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

问答题试述“灵感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展

题目
问答题
试述“灵感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展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西方文论中,有时会把闪现灵感的心灵称作()

A“镜”

B“灯”

C“线”

D“洞”


B

第2题: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提出的()为20世纪西方文论范式转换提供了基本依据。

  • A、将西方文论归为摹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和客观说
  • B、作者、文本、读者、世界之四种因素说
  • C、“权力话语”机制
  • D、历史的文本性和文本的历史性

正确答案:B

第3题:

试述“灵感说”在西方文论史上的发展


参考答案:

灵感说:灵感的基本含义在古希腊时期,灵感的基本含义是“神助”、“灵启”、“陶醉”、“迷狂”等。原意是“神灵的附体”,“神灵感发”。
柏拉图是古希腊灵感说之集大成者,沿用“灵感”本义,将之运用于文艺创作和欣赏方面,认为艺术家能否创作出伟大的作品,关键是他是否能获得灵感。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四种迷狂:预言的迷狂,教义的迷狂,诗兴的迷狂,爱情的迷狂。这第三种迷狂是由“诗神凭附而来的”
灵感说:对文学艺术特征的最早概述。其含义包括三个方面:其一,神助,灵启,陶醉,迷狂;其二,语义学上的解释:“神灵附体”,“神灵感受”,“热情磅礴”;其三,柏拉图将灵感说运用到文艺创作过程中。
柏拉图对灵感说的解释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其一,灵感的源泉:“神灵附体”,“神灵评附”(《伊安》);其二,灵感的表现:“诗性的迷狂”对立“迷狂∕灵感”与“理智”,否定理智在创作中的作用(《斐德若》);其三,灵感的获得过程:“灵魂回忆说”,对真善美世界的回忆(《斐德若》)。
灵感说体现了柏拉图理论的矛盾性及其理论价值。矛盾:神秘主义理式论与本人作为爱诗之人的矛盾;价值:其一,确认灵感是文艺活动中特有的现场,区别理智与情感;其二,看出文艺创作与技艺制作的区别;其三,得出文艺创作的过程是由现实美向理想美的追求过程,形象创造过程。
灵感说的理论总倾向是唯心主义神秘主义,其揭示出文艺的一些基本规律价值,对中世纪的神学文论,浪漫主义文论,现代派文论都有影响。


第4题:

试析方回“意境说”的内涵及其在文论史上的影响。


正确答案: 方回所谓的“心”,就是情意的概称,并偏重立意,他实质是区别现实生活的物境与诗人“存乎心寸之间”的意境。
(1)一个写诗的人,如只在“不与人同”的物境下功夫,不从自己的情意炼其感受,则诗中境界之表象与“人境”相距甚远,但其“心”却“与人同”。那么其境无情深意远之致。
(2)如他是“治其心”而不求保种“幻世骇众”的物境,那么他在诗中所呈现的境界虽是常人所能遇到的,却有常人不能及的意志情悠之趣。
(3)方回体悟到诗境形成过程中诗人主观方面的作用“观其而知其心”是对“意境”有比较成熟全面的认识,对后世产生较大影响,清人纪昀受他影响,将“意境”作为诗的重要审美标准,金圣叹对景与境的区别,梁启超的《惟心》实承方回的心境说。

第5题:

西方文论中文学观念的演变有着一条清晰的线索(),循此线索可以大致看到西方文论的发展脉络。


正确答案:再现说—表现说—本体说—体验说

第6题:

试述韩愈“不平则鸣”说在文论史上的意义。
(1)韩愈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中国古代议论中著名的一个命题——“物不得其平则鸣”,他认为文学创作的动机来自于外界事物的激发。个人在社会中的种种际遇,特别是受打击、排斥后,“心有弗平”,这种不平就是感情的郁结,于是要释放、排遣这种情感,正如钟嵘所言,非“陈诗展义,长歌骋情”不可。这样,作者把人的不平之鸣与物的不平之鸣联系起来。把它们看作是宇宙间的普遍现象、普遍规律,因此,此命题具有哲理性。
(2)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的继承和展,探讨核心是创作的心理动力问题,揭示了压抑积郁后的情感爆发这一创作动因,有着深刻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根据。他的“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皆说明了同样的道理,其后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更是对这一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3)虽然韩愈限于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只能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从个人际遇、仕途的升沉的角度来阐发这个命题,但对后世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第7题:

在西方文论史上,第一次对艺术表现说作出完整解释的理论家是().

  • A、德谟克利特
  • B、柏拉图
  • C、欧盖尼·弗尔龙
  • D、柏格森

正确答案:C

第8题:

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论观点之一是( )。
A.灵感说 B.文气说 C.宗经说 D.滋味说


答案:B
解析:
《典论》是三国时代曹丕的一部学术著作.原有22篇,后大都亡佚,只存 《自叙》《论文》《论方术》三篇。《典论*论文》适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题论文,文中涉及的几个问题一是对“建安七子”进行评论,指出各人的长处与短处;二是论述文学和评论作家时,提出,“文气”的概念: ' 是关于文体的 区别。

第9题:

意境是()中发展出来的一个概念。

  • A、中国古典文论
  • B、现代文论
  • C、西方现代文论
  • D、西方古典文论

正确答案:A

第10题:

试析西方文论中“摹仿说”的线索及其得失


正确答案:一、文学源于摹仿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首先提出“艺术模仿自然”。他认为“自然是由联合对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谐,而不是由联合同类的东西。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而德谟克利特说:“在许多重要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左禽兽的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得鸟学会了歌唱”,而语言是对自然声音的摹仿,音乐是风声的摹仿。摹仿并非单纯的艺术技巧,而是诗歌的起源。
二、文学模仿真实性
“理念式摹仿说”是柏拉图文艺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世界的本源,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而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故此,艺术双倍地脱离真实,只能算“影子的影子”。在《理想国》卷十中,柏拉图以三种床为例阐述自己得观点:木匠所造之床依存于床之为床的“理念”,而画中床则摹仿了木匠所造之床。他给“摹仿真实的本体论定位低于被摹仿对象的定位”,艺术被看作是“属于游戏性质”的虚假。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徒弟,然而师徒俩“关于诗人应摹仿现实的性质以及这种模仿精神方面都存在这根本分歧”。亚里士多德肯定具体存在的事物是“第一实体”。例如柏拉图所言的“木匠所造之床”,从而肯定了艺术的真实性。不仅如此,他进一步确定,艺术比具体存在的个别事物还要真实,“因为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换言之,艺术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三、摹仿是文学原则
亚理士多德说:“模仿出于我们的天性,而音调感和节奏感也是出于我们的天生最富于这种资质的人,使他一步步发展,后来就有临时口占而作出了诗歌”。摹仿是文学萌芽的最初动因,人类出于摹仿而开始文学创造。后来,摹仿由文学本质论发展到文学创作原则论,即从文学源于摹仿转变为文学要求摹仿,摹仿是否真实成为衡量文学优劣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