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高级)

多选题我国出现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是从(  )开始的。A春秋B战国C秦朝D汉朝

题目
多选题
我国出现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是从(  )开始的。
A

春秋

B

战国

C

秦朝

D

汉朝

参考答案和解析
正确答案: B,D
解析:
从战国开始,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已盛,这可以看作是人殉的替代。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儿童最初的言语活动是从()。

A、听懂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

B、模仿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

C、理解成人说出词开始的

D、强化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


参考答案:A

第2题:

木俑源于战国楚地。汉代木俑集中出土于甘肃、四川、两湖和江苏。江苏出土的汉代木俑类型多样,有仪仗俑、侍俑、伎乐俑以及动物俑,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江苏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但在线条刻画上整体偏圆润,在发饰、服饰等方面,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在木俑组合上,西汉早、中期木俑以兵士类仪仗俑为主,侍俑为辅,有一定数量的乐舞俑;中晚期以生活类俑为主,舞俑、乐俑基本消失;部分汉墓仅出现动物俑,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
关于江苏汉代木俑,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的是:

A.受到楚文化的影响
B.制作方法与楚俑类似
C.外形与楚俑存在差异
D.没有“镇墓兽”俑

答案:D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理解。
A项对应“显示出楚文化的重要影响”,符合文意。
B项对应“江苏木俑制作延续了楚国木俑制作方法”,符合文意。
C项对应“但在线条刻画上整体偏圆润,在发饰、服饰等方面,也与楚俑表现出明显差异”,符合文意。
D项对应“楚俑‘镇墓兽’职能在汉代木俑中已经淡化”,原文说的是“镇墓兽”的职能淡化,而不是没有“镇墓兽”,属于曲解文意,错误。
因此,选择D选项。

第3题:

我国出现用木俑和陶俑随葬的风俗.是从( )开始的.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汉朝


正确答案:B

第4题: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

  • A、原则性
  • B、灵活性
  • C、原则性和灵活性
  • D、前瞻性

正确答案:C

第5题:

儿童说出词的能力是从()。

  • A、听懂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
  • B、理解成人说出的词开始的
  • C、模仿成人词的声音开始的
  • D、强化成人说出词的声音开始的

正确答案:A

第6题:

魏晋时期的陪葬品中,开始出现大规模的仪仗队伍,其中则少不了马的影子。1965年出土于洛阳彩绘仪仗陶俑群是在什么时期()。

A.西晋

B.北魏


参考答案:B

第7题:

汉代和唐代是中国陶俑最多的时期。


正确答案:正确

第8题:

试述我国现用烧伤面积计算和深度判断的方法。


正确答案:烧伤面积的计算方法有手掌法和中国新九分法两种。(1)手掌法:以伤员自己的一侧五指并拢的手掌面积为1%。(2)中国新九分法:将人体各部分别定为若干个9%的体表总面积。头颈1×9%,双上肢2×9%,躯干3×9%,双下肢5×9%+1%。小儿因解剖特点可按下法计算:头颈9+(12-年龄)%,双下肢5×9+1-(12-年龄)%。

第9题:

汉唐陶俑馆最大的陶俑是()。

  • A、唐代三彩文官俑
  • B、北魏的女仆俑

正确答案:A

第10题:

采用氧化电位溶出法进行金属离子的多组分同时测定时,金属离子的溶出顺序是()

  • A、与氧化剂的种类有关
  • B、从最容易氧化的金属开始逐一溶出
  • C、从电极电位最高的金属开始逐一溶出
  • D、从氧化时间最短的开始逐一溶出

正确答案: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