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题目
问答题
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1.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的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2.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
3.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
4.办理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教育要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的内容。


参考答案:

⑴教育为抗战服务。具体要实行以下几项文化教育政策:
①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的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②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
③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
④办理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教育要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⑵建立抗日文化教育统一战线
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⑷坚持“干部教育第一”


第2题:

简述新民主主义时期的教育方针政策。


答案:
解析:
【答案要点】毛泽东指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这既是文化的方针,也是教育的方针。
所谓“民族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带有民族特性的教育。它不一概排除外国教育,也不“全盘西化”,而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具有民族的形式和特点而与新民主主义的内容相结合,即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
所谓“科学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与实践统一。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对中国古代和近代教育既不一概否定,也不因循守旧,而是剔除封建糟粕,吸取其民主性精华。
所谓“大众的”,是指新民主主义教育是为全民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的,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教育,因而又是民主的。它把革命干部和群众的教育互相区别和联系,把普及和提高互相区别和联系,是人民大众的有力武器,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第3题:

抗战时期,党的教育方针放在第一位的是()


参考答案:干部教育

第4题:

列举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教育方针政策及其原因。


正确答案: 1)抗日战争时期,依据党的“一切为着前线,一切为着打倒日本侵略者和解放中国人民”的总方针,实行抗战教育政策,提倡国防教育,实行文化教育中的统一战线政策,实行教育和生活劳动相结合的方针等;
2)1940年,毛泽东著《新民主主义论》,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所以提出这一教育方针,是针对了当时党内外对中国革命的性质和文化的性质存在不同认识,造成了教育认识上的混乱,并导致了教育实践上的盲目;
3)解放战争时期则相机提出了扩大教育界的统一战线、实施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清算美国文化侵略等文化教育方针和政策,目的就是要坚决纠正学校中发生的“左”倾错误,保证学校正常的工作秩序,促使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由战时向平时过渡,并使全国人民认请帝国主义的本质和中国革命发生和胜利的原因。

第5题:

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在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答案:错
解析:
在土地革命前中期,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在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思想得到系统总结和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在1945年党的七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第6题:

简述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教育举措。


答案:
解析:
(1)提出“战时须作平时看”的教育方针。强调教育的着眼点不仅在战时,而且在战后,成为抗战时期教育的指导性原则。 (2)组织高校迁移。将一批重点大学迁往西南、西北地区,坚持办学,为中国教育保存了精英力量。 (3)建立国立学校。新设立国立中学,部分私立大学转国立,保障骨干学校正常办学,满足流徙青年求学愿望。 (4)设置战区教育指导委员会。维持战区各级教育,联络爱国人士和教师抵制奴化教育,招致失学青年就学就业,实施战区教育。

第7题:

简述我国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基本经验。


答案:
解析:
(1)教育为政治服务。坚持教育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以武装斗争为手段夺取民族民主革命的胜利,动员千百万人民群众投入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民军队干部战士的觉悟,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中心任务。 ①在安排各类教育的发展时,按轻重缓急正确处理,保证了最迫切需要的满足。 ②在教育内容的确定上,始终以服从战争的需要为原则,以形势教育、对敌斗争教育、阶级斗争教育、纪律教育、群众教育路线为主。 ③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安排上,也充分考虑到战争条件和政治需要。课程少而精,以速成班为主,教育与现实紧密联系,在战斗和工作中学习。 (2)新型的教育体制。新型的教育体制包括干部教育、群众教育、儿童教育三部分。三个部分有主次之分,群众教育重于儿童教育,干部教育又重于群众教育。干部教育中,现职干部的教育重于未来干部的教育。因为接受群众教育的成年人受教育后能立刻投入到生产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干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和训练干部,群众教育是要提高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儿童教育是造就未来的革命接班人。在教学制度和方式上,它缩短了学制,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实效,普遍推行小先生制。 (3)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政治活动紧密联系。第一,在教育内容上,紧密联系当时当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进行劳动习惯和观点、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第二,在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时间安排上,注意适应生产需要,要求学生参加实际的生产劳动。第三,根据地的师生还广泛参加各类革命斗争和政治活动,既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锻炼革命意志,提高工作能力,同时也支援革命斗争和解放区的建设。 (4)多种形式的办学途径,依靠群众办学。解放区的人民需要教育,但是政府能力有限, 不可能包办教育,办教育需要走群众路线。“以民教民”是当时根据地教育的一个特点。其中 “民办公助”的办学形式更是发挥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即群众集资,出力自己办学,主要由家长和学生通过劳动来解决资金和人力问题,也采用集资、提取结余,组织文教合作社等方式来集资办学,政府给予方针上的指导、物质上的补助和师资上的支援。群众办学就是从群众的需要出发,群众自愿办学,教学内容也和群众息息相关,教学方式因地制宜,尤其是成人教育要适应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根据地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的办教育的经验。 (5)教学制度和方式的改革。革命时期,根据地采用了更加实际和实用的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①缩短学制。这利于学生尽快学到革命和生产所需要的知识,收到及时的成果。②教学紧密联系实际。各类学校精简课程门类,删除不切合实际的内容。③注重实效的教学方法。不受正规教师、课堂的制约,提倡小先生制,破除传统教育方法。特别在干部教育中,多以自学为主,启发、研究、讨论和实际考察相结合。

第8题:

简述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参考答案:

1.改订学制,废除不急需的与不必要的课程,改变管理制度,以教授战争所必需之课程及发扬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原则;
2.创设并扩大增强各种干部学校,培养大批的抗日干部
3.广泛发展民众教育,组织各种补习学校识字运动、戏剧运动、歌咏运动、体育运动,创办敌前敌后各种地方通俗报纸,提高人民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觉悟
4.办理小学教育,以民族精神教育新后代。“教育要为抗战服务”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各抗日根据地教育的总方针和政策


第9题: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是什么?
(1)教育为抗战服务。
(2)建立抗日文化统一战线。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4)坚持“干部教育第一”

第10题: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正确答案: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