始盛行,大儒董仲舒将任职诸侯王相时期引经断罪的案例二百三十二事编成《春秋决事比》,对当时的司法活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春秋》决狱的基本精神是“本其事而原其志”,即根据案件的事实探究行为人的动机,实际上更侧重于“论心定罪”,即主要依据行为人的主观动机来判案:动机善良而违法的,可以减免责任,动机邪恶即使行为合法,也要予以处罚。《春秋》决狱与承袭秦律而制定的《九章律》相比较而言,量刑相对宽缓,对调节社会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其随意性,对司法也肯定有负面的影响。《春秋》决狱与据律断案并存于司法活动中,是“礼法并用”的早期表现之一,在《春秋》决狱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符合儒家礼制精神的法律观念,如“原心定罪”、“父子相隐”等,为后世的封建法典所吸收,从而促进了中国封建法律的礼法结合。
解析: 暂无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