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综合素质

单选题大数学家华罗庚在初中时期,数学成绩非常差,他的数学老师跟全班同学说:“如果将来有一个人没有出息,那个人一定是华罗庚。”之后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案例中的数学老师违背了()的学生观。A 学生是独特的人B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C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D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题目
单选题
大数学家华罗庚在初中时期,数学成绩非常差,他的数学老师跟全班同学说:“如果将来有一个人没有出息,那个人一定是华罗庚。”之后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著名的数学家。案例中的数学老师违背了()的学生观。
A

学生是独特的人

B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C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D

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华罗庚,丹阳访仙人,幼年移居金坛,著名数学家,留学哈佛大学。()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错误

第2题:

民国时期,对微分几何学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数学家是( )。

A.华罗庚
B.熊庆来
C.陈建功
D.苏步青

答案:D
解析:
民国时期在数学方面涌现出不少人才,如研究拓扑学的有江泽涵、熊庆来、陈省身;研究代数的有杨武之、曾炯、李宗华;研究数论的有华罗庚;研究几何学的有苏步青等人;陈建功研究领域涉及正交函数,三角级数,函数逼近,单叶函数与共形映照等,是我国函数论研究的开拓者之一。

第3题:

数学家华罗庚称新武侠小说是“成年人的童话”。()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参考答案:√

第4题:

分析概率论的创始人是?()

  • A、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
  • B、法国数学家拉普拉斯
  • C、法国数学家费马
  • D、中国数学家华罗庚

正确答案:B

第5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上初中时,接受理解数学知识比较慢,以致数学考试常常不及格,老师认为他已经无可救药。一次在班上公然宣称,假如你们当中将来会有一个同学没出息,那么这个人必定是华罗庚。结果华罗庚通过自己的勤奋自学,刻苦钻研,奋力拼搏,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数学大师。
诗人臧克家,1930年参加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时,数学得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杂感:“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这独具异彩的生活“杂感”,短小精悍却极富哲思,立即打动了主考官闻一多,闻一多拍案叫绝。结果,虽然臧克家数学考试吃了“零蛋”,还是被青岛大学文学院破格录取了。最终,他成了一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
结合上述材料,谈谈教师应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


答案:
解析:
(1)材料一中的老师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仅凭华罗庚初中一时的数学不好,就断定如果有人没出息的话那一定是他。用僵化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忽视了学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2)材料二中的闻一多先生独具慧眼,他从三句杂感中发现了臧克家身上潜伏的才气,并决定破格录取。这正是我们素质教育所应倡导的学生观。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生理和心理两方面都不太成熟,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与可塑性。因此,教师应该树立现代学生观,用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和看待学生。
(3)应树立的学生观:①学生是发展的人。第一,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第二,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第三,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第一,学生是完整的人;第二,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第三,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③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第一,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第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第三,学生是权责的主体。

第6题:

“数学是一种文化体系。”这是数学家( )于1981年提出的。

A、华罗庚
B、柯朗
C、怀尔德
D、王见定

答案:C
解析:
这是美国数学家怀尔德于1981年提出的。

第7题:

