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简述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

题目
问答题
简述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主体化历史是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进行头脑加工的产物,而客体历史则是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而且,这样一种关系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既互相吻合又相互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考察研究实践。这就是说,历史研究者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越大,他写出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吻合度就越大。反之,吻合度就越小。
解析: 暂无解析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既相吻合又相背离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切历史著述都是人们对客体历史经过头脑加工的产物,因而都是包含有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的历史。那么,主体化了的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可以这样说,主体化历史是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进行头脑加工的产物,而客体历史则是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而且,这样一种关系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既互相吻合又互相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呢?广而言之,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的,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单就历史学而言,凡是研究和写作他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学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就是他所研究和写作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为基点,进一步考察他并未直接参与的那些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写出他自己的认识视野和能力所及的主体化的历史。这就决定了他写出的历史必然与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而吻合度的大小显然与他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感受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对并非自己直接参与的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那么,主体化的历史又为什么会与客体历史相背离呢?实际上,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局限人们的客观和主观因素主要有:历史资料的局限、历史时代的局限、阶级立场和政治立场的局限、狭隘的民族立场的局限、研究者能力水平的局限。全面认识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局限,是十分重要的,这有助于促使我们在研究历史时自觉地注意克服这些局限,最大限度地降低与客观历史真相发生背离的程度;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注意鉴别其中可能由于作者的某种局限而出现的与历史真相的背离,避免盲目轻信。


第2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

A.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关系问题
B.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问题
C.社会发展规律与社会发展动力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答案:D
解析:

第3题: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为什么存在着相背离的关系?


参考答案:

导致背离或吻合的基本原因,都存在于历史认识者或研究者的社会生活实践体验和以此为基础的研究和考察历史的实践之中。
如果历史研究者只限于在某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去体验和考察他的研究对象,而他又把从这些十分狭窄的侧面或方位上体验和考察得来的信息加以高倍数的放大,并有意或无意地把这些放大了的信息覆盖到那些他并未体验和考察过的侧面或方位上去,这样描述出来的历史就必然背离客体历史的真相。
实际上,每一个历史研究者在认识历史的实践活动中,都难免为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所局限,从而使他的社会生活实践和对历史资料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影响,导致他写做出来的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真相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离。


第4题:

历史研究的主体与客体


正确答案: 或称史学的主体与客体。历史研究是一种历史认识,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是人,而客体是认识的对象,具体来说就是整个自然界和整个人类社会。而历史研究的主体则指历史学家及其他进行历史研究的人,历史研究的客体指的是通过各种历史资料所展示的确曾发生过的客观历史过程。

第5题:

简述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


正确答案: 主题与客体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地位不同,主体是思想政治工作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处于主动和支配地位,客体处于受动和服从地位;
二是作用不同,主题发挥着传播作用,客体发挥着接受作用;
三是任务和活动方式不同,主体的任务是传播,课题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和讨论,在一定条件下,主体和客体可以相互换位。

第6题:

下列各项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有( )

A.历史主体与历史客体的关系
B.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C.产品的分配方式
D.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E.人和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答案:B,C,D
解析:

第7题:

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是()

A主体与客体之间的认识与被认识关系

B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C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模仿与被模仿关系

D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动与被感动关系


D

第8题:

为什么主体化历史有可能与客体历史相吻合?


参考答案:

广而言之,历史研究者与自然现象和其他社会现象的研究者一样,总是在不同程度上或不同方位上,以不同方式对他的认识和加工对象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考察实践的。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认识总是在不同程度或不同侧面上与他的实践对象的本来面貌有所吻合的,而这个吻合度的大小显然是与实践者对他的考察对象进行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的。
单就历史学而言,凡是研究和写作他生活于其中的当代史的历史学家,他自身的生活实践经历就是他所研究和写作的历史的一部分,他以自己的切身实践为基点,进一步考察他并未直接参与的那些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写出他自己的认识视野和能力所及的主体化的历史。这就决定了他写出的历史必然与当时客观存在的历史有一定程度的吻合,而吻合度的大小显然与他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感受的广度和深度,以及他对并非自己直接参与的历史活动的有关史料和史实的考察研究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成正比。


第9题:

简述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正确答案: (1)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是指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2)社会历史规律作为一种必然趋势是由多种可能性构成的“可能性空间”,构成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哪种可能性能够实现,取决于主体的自觉选择。主体选择是在既定历史条件下的选择,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在根据。主体选择是否正确由实践来检验。

第10题:

主体化历史与客体历史的关系如何?


正确答案: 一切历史著述都是头脑加工的产物,因而都是包含着历史认识者主观的立场、思想、情感的主体化的历史。
主体化历史是历史研究者对客体历史进行头脑加工的产物,而客体历史则是主体化历史的“生产者”进行加工的自在原形。
主体历史与客体历史之间,实际上是“加工的产物”和“被加工的原形”这样一种关系。而且,这样一种关系又决定了两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吻合又互相背离,在任何情况下都难以完全相同的关系。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