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判断题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是“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A 对B 错

题目
判断题
抗日战争结束后,美国对华政策是“实行大规模的军事干涉,帮助国民党消灭共产党”。
A

B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对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方针是()

A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B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C军事打击和政治诱降相结合

D政治诱降取代军事进攻


B

第2题:

冷战结束后,美国在欧洲唯一的军事行动是针对哪个国家?


正确答案: 科索沃

第3题:

三大战役结束后,国民党赖以维持其反动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


参考答案:对

第4题: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对国民政府采取的方针是()

  • A、组织大规模军事进攻,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 B、扶植汪伪政权,拒绝与国民政府议和
  • C、以军事打击为主,政治诱降为辅
  • D、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正确答案:D

第5题: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土地,彻底消灭土地所有制。


正确答案:错误

第6题: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的抗战态度趋向消极体现在()。

  • A、实行保守的收缩战略以便保存实力
  • B、打击限制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抗日军队
  • C、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
  • D、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正确答案:A,B,C,D

第7题:

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建国方针。


正确答案: (1)国民党:提出和平建国方针图谋在全国重建专制独裁政权。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打着“和平建国”的旗号,在“国家统一、民主政治”口号下坚持独裁内战方针,企图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和恢复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打着“战后和平建国方针”的幌子,在政治上坚持专制独裁,军事上抢占军事要地,经济上发展官僚资本,企图重建专制独裁政权。
(2)共产党:主张和平民主团结,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权。
为促使蒋介石接受这一方针,中共采取了以谈对谈,以打对打的政策。考虑到在国内外压力下,蒋介石有可能通过谈判有条件地承认中共的地位,我党亦有条件地承认国民党地位,造成“两党合作(加上民主同盟等)、和平发展的新阶段”。中共派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赴重庆谈判。通过谈判,中共以有限度地、不伤害人民根本利益的让步,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动地位,取得了国际舆论和国内人民及中间派的同情。在各解放区,人民军队以自卫战争迅速、沉重地打击旨在迫使中共让步的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进攻,有力地配合谈判斗争。谈与打两方面的斗争,使得蒋介石处处被动,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一致认为“和平建国的新阶段,即将开始”,和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建国的基础。
(3)各民主党派:以中国民主同盟等为代表的各民主党派在政协会议前后开始活跃于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们为争取走“第三条道路”而奔走于国共之间。在国共问题上,他们声称“不左倾,不右袒”,在国共之间“超然独立”,以促使中国出现和谐团结的政治局面。在政治制度上,主张以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为范本,建立以国会制、内阁制为特征的民主政治。在实现方式上,主张国共两党同时“解除武装,改变性质”,从有武装的“特别政党”变成为无武装的“普通政党”。行动的态度主张和平的,改良的,不赞成暴力的革命的行动,而他们企盼的就是早日召开政协会议以解决国共间尚未化解的争端。

第8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新的国际格局下,美国采取的对华政策是()

A.保持中立的政策

B.扶蒋反共的政策

C.武力干涉的政策

D.遏制中国的政策


参考答案:B

第9题:

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及作用?


正确答案: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解放区战场即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抗战反攻阶段,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仍在继续抗战。但总的来说,由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及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方针,在军事上国民党出现了又一次大溃退,并勾结美国主义抢夺抗战果实。

第10题:

抗日的主力实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下列说法不符合实情的是哪一项?()

  • A、国民党假抗战,真反共,随时准备与日本谈判、投降
  • B、国民党没有正确的抗日纲领
  • C、国民党与共产党针锋相对,重心都不在抗战
  • D、国民党实行片面抗战,共产党实行人民战争、全面抗战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