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在分配观念方面,《管子》认为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认为产生贫富不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在分配观念方面,《管子》认为社会贫富不均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认为产生贫富不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一是农业的季节性,不同季节有不同生产与生活资料的需要,对这些物资如不能及早准备,临时必然引起物价上涨。
二是民智不齐,即使田地及财产数量相同,而“智者不什倍人之功,愚者有不偿本之事。”认为商人资本的“乘民不给”与人民智愚之不齐是产生贫富对立的根本原因。认为贫富悬殊对封建国家也是不利的,因此把“贫富有度”作为体现封建等级秩序的礼的重要内容。
三是要实现“贫富有度”,必须消除甚贫与甚富的财富两极分化。《管子》要求君主对民众财富要作到“富而能夺,贫而能予”(《揆度篇》):要能“散积聚,钧羡不足,分并财利”(《国蓄篇》)。所谓“夺”“分并”指政府运用价格政策以防止商人的乘机获取暴利,所谓“贫而能予”的“予”是给农民以小量的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管子》重视富豪的兼并,认为这是造成贫富悬殊的主要原因,推出了系列防止兼并的措施,如政府准备部分生产或生活资料,在农民急需时贷放给农民,运用价格政策,运用预购制度先行付给农民生产资金,利用财政政策以调剂并减轻租税负担。其核心是通过国家对商品流通的掌握,以防止富商蓄贾、高利货者乘时兼并。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涂尔干(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事实

B、社会行动

C、社会规范

D、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A

第2题:

简述《管子》在价格与贸易方面的观念。


参考答案:

价格方面,《管子》主张掌握货币与谷物以平衡万物之价格,但并不要求万物价格之完全稳定。“衡”就是商品价格不断围绕一个中心上下摆动的均衡运动,绝对稳定之物价是不可能也是不必要的,须在价格一高一下之中以求其平,不能使其常固。价格高下不贰于万物不利即是价值规律的自发调节作用得不到发挥不利生产的发展。利用价格的一高一下调节民众的经济活动。对国际价格的运用,管子有另一套办法,运用价格政策以保持本国主要财物不使外流的办法。为吸取天下财物,管子主张提高本国所缺乏物品的价格以招致外货的输入。
贸易方面,一方面鼓励贸易,认为万乘之国必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必有千金之贾,将农工商三者并列;一方面又限制兼并,限制贸易所得,使其不太过分超过农业收入,为此采取提高农产品价格、向富商借货等方式。管子将商人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乘民之不给时攫取暴利的游商蓄贾,一是以营正常贸易的诚贾。《管子》对国际贸易特别鼓励,和儒家一样主张“关市讥而不征,市廛而不税”(《管子、五辅篇》),或“征于关者勿征于市,征于市者勿征于关。”关是“外财之门户”,故要能“虚车勿索,徒负勿入,以来远人”(《管子·问篇》)对外国商人有特殊优待。有关市场问题,管子认为市所以济民乏,应普遍设立。另外,“市者可以知治乱”,“市者„„可以知多寡,而不能为多寡。”(从市场可了解商品生产的多寡,但市场本身不能生产商品。)市为财利聚积之所,“市者天地之财具也,而万人之所和而利也。”
(《问篇》)市场可以刺激生产,“市也者,劝也。劝者所以起本。”(侈靡篇)


第3题: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社会结构

B: 社会行为

C: 个人与社会关系

D: 社会事实


正确答案: C

第4题: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这门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

  • A、社会结构
  • B、社会行为
  • C、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 D、社会事实

正确答案:C

第5题:

如果贯彻绝对公平,那么必然导致按劳分配;若按劳分配,将出现贫富不均;只有贫富均等,才能贯彻绝对公平。所以,

A. 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B. 必须实行按需分配
C. 必须贯彻绝对公平
D. 不能贯彻绝对公平

答案:D
解析:
如果,那么;是充分条件。若……将……;也是充分条件。只有,才;是必要条件。充分条件的推理公式为:肯定的前件→肯定的后件,否定的后件→否定的前件;必要条件的推理公式为:否定的前件→否定的后件,肯定的后件→肯定的前件;故答案为D。

第6题:

体育运动作为社会控制的一个侧面,它主要控制的是().

A、贫富不均

B、行贿受贿

C、攻击行为

D、官僚主义


参考答案:C

第7题: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将其不远”,中国应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是:三民主义学说。
【正确分析】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孙中山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发展中的诸多社会问题,其根源在于未能解决土地问题,因此他试图探讨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既使中国富强,又避免产生贫富悬殊的现象,避免社会危机,以“举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选项。
【干扰分析】A选项指的是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B选项指的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即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D选项強调的是为了争取人民有参与国事或对国事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而进行的革命,在我国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8题:

韦伯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A.社会现象

B.社会行动

C.社会组织

D.社会事实


参考答案B

第9题:

罗尔斯认为社会正义的首要对象是()

  • A、社会基本结构
  • B、社会基本制度
  • C、社会利益分配
  • D、社会规则体系

正确答案:A

第10题:

休谟提出了休谟的法则,认为在()作出区分。

  • A、认识与意见
  • B、真理与价值
  • C、事实与价值
  • D、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

正确答案:C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