材料:
数学奇才华罗庚
无论研究数学中的哪一个分支,华罗庚总能抓住中心问题,并力求在方法上有所创新。他反对将数学割裂开来,永远只搞一个小分支或其中的一个小题目,而对别的东西不闻不问。他将这种做法形容为“画地为牢”。他曾多次告诫学生:“我们不是玩弄整数,数论跟其他分支是有密切关系的。”在《数论导引》中,华罗庚首先强调的就是数学的整体性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1945年,尽管华罗庚已经是世界数论界的领袖学者之一,但他并不满足,决心中断他的数论研究,另起炉灶。关于他改变自己研究方向的主要原因,正如他以后多次说的,“假如我当时不改行,大概只写几篇数论文章,我的数学生命也就结束了,但改行了就不一样了”,“在研究数学时,选准方向拼命进攻固然重要,但退却有时也很重要。善于退却,把握住退却的时机,这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他的改行,实际上是其治学之道“宽、专、漫”中的“漫”,即他在搞熟弄通的分支附近,扩大眼界,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转移到另一个分支,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漫”到其他领域。这样,原来的知识在新的领域还有用,选择的范围就越来越大。他一直认为,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他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
对于我国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华罗庚认为,主要出在太注意方法而忽略了原则。一个数学问题往往要教十几种方法,其实只要一种就够了。学会一种方法,别的自然可以想到。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毛病是不少老师不愿意改作业,许多题目自己在黑板上演算一遍,让学生照抄了事;另一种毛病是不愿当堂答复学生的问题,这一种态度最坏。华罗庚上课时,对学生提的任何问题总要在课堂上答复,认为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如何去“想”。有时实在解决不了,他也很坦白地告诉学生,他要回去继续想,而不是只顾面子,使问题解决得模模糊糊。他还讲到“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读书方法:“譬如我们读一本书,厚厚的一本,加上自己的注解,就会愈读愈厚,我们知道的东西也就‘由薄到厚’了。但这还只是接受和记忆的过程,读书并不是到此为止。‘由厚到薄’是消化、提炼的过程,即把那些学到的东西,经过咀嚼、消化,融会贯通,提炼出关键性的问题来。”
1979年3月底,华罗庚应英国伯明翰大学邀请,去英国讲学,历时八个月,其间还应邀到荷兰、法国与西德访问了一个多月。7月下旬,“解析数论会议”在英国达勒姆召开,华罗庚应邀参加,他的学生王元与潘承洞也参加了。王元代表华罗庚和他自己做了“数论在近似分析中的应用”的大会报告,潘承洞做了“新中值公式及其应用”的大会报告。一些白发苍苍的数学家用“突出的成就”“很高的水平”等评语,赞扬中国数学家在研究解析数论方面所做的努力,并向华罗庚表示祝贺。
通过对欧洲的访问,华罗庚深刻领悟到“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是要人隐讳缺点,不要暴露,不如改成“弄斧必到班门”。他每到一个地方去演讲,必讲对方最拿手的东西,其目的就是希望得到帮助与指教。他形象地说:“要耍斧头就要敢于到鲁班那儿去耍,如果他说有缺点,一指点,我们下回就好一点了;如果他点点头,就说明我们的工作有相当成绩。”在《数论导引》的序言里,华罗庚曾把搞数学比作下棋,号召大家找高手下,即与大数学家去较量。1982年,在淮南煤矿的一次演讲中,华罗庚还将“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改成“观棋不语非君子,落子有悔大丈夫”。意思是说,当你看到别人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指出来;当你发现自己搞的东西有毛病时,一定要及时修正,这才是“真君子”与“大丈夫”。可见,华罗庚的这些想法是一脉相承的。
(摘编自王元《华罗庚》)
问题:
(1)从解析数论中“漫”出来是华罗庚一生研究数学的得意之笔,这是什么原因?请简要分析。
(2)华罗庚的数学教学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说明。
(3)“班门弄斧”“观棋不语真君子,落子无悔大丈夫”都是具有广泛影响并流传至今的熟语,华罗庚却从另一个角度翻出新意。对此,你认为华罗庚的改动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解析:
(1)①他的数论研究已经达到真正的高水平;②原有的研究领域已无发展空间,改行使他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③由此及彼,自然“漫”出,使他的数学生命焕发光彩。
(2)①不仅注重方法,更注重原则;②重视改作业和回答学生问题,启发深入思考;③教给学生“从薄到厚”“从厚到薄”的读书方法。
(3)观点一: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很有创造性。
①“弄斧必到班门”,敢于与高手过招,才能得到帮助与指教,提高自己;②“观棋不语非君子”,发现别人的研究有不足,应主动指出来;③“落子有悔大丈夫”,发现自己的研究有缺点,一定要及时改正。
观点二:没有道理。华罗庚的改动会造成对这些熟语的误解。
①“班门弄斧”只是告诫人们不要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善于藏拙,才能扬长避短;②在比赛场上,必须尊重棋手,“观棋不语真君子”;③遵守比赛规则,“落子无悔大丈夫”。
观点三: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又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
①为人做事,切忌“班门弄斧”;求知问学,“弄斧必到班门”;②赛场观战,“观棋不语真君子”;乐于助人,“观棋不语非君子”;③弈棋对决,“落子无悔大丈夫”;知错即改。“落子有悔大丈夫”。(观点明确,言之有理即可)

第8题:

李某天生有残疾,成绩不好,数学老师经常召集全班同学笑他是“瘸腿笨蛋”造成李某最后跳楼自杀,在这种情形下,应该()。

A、依法追究该老师的刑事责任

B、对该数学老师给予行政处罚

C、对该数学老师给予民事处分

D、对该数学老师给予解聘


答案:A

第9题: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思维。”请简述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答案:
解析: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的选择余地,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发散思维训练,推测与假设训练,自我设计训练,集体讨论(头脑风暴法)。

第10题:

攻克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的著名数学家是谁()。

  • A、华罗庚
  • B、陈景润
  • C、李四光

正确答案:B

更多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