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中级)

问答题印度佛教如何演变为中国佛教?标志性的现象是什么?

题目
问答题
印度佛教如何演变为中国佛教?标志性的现象是什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如果没有搜索结果,请直接 联系老师 获取答案。
相似问题和答案

第1题:

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四大名山又称四大道场。它们分别是:1.山西五台山:传说为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2.浙江普陀山:传说为观音菩萨显示灵说法的道场。3.四川峨眉山:传说为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4.安徽九华山:传说为地藏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

第2题:

中国的佛教由印度传来,并在中国扎下根,兴盛了一千多年。可见( )。

A.中国的佛教与印度的佛教是完全相同的

B.印度的佛教一定比中国的佛教兴盛

C.中印佛教有相似之处,但中国佛教已经融人了中国文化社会,与印度佛教不同了

D.中印是一家人


正确答案:C
佛教传人中国已经一千多年,传人后与中国本土文化儒道相结合,在中国还有禅宗、华严宗等派别,所以虽然源头来自于印度,但已经有很多中国自己的特色,不同于印度佛教,选项A、B、D都是错误表述,故选C。

第3题:

到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进入了融合阶段。这一阶段中国佛教的主要特点是( )。

A、中国僧人分别以印度佛教经典为依据,开宗立派

B、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合一”的鱼势

C、佛教由精英佛教转为大众佛教,出现“家家观世音,户户阿弥陀”的局面

D、口念“南无阿弥陀佛”修行方式在民间影响较大


正确答案:BCD

第4题:

中国佛教史上唐代著名的高僧,曾于七世纪到印度取经的是()大师。

  • A、玄奘
  • B、义净
  • C、法显

正确答案:A

第5题:

中国佛教组织的名称是()

  • A、“中国佛教协会”
  • B、“中国佛教学会”
  • C、“中国佛教徒协会”
  • D、“中国佛教徒联合会”

正确答案:A

第6题:

中国佛教产生宗派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佛教自两汉时期传入中国后,佛经逐渐出现各种译本和不同的理解,并受印度部派佛教影响。在南北朝时期已产生了各种不同观点的学派,但未成宗派。隋唐时期,佛教各宗派开始形成,特别是盛唐时,国力强盛,文化繁荣,思想活跃,寺院经济高度发展,这样,佛教理论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具有各自理论体系和宗教法规的佛教宗派便开始建立。

第7题:

如何理解“中国佛教”与“印度佛教”的异同?


正确答案: 中国佛学是随着由印度传来的佛教而产生的一种宗教哲学。佛教传入中国后和中国原有的思想相接触,不断变化,不断发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的新学说。
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印度发展着的佛教思想仍在不断传来,给予了它持续的影响;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中国佛学思想也逐步成熟,构成了如天台、贤首、禅宗等各种体系。因此,所谓中国佛学,既不同于中国的传统思想,也不同于印度的思想,而是吸取了印度学说所构成的一种新说。

第8题:

中国佛教包容了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 )三大体系,全面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


正确答案:
藏传佛教

第9题:

中国佛教与道教的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正确答案:道教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健全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道教建立初期就曾利用佛教的某些教义编造道书,模仿佛教的某些戒规来制定道教的科仪。例如老君五戒,佛教有神通,道教有五通。
道教不仅吸收了佛教的某些制度,而且吸收了佛教的某些理论。道教本身只讲究不死,成仙,但是由于佛教“轮回转生”能增强宗教力量对人们心灵的控制,对人们的丑恶行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所以道教学者就假托真人之口把佛教轮回转生之说引入道教。

第10题: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


正确答案:1.两汉时期独尊儒学,整个社会思潮皆以儒家思想为主流。佛法传入东土后,由于与儒家思想有许多殊异处,也有不少共通点,因此一经接触,便互相激荡排斥,也互相融摄吸收,终于形成一股澎湃的新流,使得中国文化日益壮阔。
2.中国佛教与儒家关系密切,无论是思想渊源或内容,双方都有深厚的交互关系及影响。佛、儒思想由相拒而相和,其间经历一段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就佛教而言,融入浓厚的中国色彩,形成中国化的佛教;就儒家而言,吸取不少佛法的营养,从而复兴沈寂千年的儒家,有所谓的“儒表佛里”、“援佛入儒”的理学。
3.传统儒学具有宗教色彩:因为从思想渊源上说,儒学是夏商周三代思想的继承,而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是天神观念;整个儒家学说都是在天之下谈道德,做文章。董仲舒主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把天神话,也就是把儒家学说宗教化。此外,其宗教色彩还表现在修养理论上和修行方法上。
4宋明理学具有一定的宗教功能。该学说置三教于一炉,是一种新儒学,首先表现在作为其理论纲骨之“心性”学说,实是隋唐佛教佛性理论的翻版。其次,其修行方法也逐渐的由“修心养性”转向禅宗式的注重证悟的“明心见性”。