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简述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机遇和挑战。


正确答案: 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前所未有发展的机遇,主要体现在: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开放,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繁荣发展营造了宽松的学术氛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真正得以贯彻实行;
2.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不断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不断深化,产生了一批又一批阶段性成果,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
3.全方位对外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外史学交流,中国史学正以崭新的面貌走向世界,为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世界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贡献。面临着的挑战有:随着中外史学交流,西方史学观点传入中国,在中国史学界也产生了某些消极影响,出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偏向。引导人们正确地看待历史,正确地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关系,清除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影响,这是摆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中的迫切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第2题:

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进步和成就。


正确答案: 第一,史学工作者站在新的时代高度和新的历史起点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更加准确的认识和更加全面的理解,在历史观念和史学思想上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
第二,史学工作者积极推进史学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采取不同的视角和方法,进而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释,形成了史学发展的新的机制。
第三,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和鼓舞下,史学工作者拓宽了视野,提出了许多新的研究课题,同时也突破了一些所谓‚禁区‛,学术热情大为高涨,创造活力空前提高。
第四,改革开放的国策,促进了中外史学交流,外国同行的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中国史学家的思考和研究。
第五,更加重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使得历史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

第3题:

中国史学史研究的内容是: ()

A.与历史研究的范围一致

B.研究中国史学本身的发展

C.现代学者的历史研究

D.研究史学机构的


正确答案:B

第4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


正确答案: 第一、关于历史学学科属性的认识。李大钊等人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说明了历史学的性质与属性,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上具有理论奠基的作用。
第二、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这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关于史学的社会功用认识的理论提升。李大钊把史学与‚科学的态度‛同‚脚踏实地的人生观‛联系起来,反映了他对史学的深刻理解。
第三、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蔡和森、李达等人分析了人类社会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以及社会形态如何演进的规律。
第四、重对现实阶级斗争的研究。邓中夏、华岗等人已注重研究阶级和阶级斗争在历史运动中的作用。
第五、关于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问题。李达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民族的基本问题,富有理论色彩。
第六、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李大钊指出社会进展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因素的变化,‚经济的生活,是一切生活的根本条件,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作出了全面的阐述。
第七、积极展开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切实推进了唯物史观同中国历史研究相结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5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是()。


正确答案:郭沫若

第6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


正确答案: (1)社会条件。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最初20年,中国社会的各阶级、各政治派别的爱国人士,均先后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展开救国救民、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道路的探索。1919年的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无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继而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所有这些,都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2)思想条件。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开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蔡和森、李达等为代表的先进中国人,积极宣传社会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其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扩大了唯物史观在中国学术界的影响,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3)学术条件。一方面,‚新史学‛对旧史学的冲击,使中国史学处在变革之中,对中国史学走向近代产生了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古代史学的优秀思想遗产,如朴素的唯物思想传统和朴素的辩证思想传统,使唯物史观易于为中国进步学者所接受,并把它同中国历史研究结合起来,这种学术土壤,有利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产生。

第7题:

试述中国古代史学在史家修养论上的理论贡献


正确答案:1.学识上要博览群书,见识上要疏通知远
2.要有历史编纂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
3.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深思明辨,择善而从
4.史家的观点和笔法,要尊重客观历史,要有“善恶必书”的直笔论
5.高尚的道德
6.要文史兼修,善于继承,勇于创新

第8题:

“五四”以后中国史学的研究取得许多成果。梁启超在其研究领域对中国史学作出了重要贡献。下列著作不属于梁启超的是( )。

A.《中国史叙论》
B.《清代学术概论》
C.《中国史纲》
D.《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答案:C
解析:
《中国史纲》是20世纪40年代张荫麟为高中生编写的通史教材。《中国史叙论》是梁启超1901年所著。《清代学术概论》是一部阐述清代学术思潮源头及其流变的经典著作,也是梁启超的代表作品之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为梁启超讲述中国三百年学术史的讲义。

第9题:

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历程


正确答案: (1)20世纪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初-------产生时期
1924年,李大钊《史学要论》20世纪30年代末,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20世纪三四十年代--------发展时期
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社会史研究、思想史研究、历史文献研究、中国社会发展史撰述、中国通史撰述等方面,出版了一大批著作。
(3)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至1966
年“文化大革命”前------广泛传播时期
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大量翻译、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和毛泽东的著作,这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基本建设。
(4)“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1976年)——受到严重摧残

第10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诞生和发展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创立(1919-1927):李大钊——第一个奠基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史学贡献表现在:①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②指出了唯物史观对于史学和人生的重要意义③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史学方法论。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初步发展阶段(1927-1937):三大论战: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国社会史分期论战、中国农村性质;郭沫若——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者1)《中国古代社会研究》2)中国古史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3)写了多部历史剧及一批史论;吕振羽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的贡献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设(1937——1949)通史研究取得重大成就;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史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